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著,尹景旺譯,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今天我們的經濟觀念,特別是對自由市場的信奉,來自哪里?與傳統上將經濟視為啟蒙運動的世俗產物不同,本書認為人們關于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觀點一直根植于宗教思想,經濟學從誕生之初就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本書探討了宗教與資本主義關系的重要方面,如宗教與經濟思想的歷史關聯,基督新教如何影響現代經濟思想的形成,加爾文主義如何塑造早期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以及早期經濟學家的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他們的理論構建等。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英]奈杰爾·斯皮維著,孫慧杰譯,方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以古希臘與古羅馬為代表的古典文明是當代西方文化與藝術的開端。從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到“新羅馬”君士坦丁堡,語言、法律、哲學、戲劇、建筑、藝術乃至歷史學與博物學記錄,共同構筑了輝煌的古典文明敘事。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學學者奈杰爾·斯皮維以10座城市為線索,概述并闡釋了古典文明留下的燦爛遺產:從特洛伊出發,古希臘城邦雅典與斯巴達誕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古典哲學在地中海世界持續擴大傳播,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西討輸出至亞歐大陸各處;不斷強大并擴張的羅馬帝國成為后世歐洲永恒的精神象征之一,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今日依然佇立在亞歐大陸的交界地。
《西出蔥嶺:亞洲考古八講》
[意]魏正中編,方笑天、王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系根據2022年秋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系列講座整理而成,內容涵蓋中國以西亞洲大陸的主要部分。第一講介紹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3世紀的總體歷史背景,第二講至第八講分別介紹印度-巴基斯坦地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會演進;印度歷史時期的佛教遺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來的發掘工作;阿富汗考古工作面臨的艱巨挑戰;南高加索地區,尤其是烏拉爾圖王國時期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伊朗考古學的歷史與方法,特別是與宗教建筑相關的問題;中亞地區的考古史,以及不同時期的若干問題。
《環球共此食:工業化英國、食品系統與世界生態》
[英]克里斯·奧特著,楊恩路譯,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
人類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糧食危機,人類選擇的不可持續的飲食方式和對農業系統的依賴正在給自身健康和地球生態帶來問題。本書認為,這一切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晚期的英國,那時含有大量肉類、小麥和糖的飲食開始流行。隨著經歷了穩步增長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經濟擴張,英國改變了食物選擇。這種富含動物蛋白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新飲食方式使人變得更高大、更強壯,但也導致了新的健康問題。這些食物的生產依賴于比英國國土面積更大的種植土地,迫使英國變得更加依賴全球資源。本書展示了這個問題如何擴展到英國以外的地方,并論述了大型農業—食品系統的全球影響,而這一系統需要的資源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都鐸諜影: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與伊麗莎白一世的宮廷》
[英]約翰·庫珀著,杜宣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關于沃爾辛厄姆與都鐸宮廷的精湛之作。伊麗莎白一世在動蕩不安中登上王位,其統治威脅重重。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作為首席國務大臣、熱忱的愛國主義者與新教信徒,從目睹圣巴托洛繆大屠殺開始,他犧牲每一秒醒著的時間來拯救受天主教威脅的英格蘭。經過多方努力,他建立起一個高效的信息情報系統,籠絡了一大批具有私人門客性質的情報收集者,培養了眾多雙面間諜充當耳目,強化了化名、隱形墨水與密碼對照表等諜報保密手段,能夠冷酷無情地洞察到任何顛覆行為的蛛絲馬跡。這不僅僅只是一個男人將畢生奉獻給女王的故事,毋庸置疑,沃爾辛厄姆對伊麗莎白忠心耿耿;但隨著權柄日盛,他也哄騙她,并依恃獨家情報力圖控制女王。作者再現了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陰謀、沖突、戰爭、背叛、猜疑,為讀者展現了當時英格蘭內廷外朝的波詭云譎。
