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7月26日訊(記者 李佳怡)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啟幕。本屆大會匯聚800余家全球企業參展,3000余項前沿展品即將集中發布,覆蓋大模型、AI終端、智能機器人等核心領域。
在這場科技盛典中,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主辦、財聯社、《科創板日報》承辦,以及學而思與東浩蘭生協辦,以“AI+教育:重塑未來學習新生態”為主題的“鏈合π圓桌會”正在火熱進行中。
從通用醫療模型與AI的融合,到產教結合的場景革新,再到資本視角下的產業重構,AI+教育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新定義學習的邊界。本場活動匯聚了“AI+教育”領域的先鋒企業、學術專家以及資深投資人,圍繞“AI+教育”的未來發展展開深度交流與互動。
在現場,國海證券教育分析師譚瑞嶠發表主題演講《AI+教育,破解“不可能三角”》,其以投研視角切入,揭示了AI技術如何重構教育行業的底層邏輯。
在譚瑞嶠看來,AI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L0-L5。
在2023年生成式AI爆發前,教育行業處于L0階段,AI應用局限于決策式AI,僅能實現作業批改等淺層功能;隨著生成式AI突破,行業進入L1的智能問答階段,AI開始逐漸具備文字、語音答疑的能力;第三個階段則是L2學習引導階段,文字、語音交互支持基礎教學輔助;而2025年可能是AI+教育的關鍵轉折點,即L3主動教學階段,AI能輔助教師完成深度知識傳授與學習規劃,帶來商業模式的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譚瑞嶠認為,AI技術演進正在逼近L4階段的“虛擬教師”,最終有機會實現L5“大規模個性化教育”階段。“教育行一直面臨著‘不可能三角’困境,即教育的優質、普惠和個性化。而隨著AI技術的突破,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在不久將來可能有機會實現。”
在AI教育產品商業化落地方面,譚瑞嶠認為,需要在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兩個維度上突破用戶使用的心理邊界。“語言學習類產品是AI教育最快實現商業化落地的賽道“,“AI能夠提供強大的情感價值與交互形態,用戶在與AI口語陪練老師交互時,能夠減少心理負擔。”
譚瑞嶠還將AI+教育的市場競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套殼階段,2023年大語言模型剛出現時,企業通過接入通用大模型快速推出產品,同質化嚴重,流量成為競爭關鍵;第二個階段為垂類模型致勝期,企業開始進行垂類模型的研發;而在第三階段,則以品牌和IP核心競爭力為主,具備IP積累與全場景覆蓋能力的企業將領先市場。
“在AI教育時代,大公司或許能夠實現產品切入全場景、全載體、全學科和全年齡段。”譚瑞嶠稱,“在AI的賦能下,教育行業將面臨快速的發展和迭代,使破解‘不可能三角’成為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