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剛踏出北京,就丟下了一句話,像是一記投向華盛頓的冷彈。
不來挑事,也沒打算客氣離開。
那句臨別的表達,被不少人解讀成了信號,問題是——這信號,到底傳給誰的?
“一天到訪”,來得快,話也說得硬
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同日訪華,只待了一天。
很多人只盯著“中歐峰會”,這次會談背后的時間點更值得琢磨。
中美關系剛經歷一輪緊張,美國在對華芯片限制、跨國產業鏈轉移等問題上不斷加壓。
就在這個檔口,歐盟高層集體出現在北京,而且只談中國,這就微妙了。
馮德萊恩在公開場合說:“歐盟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和我們與美國的關系沒有關聯”,翻譯得非??酥?,原意卻一點不含糊。
她沒說這話是給美國聽的,也沒否認有人在揣測她的立場。
我覺得這句乍聽像在中美間騎墻,實則是刻意劃界,歐盟不愿意被美國拽著走,卻又不想正面對抗,只能靠這種模糊表達給自己騰挪的空間,這是歐洲的現實。
歐洲和中國的現實,是雙邊貿易年年攀高,即便有調查、有限制、有關稅威脅,該合作的還在合作。
對中國,歐盟最關注的還是電動汽車、稀土和關稅公平問題;
對美國,歐盟卻不得不擔心其制造業回流政策沖擊自身。
那馮德萊恩臨走前這句話,到底值幾個錢?
中方并未批判,也未追問,保持克制,給足對方體面,等她回去自己解釋。
但馮德萊恩這種立場表態,說白了就一句話:歐盟不想做中美角力的夾心餅干,可夾心這種位置,并不是你說不想就能不做的。
你真能做到“中立”嗎?美國會信你?中國會信你?
臨走一擊,是試探,也是信號
從北京機場離開前,馮德萊恩又在記者會留下一段表態,這次,她沒再講“合作”了,而是點明“中歐到了一個轉折點”。
什么叫轉折?不是抱怨問題太多,而是話已經說不下去了。
她在記者會上拋出幾件事:中國市場進入壁壘,歐洲對等競爭的機會少,綠色補貼政策不對稱,以及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
說得句句在理,但都不是新話,真正新的是,她說這些問題已經到了“要變”的時候。
我認為這才是馮德萊恩此行的主旨——不是緩和,不是發難,而是告知:“我們準備轉身了。”
你說這不是威脅?不,這是一種結構性調整的鋪墊。
馮德萊恩一邊否認脫鉤,一邊遞出政策清單,一邊暗示變化窗口即將關閉。
她沒有喊口號,也沒有敲桌子,內容擺得很清楚:歐盟想要一個“更新的稀土供應機制”,要保障自身戰略安全。
這話,中國怎么聽?美國怎么聽?
中國聽出其中的“不信任”,但不急著反駁,反而回應說歡迎公平競爭、擴大雙向開放,中歐“彼此是機遇,不是威脅”。
這話擺出來,很顯然是在給臺階,也是在爭奪話語權。
而美國呢?我猜,美國更關注的是馮德萊恩這次是否“越界”了。
你來中國談合作、談轉折,可美國那邊的通脹削減法案剛剛落地,正推新一輪制造業補貼,歐洲跟中國走得近了,美國當然不舒服。
馮德萊恩知道這一點,所以才說“與美國無關”,可這句否認,其實更像是一種故意的“挑明”:
她不是沒想到美國會不高興,而是想讓美國知道,她想留有余地。
中歐關系的問題不在口頭,真正的矛盾在于,歐洲想要產業安全,卻又離不開中國制造。
中國想要市場通道,歐洲不斷喊“產能過?!保p方都清楚,矛盾長期存在,不可能一刀切。
那這次會談的氣氛怎樣?