《重新想象國際關系學:三種非西方文明中世界秩序的思想與實踐》
[英]巴里·布贊、[加]阿米塔·阿查亞著,李東琪、顏震譯,商務印書館
國際關系學傳統上以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視角為主導。然而,基于對其起源與兩個多世紀以來國際關系實踐與理論歷史的反思,國際關系學者巴里·布贊和阿米塔·阿查亞對傳統提出挑戰,主張把非西方的歷史經驗和思想遺產納入國際關系學研究,構建起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全球國際關系學”。他們在書中通過研究三種非西方文明有關世界秩序的思考與實踐,“重新想象”了國際關系學或可呈現的不同面貌。
《發展的可能性:“二戰”前后的美墨農業現代化》
[瑞典]托雷·C.奧爾松著,袁夢琪譯,中科書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盡管有邊境線相隔,但事實上,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南部與墨西哥的共同性,遠超它與美國北方的共同性。尤其是在20世紀前期,兩者面臨著類似的挑戰:農業的凋敝、農民的貧富分化以及農村的衰退等。本書從跨國史的角度,探討了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前期,美國南方和墨西哥的農業運動如何既平行發展,又相互交流、影響。這種交流不僅僅發生在民間,也發生在兩國政府層面。羅斯福新政的農業政策,便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墨西哥政府的改革經驗。這也是新政所師法對象中,唯一一個非歐洲、非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冷戰的陰云加深,這種扶持小農、減緩農村不平等的路徑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后期綠色革命為代表、鼓勵大型商業化農場的模式。美國和墨西哥的農業發展就此走上另一條路。
《法律的劇場:一部法學建構的歷史》
[法]雅克·克里南著,馬莎莎譯,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
20世紀,法律似乎滲透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本書著眼于西方社會對法律的天然且持續的需求,深入探究了法律構建的歷史脈絡,并審視了其在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書中將教授、立法者和法官喻為法律“劇場”中的三位“演員”,追溯了法律規范性的三大創造性力量——法律科學、立法和司法權——各自的歷史使命與功能。
《洪亮吉:清朝士大夫的生存之道》
[日]片岡一忠著,張珺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洪亮吉,清朝中期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其一生跌宕起伏,映射出18世紀后半葉的復雜社會圖景。從科舉之路的艱辛到官場生涯的險惡,再到因直言進諫而被貶謫伊犁,洪亮吉的人生軌跡如同那個時代的縮影。最終,他得以赦免歸來。回到家鄉后,他投身于著書立說,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彰顯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本書通過對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跡的細致分析,展現了乾嘉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生存狀態及社會意識。
《桃花源: 中國的樂園思想》
[日]川合康三著,趙力杰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一直追求著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沒有無法擺脫的不安和困苦。求仙和隱逸,是中國特有的情形,兩者都是實現自身幸福的手段。與之相對,以華胥氏之國為代表的古代的理想鄉,則是一個可以使所有人實現幸福的世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部描繪個人和團體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幾乎沒有相似的作品。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關心的是現實的政治問題,即便夢想著另一個世界,也無非是國家太平或個人安樂這兩者之一,而對觸及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的樂園,士大夫們并沒有去尋求。
《牛奶狂潮:身體、科學與希望》
