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浦東世博中心、世博展覽館、徐匯西岸等地同步開啟。此次大會盛況空前,800余家全球企業參展,3000余項前沿展品集中發布,涵蓋大模型、AI終端、智能機器人等核心領域。
當下,教育科技產業迎來資本賦能與生態共建的關鍵發展期,AI正加速滲透教育各環節,成為破解教育行業優質、普惠和個性化“不可能三角”的關鍵力量。學而思早早布局AI領域,推出多款大模型并在公立學校試用,探索教育重構方向;國海證券團隊研究認為AI將推動教育快速迭代,不同階段AI + 教育功能各異且潛力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期間,“鏈合π圓桌會”論壇在世博展覽館舉行。該論壇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主辦、財聯社承辦,東浩蘭生協辦,以“AI + 教育:重塑未來學習新生態”為主題,邀請了AI教育領域的知名企業、投資機構以及媒體朋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AI教育的發展前景。
AI + 教育,破解不可能三角
當下,教育科技產業處于資本賦能與生態共建的關鍵發展期,國家及地方政策密集出臺,大力推動產教融合、科技金融、人工智能教育等領域的深度發展。
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做了《從“學習輔助”到“成長賦能”——學而思的AI教育生態建設》的主題演講,深入剖析AI對教育行業的變革與影響,分享學而思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在位晨看來,AI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學習體驗,正在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幫助解決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學而思很早的布局了AI領域,2017年成立AI Lab,2019年參與國家智慧教育開放創新平臺項目。2023年推出的“九章大模型”成為教育垂類首批通過備案的大模型,今年7月與北師大聯合開發的“師承萬象”大模型,作為首個緊扣新課標知識體系的基礎教育大模型,已進入北京市教委AI應用超市,并在北京六十多所公立學校試用。
位晨認為,AI對教育的影響只是冰山一角,未來需思考教育重構方向,以及孩子該學什么、怎么學。“人類獨特的創造力、同理共情能力、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至關重要。科技只是工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新創意能力讓人期待,在AI賦能下,他們必將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國海證券研究所傳媒聯席首席、教育首席譚瑞嶠在《AI + 教育,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專業分享稱,國海證券團隊自2023年生成式AI出現后,對各類AI + 教育產品做了充分研究測評。
她指出,2023年AI + 教育處于Chatbot智能問答階段,能實現批改、答疑;2024年進入Copilot階段,可進行學習引導和淺層知識傳授;2025年進入L3 Autopilot階段,切入主動教學領域。AI有望解決教育行業優質、普惠和個性化的“不可能三角”。
在商業化方面,AI教育產品需在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上突破用戶心理邊界,語言類產品較快實現商業化。競爭上,AI + 教育產品未來產品力和品牌IP將成為關鍵。從產業圖譜看,可按學科、用戶和終端場景劃分賽道,不同終端載體適用于不同場景。她認為,AI將推動教育行業快速迭代發展。
AI教育的最好時機何時到來?
今年有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AI正在加速滲透到這個教育的各個環節,為何現在是AI教育的最好時機?
在學而思學習機AI產品負責人李通看來,當下是AI + 教育最好的時代,關鍵變量在于大模型的出現。大模型技術帶來生產力變革,它不僅壓縮了人類迄今的所有知識,O1出現后還具備更強的推理能力。在很多學習關鍵場景,如解題、講題、批改等方面,正逐步取代老師的部分工作。若能復刻全國優質老師的數字分身,未來每個孩子就可能擁有更懂自己的AI老師,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育,這便是最大的機遇。
在中國人工智能領軍科學家劉志毅眼中,國內早在2014年便涉足人工智能教育。早期,機器學習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多聚焦于教育平臺、慕課平臺進行知識傳遞。大模型的出現帶來巨大變革,它不只是知識賦能,還能助力人們依據AI反饋,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作為智慧工具,深刻改變了學習過程。
劉志毅認為,當下培養的是智能體一代或人工智能原生一代,他們在認知、技術運用及使用方式上與以往大不相同,這正是AI教育迎來“最好時刻”的體現。
智譜高級副總裁吳瑋杰看來,今年出臺了諸多利好政策,為AI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同時今年以來推理模型等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技術迭代讓模型實用性大幅增強,以及大模型人工智能成本大幅下降,這進一步提升了模型的可使用性等等這些有力推動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更緊密地結合。
“今天我認為模型并非答案。過去不少教育機構或科技公司初次合作時,都要求模型準確率達100%,可技術演進中目前難以實現。以作業批改為例,它包含手寫體識別、過程批改、答案批改三個環節,各環節準確率相乘,最終結果會大打折扣。所以不能把模型當許愿池,這需要模型公司與教育工作者攜手,結合行業能力與數據,才能讓模型更精準。”吳瑋杰強調稱。
AI領域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當下,AI應用在各重點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不過從投資視角審視,不同領域的AI落地與應用前景存在差異。
百聯摯高資本創始合伙人蔡丹楓對工業領域十分看好。在他看來,AI手機市場已被大廠占據,一級市場投資難度頗高;家用機器人距離成熟應用尚遠。而工業場景更契合當下需求。
此外,他也認可AI在醫療領域的潛力,如加速漸凍癥等罕見病靶向藥研發和疾病診斷;汽車領域雖已有龍頭,但仍有應用和信創公司的機會。不過綜合權衡,工業仍是他最看好的投資領域。
常壘資本管理合伙人馮博近期投資了兩家AI Agent公司,分別聚焦Excel與數據處理、服務制造業白領,切實替代了部分人工。他還看好AI在教育和家庭消費領域的未來機會。
上海章和投資董事長高國壘在談到資本泡沫時說,創業與投資都是在博成功的概率,風口賽道的知名創業者往往起始融資額就比較高,難免存在資本過熱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市場現象。就像前幾年大模型創業,百模大戰,創業者和資本紛紛入局。
“如今大模型競爭格局快速收斂,開源的或許只會剩 下DeepSeek 和通義千問,閉源的可能只剩下豆包,其他大多成了‘炮灰’。雖然大部分大模型公司創業沒有成功,但在提供就業、鍛煉人才等方面仍有價值。”高國壘說到。
西南證券研究院總經理助理王湘杰則指出,AI藍海在應用端。目前消費者端變化良好,優秀模型能力不斷提升。B端企業需求滯后,但預計企業級需求下半年或提振,芯片供需仍是優質賽道,消費者端加速,企業級應用下半年或加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