從圖文報道來看,馮德萊恩在會場神情認真,沒有外交微笑,更多是業務型態度。
中方同樣并未刻意親切,雙方互動屬于“實事求是型”。
我覺得,這種冷處理正好符合現實狀態:該說的說,該談的談,不要抱幻想。
馮德萊恩這次沒帶大單,也沒簽新協定,卻帶回了中國的信號:愿意談、愿意合作,要平等。
她留在北京的那句“與美無關”,看起來輕,聽起來軟,可放在中美歐三邊結構里,卻可能是一次方向提示。
不是拍桌子走人,是輕輕敲了敲門,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
北京聽懂了,布魯塞爾卻不統一
馮德萊恩剛走,中國外交部當天就發布會談內容摘要,措辭謹慎、信息量大。
中方說了幾點:歡迎合作、堅持互利、反對脫鉤、推動公平,這些都是標準表達,沒什么意外。
有一句話被單獨拎出來強調:歐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我注意到馮德萊恩這次沒在公開場合提,也沒講人權,中方還是專門敲了下這個點,說明過去歐方在這方面踩線太多。
我們并不否認歐盟是重要伙伴,但它不愿再做“被審查”的對象。
會后發布的新聞稿明確強調:“歐方應反對單邊主義、經濟脅迫”,這兩個詞,翻譯出來就是“你不要跟美國起哄”。
歐盟真能做到嗎?
馮德萊恩在北京說得穩,可她的發言在布魯塞爾并不總能代表全體歐盟成員的聲音。
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表態一直相對溫和;而立陶宛、捷克、荷蘭等國強硬,不斷搞小動作。
歐盟不是一個聲音,更不是一張嘴,馮德萊恩回去以后,面臨的將是歐盟自己的內部撕扯。
這就是歐洲問題的復雜性。
馮德萊恩現在推進的貿易調查、電動車反補貼審查,背后其實不是全體歐盟一致支持的行動。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就多次明確反對調查,因為如果調查導致關稅,中國反制第一個打的就是奔馳、寶馬和大眾。
誰擔得起這個代價?沒有人。
歐洲表面上強調“戰略自主”,實際卻陷入了“政策分裂”狀態。
中國當然看得懂這一點,我相信,中國這次之所以不做過激反應,恰恰是清楚:歐盟不是美國,也沒法被簡單歸類為“西方陣營”。
不回應,不等于不在乎,中國已明確表示,希望歐方慎重處理貿易摩擦,“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這句話講得柔,背景火藥味十足。
馮德萊恩訪華之后,德國媒體紛紛刊文分析,認為此次中歐峰會并未“解決結構性問題”,而是“試探性質強、實際進展有限”。
這話雖然聽著失望,也說明一件事:歐洲輿論并未因馮德萊恩此行感到鼓舞。
這趟北京之行,像是向美中之間扔出的一張模糊通行證,可問題是——這證誰會認?
不是轉折,是推門的一只手
馮德萊恩說中歐到了“轉折點”,這話到底管不管用?我認為,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經把門把手碰了一下。
門開不開,在中方;門后要不要進去,是歐盟自己得決定。
這場會談背后,更深的矛盾是:歐盟想讓中國“像他們那樣開放”,中國對這套標準根本沒認同感。
比如,中國在電動汽車出口方面的成功,在歐洲被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簽。
而歐盟自己的農業補貼、清潔能源國家干預,卻又被稱作“支持可持續發展”。
邏輯雙標,誰都看得出。
中國外交部也好,商務部也好,這兩年在應對歐盟調查時的姿態都不再回避,而是正面回應、數據說話、該申訴就申訴、該反制就反制。
我認為,中國對待歐盟的態度已經從“交朋友”變成了“談規則”。以前靠情感溝通,現在拼的是利益算賬。
那美國怎么看馮德萊恩這次訪華?沒有大規模報道,簡要提及。
意思很明確:美國在觀察,但不高興。
這就對了,馮德萊恩那句“與美無關”,最刺激的,其實是美國。
馮德萊恩不是想挑釁,只是給美國看一眼:歐盟也有自己的算盤,也得顧自己的飯碗。
可這一眼,夠不夠讓美方重新評估歐盟的立場?這就要看之后的行動了。
中歐之間,從來就不是溫情脈脈的關系,這場交往,是一盤棋。
馮德萊恩這次訪華,是在大棋局里落下的一子,輕飄飄的一句話,也許沒掀起波瀾,但它的震蕩,不會止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