麥秀華著,呂紅麗譯,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以 “牛奶狂潮” 為切入點,結合歷史與現實,通過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討中國牛奶消費從 “恐乳癥” 到 “嗜乳癥” 的轉變。書中闡述了中國古代牛奶的生產、消費與傳統健康理念的關系,分析了近現代外國牛奶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及影響,如 “牛奶公司” 的成立、豆奶的發展等。同時,探討了牛奶消費與社會階層、文化、政策的關聯,以及由此產生的食品安全、育兒觀念等問題,旨在揭示牛奶消費背后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引發人們對飲食健康、社會公正等問題的思考。
《牛津西方音樂史》(五卷本)
[美]理查德·塔魯斯金著,甘芳萌、楊婧、徐璐凡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的《牛津西方音樂史》。全書涵蓋西方音樂從最早的記譜法到電子音樂的嬗變,更以20世紀音樂為落腳點,一改音樂史厚古薄今的氛圍。為探究音樂背后的深層動力,塔魯斯金突破傳統風格史的局限,轉而聚焦真正的“事件”。政治、經濟、文化等維度交叉融合的立體音樂畫卷,讓人在領略音樂之美的同時,亦能感受到鮮活的時代脈搏。
《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
[日本]古田亮著,李趙雪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本書以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與美術的深層關聯為核心,通過文學與藝術的跨學科研究,揭示漱石作品中潛藏的“美術世界”。本書基于作者古田亮策劃的同名展覽,從策展人視角切入,結合大量實物調查與文獻分析,探討漱石文學中美術元素的生成與演變。
《歐陸分野:海德格爾與卡西爾在達沃斯》
[美]彼得·戈登著,郝苑譯,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29年春天,馬丁·海德格爾和恩斯特·卡西爾在瑞士達沃斯進行了一次公開對話,這兩位歐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學史上最緊迫的問題:人類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觀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歐陸分野》一書采用歷史敘事與哲學重構相結合的方法,避免將達沃斯爭論簡單寓言化或政治化,試圖以中立的視角觀察卡西爾與海德格爾的思想交鋒,同時考察爭論前后的歷史背景,揭示這場對話在20世紀歐陸思想史中的分水嶺意義。
《牛奶:從地方史走向全球史》
[美]黛博拉·瓦倫茲著,陳靜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從宗教儀式到家庭餐桌,從農場到全球市場,牛奶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探索牛奶從古代祭祀到現代工業的奇妙旅程,深入挖掘這種白色液體如何滲透文化、塑造社會,并成為科學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象征,甚至被現代營養學奉為“完美的食物”。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英]卡爾·波蘭尼著,馮鋼、劉陽譯,雅理丨商務印書館
本書描述了歐洲文明從前工業世界到工業化時代的大轉型,揭示了伴隨這個過程所發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大轉變。波蘭尼不僅精當指出了自我調適的自由市場的內在缺陷,還準確預言了這種“市場經濟”對人、自然、生產組織的嚴重破壞及其悲劇性的社會后果和國家干預的必要性。
《關于愛的五種幻想》
[美]芭芭拉·H.羅森宛恩著,劉雅瓊譯,光啟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當我們談論愛時,我們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關系中,我們希望得到什么?是找到“另一半”的精神共振,是靈魂的提升,還是無條件的自我犧牲?奧德修斯與佩內洛普經受了重重考驗,涉過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滅;少年維特癡情無果,最終殉情,而欲求不滿的唐璜總是朝三暮四;斷背山里的農夫與牛仔靈魂相契,那不勒斯貧民區的一對天才少女對彼此又愛又恨……愛的故事千變萬化,并非都通往幸福。從文學經典、私密書箋,到影視劇作、婚姻誓詞,情感史學家羅森宛恩講述古往今來的志同道合、癡迷狂熱、無私奉獻、欲求不滿與始亂終棄。
《令人著迷的化學:生活中的分子》
[英]本·費林加、阿努克·呂貝著,蔣佳惠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在本書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次穿越分子世界的奇妙旅程。書中以日常現象為切入點,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揭開化學的神秘面紗:維生素C如何對抗壞血病?為什么菠蘿會“咬”舌頭?液晶屏幕的誕生竟源自一次意外發現?石墨烯為何被稱為“未來材料”?書中不僅涵蓋咖啡因、乙烯、黑色素等耳熟能詳的分子,還探討了化學在歷史關鍵時刻的角色——從古代埃及的香水配方,到戰爭中使用毒氣的科學反思,再到現代藥物的革命性突破。
