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遵義不吃這10樣算白來,貴州人說的!
遵義飲食,是黔北人文的味覺注腳。
古播州時,仡佬族“三幺臺”禮俗已現,
茶席、酒席、飯席層層遞進,灰豆腐、扣肉藏著對天地的敬畏,九碗菜暗合“九九歸一”的哲思。
明清移民帶來技藝,與本土交融出羊肉粉,
羊骨熬湯乳白,米粉滑韌,辣香里藏著羅榮入播的史影,
更有紅軍長征時“先付錢后用餐”的佳話,如今仍是街巷里的煙火圖騰。
抗戰時浙大西遷,茶香入饌:
湄潭綠茶酥肉、油茶湯里,茶與煙火相和。
今時,赤水全竹宴承土司遺風,竹蓀燴雞絲清潤;
烏江豆腐魚鮮辣交織,都是這片土地包容堅韌的滋味寫照。
遵義羊肉粉
正宗的粉得用本地矮腳黑山羊,肉質細膩得很,膻味比普通羊輕一半。
湯頭是靈魂,羊棒骨、雞架、豬棒骨加帶皮羊肉,配上八角、桂皮等十幾種香料,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燉兩三個小時,湯色清亮得能照見人影。
米粉是手工做的,泡在涼水里透去酸味,再往滾水里一燙,撈出來雪白如玉,滑溜得很。
吃的時候,先撒把蔥花、香菜,再舀一勺用羊油炒的糊辣椒,
遵義人管這叫“辣豁豁的安逸”,意思是辣得過癮、舒服得很。
老板從凌晨三點就開始熬湯,羊肉切得比紙還薄,鋪在粉上像件水晶衣裳。
老食客都知道,第一口要先喝湯,鮮得能嘗出山間的草香;
第二口吃粉,滑溜溜地吸進嘴里;第三口嚼羊肉,軟嫩中帶著點嚼勁。
遵義豆花面
要說它的來頭,得從清末湘山寺門口的素面攤講起,
當時有戶人家為香客煮面,用酸湯點出的豆花替代葷油,既清鮮又便宜。
后來民國年間,四川人張洪順把這門手藝帶進遵義城,用土堿和面壓出薄透的寬面條,
配上用前一天點豆腐的窖水發酵的酸湯豆花,這才有了正宗的豆花面。
這碗面的門道全在"一白一紅":
雪白的豆花嫩得能抖三抖,蓋在浸著豆漿的面條上,筷子一挑就碎;
紅亮的蘸水才是靈魂,里頭有肉丁、花生、薄荷葉,還有遵義人秘而不宣的五種香料。
老食客都知道,吃之前要把面條在蘸水里滾三圈,讓辣香裹著豆香在嘴里炸開,最后喝口原湯,那叫一個"巴適"!
仡佬油茶
相傳千年前,老輩子們在深山開荒時,餓得前胸貼后背,便嚼野生茶尖充饑,
發現竟能頂餓又提神。
后來他們把茶尖炒得焦香,摻上豬油熬成茶羹,再兌水煮開,撒把炒米花生,
就成了最早的油茶。務川人管這叫“干勁湯”,喝上一碗,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油茶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講究火候。
先用臘豬油把茶葉炒到焦黃,拿松木瓢背反復揉磨成泥,加水煮沸后撒鹽、蔥花、脆哨,最后扔把炸得金黃的米花。
茶湯濃稠如琥珀,喝起來先苦后甜,油香裹著茶香在嘴里打轉,再嚼兩粒酥脆的花生。
冬天喝它暖胃,夏天喝它解乏,務川人從小喝到大。
如今這碗油茶不僅是早餐,更成了仡佬族的“社交密碼”。
遵義雞蛋糕
這可是省級非遺美食。
它的歷史能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當時謝氏家族的謝九成改良了傳統工藝,
用“拗鍋”雙面火烤法,讓蛋糕有了金黃油潤的獨特賣相。
后來,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如今在紅軍街、1935街區的門店里,還能看到老師傅們遵循古法烤制。
這蛋糕的原料簡單卻講究:
土雞蛋、小麥粉、白糖按比例調配,再刷上一層小磨芝麻油,烤出來的蛋糕個頭圓潤,指壓能起窩,松開又復原。
咬一口,外皮微脆,內里綿軟如云,蛋香混著芝麻油香在嘴里化開,
甜而不膩,老人娃娃都“吃皮”(遵義話“厲害”的意思)。
做法看似簡單,實則全靠經驗:
蛋液要攪到起泡綿密,面糊得順時針攪勻,炭火溫度要拿捏精準。
鴨溪涼粉
要說它的歷史,得從清末光緒年間講起,
當年有個叫楊占彪的老哥,在鴨溪街上擺起涼粉攤,一擺就是百年傳承。
后來湖南移民汪氏把手藝傳給徐家,2007年還上了非遺名錄,妥妥的文化活化石!
