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炎炎夏日、高溫難耐。七月中旬,受新疆石河子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田慶的盛情邀請,山西省臨汾市攝影家協會一行14人,來到大美新疆,進行為期十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動,然后隨同他們走進充滿神秘的伊犁昭蘇草原石人,感受新疆草原上上千年的文化歷史和遺存。
張旦 攝
隨行的石河子市著名攝影家王梓林老師介紹說,這些草原中的石人,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阿勒泰、富蘊、青河等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伊犁地區的昭蘇、蔡布查爾等縣以及巴里坤、伊吾、烏魯木齊縣柴窩堡等地。
張旦 攝
是墓前石雕人像立像,一般高2米左右,也有小的, 大多面向東方,臉型寬圓,蓄八字胡須,身著翻領大衣,腰束帶,佩劍或短刀,腰間懸掛飾物,往往左手扶劍柄,右手舉杯至胸前。
張旦 攝
有的有發辮, 有的身體上刻有古代少數民族文字。 均是利用石材簡單加工,形象用大輪廓表現,一般沒有細部刻畫,形體呈粗大的扁平形,古樸,威嚴,與內地的漢代石人雕刻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處。
張旦 攝
筆者上網搜了一下:石人,主要指墓地石人,是典型的山地草原民族文化現象之一,廣泛分布于亞歐草原。目前新疆已發現了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天山、準噶爾西部山地的10個地、州、市境內。這些形態各異的石人,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產物。
張旦 攝
新疆是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世界東西方眾多部落、族群的遷徙和交往活動都在這里留下了印跡,使新疆成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張旦 攝
中國先秦時期的史書中,將當時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體稱為西戎。西漢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古代新疆一帶為西域。漢代,活躍在西域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月氏、烏孫、羌人、匈奴和漢人。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民族進入了西域地區,如柔然、高車、嚈噠、吐谷渾等。這一時期,為躲避戰亂,不少漢族人遷入河西,又輾轉到西域。他們和漢代屯田士卒的后裔匯聚在今吐魯番地區,先后建立了闞氏、張氏、麹氏政權。
張旦 攝
公元6世紀中葉至9世紀,是草原石人的興盛時期,分布比較廣,這一時期的石人大多是具有寫實效果的武士型石人。之所以稱他們為武士型石人,是因為這類石人的腰帶上都掛著佩劍和短刀,右臂上屈,手里拿著杯子,有的拿著罐子,左手撫劍或握刀,一副凜然威武的英雄氣概。此外,他們穿的衣服也較為講究,身著的長袍明顯地雕刻出了雙翻領或單翻領,面部雕刻也更具肖像化,大都佩戴耳環,從鼻子、眼睛、嘴的塑造來看,武士型石人有著較明顯的個體形象特征。經學者考證,這些石人屬于突厥石人,是突厥汗國留在草原上的歷史見證。
在石人存在的上下2000年中,草原上的民族頻繁發生戰爭并不斷地遷徙和融合。草原石人在千百年風雨的洗禮中見證著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民族的歷史,向今人講述著草原部族的光輝歲月。
張旦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