【毛阿敏姐/素材,伊河生活/整理,為閱讀順暢故事有合理虛構】大姐來我們家小住,孫子用家里的打印機打印試卷時出了故障,孫子急得不行,70歲的大姐主動攬活,簡單幾下竟把打印機鼓搗好了,孫子不可思議地看著我大姐,我對孫子說你姨奶奶這些年在部隊,啥都會干!其實,我大姐并不是什么工程師,她身上的十八般武藝,都是在她當軍嫂的這幾十里練成的。那時,我還在村里小學上學的時候,大姐地區師范學校畢業后,在村中學當數學老師,過了兩年,她就和鄰村的一名叫黑娃的軍官結了婚。大姐剛結婚那兩年,姐夫職務低,不夠隨軍條件,大姐生了孩子后,孩子放到家里,她仍然在學校教書。在我的印象里,姐夫每年都能回來一個來月,姐夫在家的日子,大姐特別幸福,家里的活姐夫都不讓她干,不僅把家里水缸的水挑得滿滿的,就連做飯、洗衣服這些女人干的活,姐夫也不讓大姐動手。然而,姐夫返回部隊后,大姐又和孩子過上了家里沒有男人的生活。大姐從學校回來,忙著給孩子做飯,屋子里的活全都是她干,一次我去大姐家,正好遇上她去后村的水井挑水,她肩上挑著一擔水,一只手扶著扁擔,另外一只手還牽著孩子的小手……我走近了才發現,大姐和外甥身上,不僅有水,還有泥土,原來小外甥不小心摔了一跤……姐夫不在家的日子,大姐的日子過得很艱難。1984年我高中畢業那年,姐夫和大姐回來跟我們說,姐夫在東北邊防哨所當連長,部隊批準家屬可以隨軍,姐夫回來想讓大姐隨軍,可大姐卻不想去。原來,大姐不想離開父母,更不想丟掉她在編教師的崗位,她從姐夫那里聽說,她隨軍以后住在部隊的臨時來隊家屬房里,每天的任務就是帶孩子、做飯。駐地沒有學校,她這個老師也只能是一個隨軍家屬。但姐夫身為連長,身后有那么多的干部戰士需要他,況且暫時還轉業不了,姐夫希望大姐能隨軍到部隊。后來,在父母的勸說下,大姐終于隨軍到了部隊,盡管在天寒地凍的東北邊防哨所,但終歸他們一家人在一起了。那時,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姐夫一個人的工資,而那時姐夫的工資才一百多元,姐夫拿回家來的工資,還沒有幾天就花完了。那段時間,大姐和臨時家屬區的另外幾個軍嫂一起到地方,在國營副食品商店撿過三個月的土豆,踩過半年的縫紉機修補衣服……她們啥辦法都想過,啥苦都吃過,為的是能找點事做,減輕家里負擔。然而,兩年過后,姐夫升任副營長,營部在山里面,幸運的是山里面有一所軍地小學,當過老師的大姐成了駐地小學的老師,大姐十分高興。但是,山溝里的環境十分艱苦,她和家屬們買菜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鎮上的國營商店,而且冬天還沒有暖氣,全靠火爐,大姐經常在晚上抱著暖水袋給學生批改作業,腳下圍著棉衣……三年后,姐夫調任團司令部副參謀長,團部在縣城,條件好多了,幸運的是大姐以前當過老師,有文化,被部隊安排到團部印刷廠當打字員。說是打字員,其實車間里的許多活她們員工都得自己去干,如打字室的滾筒打字機、油印機出點小毛病,她都得自己學著維修,時間一長,她不僅會修打字室的辦公設備,就連后來購買的針式打印機,她也能給鼓搗好。然而,這時的大姐心里并不高興,她常和姐夫說,她是一名人民教師,隨軍到部隊后,鉆山溝,進縣城,從北到南,環境一變再變,卻離她所熱愛的教師崗位越來越遠,她學的東西都荒廢了。大姐的這個心思我理解,大姐在隨軍之前,雖然她是村小學的一名教師,但因為她聰明勤奮而又認真負責,深得公社教育領導小組領導的好評,她還推選為縣人大代表、青聯委員、婦女代表大會的代表,還多次在縣里的重要會議主席臺上發過言……大姐說,那時的她被列為了培養對象,當初要不是隨軍到了部隊,后來也許會從政,沒準還能混上個一官半職,不比姐夫差多少。但是,大姐想歸想,說歸說,她愛著身為軍人的丈夫,一心一意地替姐夫守好他們那個家,把孩子培養長大。大姐隨軍15年,跟著姐夫換了6個地方,從東北邊防哨所,一下子換到大西北,之后又到了江南,姐夫的工作越來越忙,事情越來越多,家里的事情全靠大姐。結果,原本嬌弱的大姐,在歲月的磨礪里變成了全才:家里的燈泡壞了自己會換,下水管道堵了自己會想辦法弄通,電話機壞了自己也能給修好,就連一些打印機、傳真機這類常見的辦公室設備,她也能修好。生活,讓一個有些弱不禁風的青春女子,漸漸地變成適應多種生活的多面手!2006年前后,身為基地參謀長的姐夫退休,再也不去單位上班了,姐夫才開始履行他年輕時立下的“把姐照顧好,不讓她和孩子吃苦”的承諾……當孫子聽完他大姨奶奶的往事后,臉上露出崇拜的表情:軍人從事的事業崇高,而軍嫂同樣可敬可愛!每一個為國堅守的軍人背后,都有一個可敬的軍嫂在默默奉獻!【素材來源于提供者,文章根據真實事件和人物采寫,圖片源自網絡,聯刪】面手
【毛阿敏姐/素材,伊河生活/整理,為閱讀順暢故事有合理虛構】
大姐來我們家小住,孫子用家里的打印機打印試卷時出了故障,孫子急得不行,70歲的大姐主動攬活,簡單幾下竟把打印機鼓搗好了,孫子不可思議地看著我大
姐,我對孫子說你姨奶奶這些年在部隊,啥都會干!
