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 掃碼觀看
近期,某超市推出的一款無標簽瓶裝飲用水引發關注。這款產品去除塑料標簽、油墨印刷,僅保留了透明瓶身,有人稱贊這一設計簡約環保,也有人對于其合規性及市場前景表示質疑。飲用水無標簽是否符合國家標準?這是環保革新還是營銷噱頭?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規定,預包裝食品的最小銷售單元必須包含完整標簽信息。這款瓶裝水整箱售賣,外包裝已包含完整標簽信息,因此瓶身無標簽并不違規。“這一模式也是食品行業的一次低碳嘗試,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鐘凱說。
這種模式在日本等國家已有先例,初衷是減塑和方便回收。目前國際上采用這類包裝的產品主要是飲料,尤其是各種飲用水。但這種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因單瓶無標簽無法進入商超和便利店等拆零銷售場景。
鐘凱介紹,目前,飲料瓶以PET材質為主,而標簽多為PVC材質,無標簽設計在生產環節減少了塑料和油墨的使用,使瓶身成為單一材質,減少了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除了去掉標簽,將綠色、藍色的飲料瓶改為透明瓶也是回收便利化設計。
從環保角度來看,無標簽飲料瓶將走向何方?鐘凱介紹,我國的PET飲料瓶回收后絕大部分會“降級”使用,比如生產聚酯纖維面料、汽車塑料件等。少部分通過精加工,轉化為食品級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飲料生產線,國際上將其稱為“瓶到瓶的同級回收”。不過這些食品級RPET只能用于出口,因為中國大陸地區尚未批準其用于食品包裝。
據悉,目前國內飲料瓶回收率高達95%左右,無標簽飲料瓶也會進入回收通道。有業內人士建議,需加快制定RPET食品安全標準與碳減排激勵政策,建立透明回收鏈。(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