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林立,卻面臨小而散的突出問題。要么校區眾多,資源分散;要么校區窄小,難以拓展;構成了北京遍地是大學,卻零零散散,無法集中資源的局面。當前中央層面已經主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經有15所部委直屬高校明確建設雄安新校區。北京的眾多高校都在往郊區遷移,比如傳統的昌平、沙河等高校集中區,良鄉大學城等等,還有一些高校零零散散往外遷移,比如籌劃往延慶發展,新建新校區。但是這些都是緩解增量問題,部委直屬高校不會放棄北京的辦學優勢,還有增加異地辦學的問題,并不是治本之策。對于面臨更多問題的北京市屬高校,北京市應該多采用校區騰退和整合的方式,解決存量問題。
北京的高校憑借區位優勢,吸引了眾多高分考生,這些年,北京高校對祖國貢獻度卻受到人們的廣泛質疑,這與北京高校辦學資源不足也有一定程度的關系。比如,作為北京唯一市屬211的北京工業大學,有6個校區,總面積僅1400多畝;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共4個校區,總面積僅600多畝;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橫跨北京和張家口兩市,共5個校區,總面積才1300多畝。而作為散裝大學的王者,北京聯合大學多達11個分校區,校園總占地面積僅600余畝,主校區不足200畝。所以,北京有一所校區眾多的聯合大學,但北京市屬高校有很多是校區分散的“聯合大學”。
多校區辦學,對于學校師生來說,苦不堪言。對于飽受校區小而散,分屬各地,資源難以集中利用的北京各高校來說,首都醫科大學的做法絕對值得學習和借鑒。
首都醫科大學目前擁有五個校區,分別是右安門校區、順義校區、和平里校區、花鄉校區和東四十條校區,右安門校區作為主校區,占地僅不足250畝,其他校區則更為逼仄,面積小,設施難以更新,功能受限,使用效率低。
近年來,作為“雙非天花板”的首都醫科大學正在積極建設新校區,新校區建成后,將退現有五個校區,整體搬遷到新校區辦學,實現“一校一址”辦學。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選址于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北擴區,校本部土地面積共計約1100畝,是現在所有校區總面積的近三倍,以建設國際一流研究型醫科大學為目標,規劃設計理念定位為聚焦教研結合、強化師生互動、突出學科融合的“未來醫學院”。學校將全力爭取于2027年底全面竣工,計劃2028年投入使用。首都醫科大學能夠痛下決心,將學校位于中心城區教育科研功能全部遷出,能夠更好地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
有些學校雖然建設了新校區,但只是解決了學生上課和睡覺的問題,并沒有真正站在辦學立場上,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教育部唯一直屬中醫藥大學,偏居于良鄉大學城,距離市區30公里,周邊沒有附屬醫院,怎么不被其他中醫藥大學反超?
北京的高校應當主動求變,打破固化格局,統籌整合資源,實現突破發展。比如國際關系學院與外交學院都是我國外交人才的搖籃,學校都不錯,但同質化發展,資源競爭,不如相互整合共同發展,為我國大國外交作出更大貢獻。
筆者的建議是,國際關系學院與外交學院合并成立中國外交學院,撤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北京水利水電學校建制,將北京水利水電學校并入高職院校,中國外交學院利用現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北京水利水電學校現有校址辦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整建制并入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傳媒大學國際發展學部,適應我國需增強國際話語權的現實需要。雖然該建議必然有欠妥之處,但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以更高站位推進北京的高校整合,更好地發揮人才優勢。
市屬高校更應當統籌考慮區位、學科等因素,推進高校整合。比如,北方工業大學與首鋼工學院合并為新的北方工業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合并組建北京應用技術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現有校區騰退,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西校區拓展區。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一線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下降,一些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特色不鮮明的北京的高校也出現在招生上遇冷。北京市屬高校需在人口斷崖式下跌之前,要完成整合和撤銷,逐步削減招生人數,推進資源集中,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
北京還有眾多高校資源可以整合,希望更多了解情況的網友積極探討,共同為北京的高校資源整合出謀劃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