其實,我大姐并不是什么工程師,她身上的十八般武藝,都是在她當軍嫂的這幾十里練成的。
那時,我還在村里小學上學的時候,大姐地區師范學校畢業后,在村中學當數學老師,過了兩年,她就和鄰村的一名叫黑娃的軍官結了婚。
大姐剛結婚那兩年,姐夫職務低,不夠隨軍條件,大姐生了孩子后,孩子放到家里,她仍然在學校教書。
在我的印象里,姐夫每年都能回來一個來月,姐夫在家的日子,大姐特別幸福,家里的活姐夫都不讓她干,不僅把家里水缸的水挑得滿滿的,就連做飯、洗衣服這些女人干的活,姐夫也不讓大姐動手。
然而,姐夫返回部隊后,大姐又和孩子過上了家里沒有男人的生活。
大姐從學校回來,忙著給孩子做飯,屋子里的活全都是她干,一次我去大姐家,正好遇上她去后村的水井挑水,她肩上挑著一擔水,一只手扶著扁擔,另外一只手還牽著孩子的小手……
我走近了才發現,大姐和外甥身上,不僅有水,還有泥土,原來小外甥不小心摔了一跤……姐夫不在家的日子,大姐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1984年我高中畢業那年,姐夫和大姐回來跟我們說,姐夫在東北邊防哨所當連長,部隊批準家屬可以隨軍,姐夫回來想讓大姐隨軍,可大姐卻不想去。
原來,大姐不想離開父母,更不想丟掉她在編教師的崗位,她從姐夫那里聽說,她隨軍以后住在部隊的臨時來隊家屬房里,每天的任務就是帶孩子、做飯。駐地沒有學校,她這個老師也只能是一個隨軍家屬。
但姐夫身為連長,身后有那么多的干部戰士需要他,況且暫時還轉業不了,姐夫希望大姐能隨軍到部隊。
后來,在父母的勸說下,大姐終于隨軍到了部隊,盡管在天寒地凍的東北邊防哨所,但終歸他們一家人在一起了。
那時,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姐夫一個人的工資,而那時姐夫的工資才一百多元,姐夫拿回家來的工資,還沒有幾天就花完了。
那段時間,大姐和臨時家屬區的另外幾個軍嫂一起到地方,在國營副食品商店撿
過三個月的土豆,踩過半年的縫紉機修補衣服……她們啥辦法都想過,啥苦都吃過,為的是能找點事做,減輕家里負擔。
然而,兩年過后,姐夫升任副營長,營部在山里面,幸運的是山里面有一所軍地小學,當過老師的大姐成了駐地小學的老師,大姐十分高興。
但是,山溝里的環境十分艱苦,她和家屬們買菜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鎮上的國營商店,而且冬天還沒有暖氣,全靠火爐,大姐經常在晚上抱著暖水袋給學生批改作業,腳下圍著棉衣……
三年后,姐夫調任團司令部副參謀長,團部在縣城,條件好多了,幸運的是大姐以前當過老師,有文化,被部隊安排到團部印刷廠當打字員。
說是打字員,其實車間里的許多活她們員工都得自己去干,如打字室的滾筒打字機、油印機出點小毛病,她都得自己學著維修,時間一長,她不僅會修打字室的辦公設備,就連后來購買的針式打印機,她也能給鼓搗好。
然而,這時的大姐心里并不高興,她常和姐夫說,她是一名人民教師,隨軍到部隊后,鉆山溝,進縣城,從北到南,環境一變再變,卻離她所熱愛的教師崗位越來越遠,她學的東西都荒廢了。
大姐的這個心思我理解,大姐在隨軍之前,雖然她是村小學的一名教師,但因為她聰明勤奮而又認真負責,深得公社教育領導小組領導的好評,她還推選為縣人大代表、青聯委員、婦女代表大會的代表,還多次在縣里的重要會議主席臺上發過言……
大姐說,那時的她被列為了培養對象,當初要不是隨軍到了部隊,后來也許會從政,沒準還能混上個一官半職,不比姐夫差多少。
但是,大姐想歸想,說歸說,她愛著身為軍人的丈夫,一心一意地替姐夫守好他們那個家,把孩子培養長大。
大姐隨軍15年,跟著姐夫換了6個地方,從東北邊防哨所,一下子換到大西北,之后又到了江南,姐夫的工作越來越忙,事情越來越多,家里的事情全靠大姐。
結果,原本嬌弱的大姐,在歲月的磨礪里變成了全才:家里的燈泡壞了自己會換,下水管道堵了自己會想辦法弄通,電話機壞了自己也能給修好,就連一些打印機、傳真機這類常見的辦公室設備,她也能修好。
生活,讓一個有些弱不禁風的青春女子,漸漸地變成適應多種生活的多面手!
2006年前后,身為基地參謀長的姐夫退休,再也不去單位上班了,姐夫才開始履行他年輕時立下的“把姐照顧好,不讓她和孩子吃苦”的承諾……
當孫子聽完他大姨奶奶的往事后,臉上露出崇拜的表情:軍人從事的事業崇高,
而軍嫂同樣可敬可愛!
每一個為國堅守的軍人背后,都有一個可敬的軍嫂在默默奉獻!
【素材來源于提供者,文章根據真實事件和人物采寫,圖片源自網絡,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