這涼粉看著嫩黃細膩,吃著滑溜帶勁,關鍵全在那一勺秘制油辣椒!
豌豆泡發磨漿、煮制成型后切條,淋上用花生油、花椒油、辣椒面熬的辣油,撒把蒜水、脆黃豆,香得人直吞口水。
遵義人吃涼粉講究個“辣中帶鮮”,老饕們常說:“這個涼粉吃起來安逸得很,辣椒醬巴適得板!”
如今鴨溪涼粉早不局限于本地,貴陽街頭、重慶夜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遵義洋芋粑粑
是黔北街頭的"土豆魔法",起源于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
當地人把土豆蒸熟搗泥,混入芡粉捏成餅狀,用菜籽油煎得外皮焦脆,內里軟糯。
老遵義人講:"這個粑粑,焦皮皮裹嫩肉肉,蘸點海椒面面,安逸得板!"
做法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
必須用本地黃心土豆,蒸到筷子能輕松插穿,搗泥時保留顆粒感。
煎制時火候要"文武相間",先中火定型再小火煨透,
配上遵義特有的煳辣椒面和折耳根,咬一口外酥里嫩,辣中帶回甜。
如今這道平民小吃登上了非遺名錄,但老攤主仍守著鐵鍋慢煎:"機器做的沒得靈魂,要手搓的才有那股子土腥香。"
南白黃糕粑
遵義南白鎮的“糯嘰嘰”寶貝,從清光緒年間一路“糯”到現在!
這粑粑用大米、糯米、黃豆三兄弟湊堆,裹上斑竹筍殼,先猛火蒸透再文火煨足24小時,竹香混著米香直往鼻子里鉆。
切開一看,金燦燦的斷面像撒了陽光,糯米粒晶瑩得能照見人影,
冷吃軟糯回甘,熱吃外脆里糯,甜味自然得像從米心里滲出來的。
老遵義人逢年過節必囤它,婚喪嫁娶當“硬通貨”!
遵義米皮
老輩人說它和明朝屯軍有關,當年士兵用當地香米磨漿蒸制,
既當軍糧又解鄉愁,慢慢就成了街頭巷尾的"神仙早餐"。
米皮薄得透光,軟中帶點嚼勁,裹著紅油、酸蘿卜、脆哨一拌,
辣椒油是靈魂,遵義朝天椒炒制的油辣子,香而不燥,配上本地米醋的酸爽,
吃一口直叫人"舌頭都吞下去"。
配碗豆花湯,撒把蔥花,遵義人早上不整這么一碗,干活都沒力氣——"這米皮,巴適得很!"
遵義豬兒粑
清代“湖廣填四川”移民潮中走來的黔北小吃。
蒸籠一揭,裹著翠綠菜葉的“小豬”們白胖透亮,咬開軟糯卻不粘牙的糯米皮,
咸香肉餡混著芽菜的脆爽在嘴里炸開,老輩人總說“這口鮮得能鮮掉眉毛”。
傳說當年廣東移民用僅剩的糯米捏成小豬形狀供奉神靈,竟換來風調雨順,
從此這“豬兒”便成了紅橋江安人的心頭好,后來傳到遵義,又融入了當地高山冷水米的細膩,換成了萵筍葉包裹,清甜中多了絲山野氣。
如今赤水河畔的景區里,竹蒸籠騰起的熱氣里,
游客捏著這“小豬”咬下第一口時,總會恍然明白——為何遵義人把團圓叫“吃豬兒粑”,
這軟糯里裹著的,可不就是日子越嚼越甜的盼頭。
尚稽豆腐皮
遵義尚稽鎮的百年“臭香”傳奇!
清光緒年間,戴家老媽媽因連日陰雨,將滯銷豆腐抹鹽暫存,沒想到數日后炒食竟奇香撲鼻,從此開創了這道“臭名遠揚”的美食。
后來王氏接棒改良,用草木灰堿解、木炭烘烤、窖水發酵三道古法,
讓豆腐皮在微生物作用下生出獨特風味。
這豆腐皮長得棕褐油亮,摸起來柔韌有彈性,
聞著帶點“怪味”,但一咬就停不下來,
軟糯中帶點嚼勁,咸鮮里透著回甘,越嚼豆香越濃,直叫人舌尖生津。
當地人管硬要叫“古倒”,說這豆腐皮“古倒香得板”,配碗稀飯能干三大碗!
外地人來遵義,不捎點這“啷個開交喲”的好東西,算白跑一趟!
這些藏在街巷的滋味,哪個不是遵義人用煙火氣煨出來的生活哲學?
下回逛到黔北,莫光拍風景……
“老板,整碗粉!”“黃糕粑來兩個!”
板凳坐熱,舌尖一動就曉得:
這方水土的滾燙人情,全化在“安逸得板”的吃食里嘍!
等你來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