《人類世的宇宙論:泛心論、萬物有靈論與后人類主義的局限》
[挪]阿恩·約翰·維特勒森著,張若愚譯,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本書探討的是物質與心靈,或者說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問題。在作者看來,這個經典問題在人類世的時代意義已經發生了改變,面對人類與自然的決裂、物種的滅絕,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和迫切;哲學理論從笛卡爾開始就誤解了物質世界,或者廣泛的自然世界,而忽視了物質世界具有的意識維度,從此在人類的實踐上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本書探討了一幅新的宇宙論圖景,萬物有靈論,即實踐中的泛心論,從哲學、人類學、物理學等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分裂與融合,以及我們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中世紀法律秩序》
[意]保羅·格羅西著,董能譯,商務印書館杭州分館
中世紀法律這個詞組似乎有點奇怪:一個充斥火刑和石刑的時代,有什么法可言呢?在為并不精于中世紀法律史的大眾書寫的這本“大家小書”中,格羅西卻用同情的筆觸表明,中世紀確有其堪稱獨特、穩定的法律文明,與前后的時代均有顯著差異。而為了不將歷史放在普羅庫斯特之床上,我們必須理解中世紀人“無國家的法”“作為事實的法”的獨特心態和推崇社群(共同體)完善性的價值觀。
《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
[英]簡·艾倫·赫麗生著,謝世堅譯,商務印書館文津公司
本書從神秘的祭奠和再生儀式入手,廣泛涉獵戲劇和史詩,旁征博引了雕塑、壁畫、古錢幣圖案等史料,考證了忒彌斯女神等古希臘神話人物的象征意義,揭示了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
《漫畫羅馬史》
[英]吉爾伯特·阿博特·貝克特著,高李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
這部創作于19世紀中期的經典以獨特的英式諷刺重塑羅馬歷史。從建城傳說、共和國興衰到名人軼事,貝克特用戲謔筆觸將嚴肅史實化為妙趣橫生的喜劇。書中既有對愷撒野心的調侃,也有對元老院權謀的解構,更不乏對市井生活的生動描摹。插畫師約翰·里奇的滑稽配圖更添趣味。
《從地中海到中國:公元1—10世紀的印度洋貿易》
林英、[希]瓦西利奧斯·克里斯蒂德主編,余雨森等譯,中西書局
印度洋上綿延不絕的航海貿易見證了不同時期人類向海洋的探索與擴展。本書即以古代晚期的印度洋貿易為主題,探討了從古典時代到古代晚期印度洋貿易模式的改變、古代晚期印度洋沿岸的地區性王國之興起對于貿易模式的影響等問題。力圖向讀者介紹公元1—10世紀印度洋貿易網絡如何隨著沿岸地區的政治社會變化潮起潮落,呈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征。
《埃及通史》
[英]威廉·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愛爾蘭]約翰·彭特蘭·馬哈菲、[英]約瑟夫·格拉夫頓·米爾恩、[英]斯坦利·萊恩·普爾著,劉舒婷譯,華章同人|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本書共六卷,詳盡書寫了史前時期到16世紀早期的埃及史。前三卷的作者為現代考古學的創始人、被譽為“埃及考古學之父”的弗林德斯·皮特里,后三卷作者分別是在莎草紙學、古代錢幣史、埃及考古學與阿拉伯史深入研究的三位歷史教授。全書還配有包括金字塔、木乃伊、雕像和地圖在內的823幅插圖。
《永恒的危機:祛魅時代的人文學》
[美]保羅·賴特爾、查德·韋爾蒙著,孟醒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人文學面臨反反復復的質疑,似乎一直處于危機之中。這種危機并不新鮮,與人文學本身一樣古老。今天的人文學者正在經受的壓力,與十九世紀的德國人文學者所面臨的壓力,驚人地相似。本書通過批判性的歷史視角,帶領學者以及所有關心人文學的人,超越一般的擔憂、斥責和勸告,對人文學的命運展開更為清晰、有效的思考。
《肉體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
[美]薇薇安·索布恰克著,李三達、、夏開豐、劉昕譯,拜德雅|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在高度技術化與圖像主導的當代,我們的身體還如何“在場”?本書是一部從“身體”出發橫跨多個領域的影像文化研究之作。作者將現象學哲學與自身具身經驗相結合,通過電影、紀錄片、視覺文化、假肢、手術、技術物、感知邏輯等多樣場景,探討我們如何以“活體”經驗世界并承擔責任,在圖像文化中重構感知與倫理。
《消融時代:冰川、氣候與人類危機》
[美]達爾·賈默著,楊清波譯,譯林出版社
就在你閱讀這行文字時,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融。獨立記者達爾·賈默奔走在氣候變化的一線,用翔實的科學數據和觸目驚心的現實案例,呈現出一份關于氣候危機的全球報道。
《紫禁城外兩萬里:一位英國女作家筆下的晚清市民生活》
