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眾多,形成了多個高校集中區,這就為未來人口下降,整合高校資源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一些學科優勢不明顯,綜合實力不強的高校,與其坐等人口下降招生困難,不如主動求變,整合資源,實現發展。當然,這也離不開頂層設計和高位推動。
北方工業大學是一所工科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的市屬重點大學,入選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46年的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后歷經北京工業鋼鐵學校、北京冶金專科學校、石景山冶金學院、北京鋼鐵學校、北京冶金機電學院等階段,1985年更名為北方工業大學;先后隸屬于中央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3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8年劃歸市屬。
學校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校園占地面積僅452畝,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下設有15個學院,開設39個本科招生專業;建有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8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現有教職工12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17000人,其中碩博研究生近4000人。
學校雖然在強校如林的北京并不突出,但在北京市屬大學中,實力也不容小覷。
首鋼工學院是首鋼集團舉辦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與首鋼技師學院,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學校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鋼鐵學院分院,1994年更名為首鋼工學院;1999年以后,開始舉辦高等職業教育。2024年,首鋼工學院恢復本科招生。學校校園占地面積僅250余畝,建筑面積13萬多平方米,下設8個教學單位,開設6個本科專業,20個高職專業;現有教職工百余名,學生人數2000多人。2025年又將新增一個本科專業。
筆者基于兩校現狀、合作基礎及高教改革趨勢,對首鋼工學院整體并入北方工業大學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首要的是兩校均位于北京石景山區晉元莊路,主校區僅“一墻之隔”,物理空間整合難度低。由于同屬工科院校,已經建立常態化互訪機制,兩校已經簽署了戰略協議,推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共建產學研平臺,聚焦技術攻關與人才共育。
其次,兩校學科互補性強,北方工業大學以工為主,計算機科學、電力電子工程見長,擁有博士點及1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而首鋼工學院聚焦冶金、機電等應用型領域,實訓資源豐富,與首鋼集團深度綁定。合并后可形成“學術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閉環。
當前正處于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階段,北京提出京西高校“集約化發展”,合并符合疏解非首都功能與高教資源優化導向。
但當前也存在著管理體制沖突,雖然同為公辦院校,首鋼工學院隸屬首鋼集團,北方工業大學是北京市屬高校,合并需突破包括資產歸屬、薪酬體系的校企權責分割。
因此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階段,分任務,做好風險防控。現行深化聯盟,共建共享教學科研資源,推動課程學分互認;隨后推進相近學科逐步合并,采用雙聘制度過渡師資,減少合并阻力,最后借鑒全國眾多的成功合并范例,將首鋼工學院劃轉為市屬高校,首鋼集團轉為合作企業, 撤銷獨立建制,整體并入北方工業大學。
同時,可以設立“校企聯合管委會”,首鋼集團保留董事席位,參與戰略制定但剝離日常管理。其次,保留“首鋼工學院”作為二級學院名稱。
北方工業大學受制于可拓展空間不足,正在籌劃往郊區延慶遷移,但這就失去了北京核心區的優勢,而首鋼工學院需要在高考人數未來將逐年下降的趨勢下進一步尋求生存和發展,這為兩校合并提供了基礎。
總之,兩所學校應當充分利用地理鄰近、學科互補、政策支持等作為合并基礎,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合并需解決市屬高校與國企附屬院校的管轄權整合問題,且在合并過程中,可能引發原有權力結構的抵制。但各方不能固守利益藩籬,北京市要高位推進,牽頭協調權責重構,不能簡單行政合并而忽視差異。學校方面也要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充分考慮教師的薪酬、職稱體系差異,照顧學生感受,積極利用政策,推進兩校整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