[英]羅安逸著,沈弘譯,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1907-1909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英國女作家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壯游,她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記錄當時的中國社會與中國人,寫下十九封長信向遠在英國的友人介紹自己在這個東方大國的經歷與見聞。
《日本中世戰爭史》
[日]吳座勇一著,劉路譯,后浪|九州出版社
本書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以全新的視角解讀了那些曾被忽視或誤解的中世事件和人物,比如南北朝內亂、武士與貴族的關系等。作者從史料中挖掘出當時的政治、社會結構,為讀者呈現了日本中世社會的多維面貌。書中特別強調了武士在戰爭中的厭戰情緒,打破了傳統的英雄化描述,提出武士并非總是心甘情愿地奔赴戰場,而是常常感受到戰爭帶來的痛苦與恐懼。
《中世紀的刑罰》
[英]喬治·伯納姆·艾夫斯著,王瀟譯,爾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世紀歐洲罪犯、女巫與瘋子的理性之書,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中世紀歐洲社會弊病之書。中文版首次譯介并增補歷史插圖近150幅。
《游泳游泳:凌潛于水的文化史》
[美]凱倫·伊娃·卡爾著,王者風、成子禾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游泳如今已成為一項大眾運動。放眼萬年來的歷史,游泳活動一直受氣候變化、政權更迭、社會文化轉向等因素影響,在社會變遷、種族主義、性別革命等多個方面的作用都非同尋常。本書作者借助考古學、文學、藝術史等史料,梳理游泳活動的古今變遷,系統分析人類熱衷游泳、遠離水域的各個階段,并指明出現這些現象的緣由。本書通過爬梳游泳歷史,折射出不同文明對人類身體能力的價值評判,以及權力是如何通過文化符號持續施加影響的。
《八爪魚——軍工復合體的霸之惡》
[美]詹姆斯·萊德貝特著,汪堂峰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作者通過對“軍工復合體”這一極具影響力的政治經濟理念進行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美國政府、軍火承包商和美國經濟是怎樣融合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并滲透進社會的各個角落。一方面,手機、GPS、互聯網等原來的軍用技術給民眾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另一方面,龐大的軍備體系又引發了人們的擔憂:這種模式究竟帶來了安全還是危險?軍工企業是否操縱了民眾對威脅的認知?軍工復合體的逐利動機又對外交政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龍骨山:冰河時代的直立人傳奇》
[美]諾埃爾·T.博阿茲著,陳淳、陳虹、沈辛成譯,一讀|陜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講述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過程及其科學意義,是了解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重要讀本。作者以嚴謹的資料、鮮活的故事,呈現了楊鐘健、裴文中、賈蘭坡等學者的杰出貢獻,展現了中國古人類學和舊石器考古學的開端。書中不僅回顧北京人化石的重大發現,還深入探討了直立人的進化地位、文化適應與滅絕原因。龍骨山發掘是中國古人類學和舊石器考古學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和深遠影響至今仍是科學史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
[美]戴維·赫爾曼著,陳禮珍等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在本書中,赫爾曼聚焦于敘事與心智科學之間的關系,認為世界建構是敘事經驗的主要標志,是故事和故事講述的基本功能,也構成了敘事研究的起點。他從認知科學的基本框架開始理論建構,將心智科學的最新發展引入敘事學研究,進一步鞏固了認知敘事學在當代敘事學研究中的地位。原著出版以后在認知敘事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引領了近年認知敘事學發展的主流方向。
《如何從敵人身上獲益》
[古希臘]普魯塔克著,仲樹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本書精選自普魯塔克的《道德論叢》,由政治哲學博士候選人、播客“獨樹不成林”主播仲樹參照古希臘語和英語翻譯。書中另附譯者撰寫的萬字長文導讀及大量輔助理解的注釋。
《失控的孤獨:一名罪犯的心理畫像》
[日]中島岳志著,高璐璐譯,西苑出版社
2008年6月8日,日本秋葉原街道上出現了一個駕駛著2噸重貨車的男人。他無視紅燈,開著貨車橫沖直撞,之后拿著雙刃刀沖進“步行者天堂”。7人死亡,10人受傷。這就是在日本被稱為“史無前例的兇殺犯罪”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本書作者中島岳志深入追蹤案件十余年,整合海量庭審記錄、關系人訪談、兇手自述,并通過罪犯的生存環境、心理軌跡與社會互動,試圖揭開其內心隱秘的角落,反思日本社會可能存在的病因,防止類似悲劇重演。
《辯證的想象:法蘭克福學派與社會研究所的歷史 1923—1950》
[美]馬丁·杰伊著,孫一洲譯,藝文志|上海文藝出版社
“只有拒絕贊美現在,才有可能保留一個寫詩不再野蠻的未來。”本書是關于法蘭克福學派最負盛名的觀念史學經典,講述了從社會研究所創立至二十世紀中葉、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經歷與思想流變,考察了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學派成員的作品與觀念,一如作者所說:“批判理論常常試圖在具體的特殊中把握整體,認為后者體現于前者之中。本書考察社會研究所成員對所有不同領域不同具體現象的把握,就是希望能收獲相得益彰、闡明整體的洞見。”
《生命的尺度:從海德格爾到阿甘本的技術和生命政治》
[美]提摩太·C.坎貝爾著,藍江譯,大學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生命政治是否已然成為一個癡迷于死亡的研究領域?本書提出了一種更為積極的生命政治理論,它以海德格爾對技術與人之關系的論述為起點,通過經典理論與當代思想的對話,來探討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之下,政治與技術的交匯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問題,以及超越這種異化的可能性。作者首先通過聚焦海德格爾的經典理論,探討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追問及其對人的存在的遮蔽;而后以福柯的規訓和人口理論為中介,分析埃斯波西托和阿甘本所說的例外狀態、赤裸生命,以及他們的死亡政治理論。最后,作者提出,在技術變革的時代,只有重新建構人與技術的關系,才能實現對人的真正生命的救贖。
《舊制度時期的書報審查制度與文化》
[法]喬治·米努瓦著,于艷茹譯,上海三聯書店
自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以來,書籍報刊的廣泛傳播在民眾中漸漸產生巨大影響,針對書籍報刊的檢查制度也隨之誕生。本書對16-18世紀法國王權專制時期的書報審查制度做了詳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書報審查制度的起源,以及其與王權、教權及學術等機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作者以大量的史料和案例,描述了四大書報審查機構面臨新思想興起時的舉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利益爭奪。作者認為,書報審查制度是專制文化制度化的開端,但同時也為啟蒙主義新思想的傳播造就了一段頗具傳奇性質的歷史。
《羅馬統治下的希臘:前146—716》
[英]喬治·芬利著,呂厚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公元前146年,羅馬共和國摧毀科林斯,徹底征服希臘;公元716年,伊蘇里亞人利奧三世登基,東部帝國的羅馬主導影響近乎消失。圍繞這段覆蓋古典晚期、中世紀,長近九百年的歷史,繼承愛德華·吉本衣缽、親身參與希臘獨立戰爭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喬治·芬利上溯馬其頓帝國,下沿拜占庭帝國,系統、透辟地分析了羅馬統治下希臘地區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不僅記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還關注民眾生活、經濟結構、地方治理等面向,全方位展現了羅馬以軍事、政治征服希臘也反受希臘文明、制度影響的復雜互動。
《成癮時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
[美]戴維·T.考特萊特著,劉天欣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每日必喝的咖啡、無法抑制的購物沖動、驚人的屏幕使用時間……當下的我們似乎陷入了某種欲望循環,無休止地追逐著短暫的快感。看似無害的習慣悄然演變成難以擺脫的依賴,誘惑越來越多,成癮的意涵也愈發寬泛。本書作者認為,正是企業的理性導致了社會的非理性。成癮不是偶然,而是企業精心設計、精準誘導的產物。從制藥公司建立的疼痛帝國到科技巨頭制造的數字災難,企業通過操控人腦邊緣系統,利用大腦獎賞機制牟利,打造出一整套讓人自愿沉淪的商業體系——邊緣資本主義。而這一新型資本主義形態的起源,則可追溯至人類最初發現、提煉、混合樂趣的遠古時代。
《速度與政治:論競速學》
[法]保羅·維利里奧著,劉斐譯,西北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維利里奧眾多思想創造的源頭。通過梳理政治史和戰爭史,深入思考速度控制與城市空間和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提出“歷史進步的速度就是武器系統進步的速度”的觀點;凸顯現代性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其中的技術因素,在促成社會組織方式變化中的根本性前提作用。
《帝都之鐵:漢代鐵工業與輻輳網絡》
林永昌著,宋珮怡譯,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本書以鐵為鑰,解鎖漢帝國統治的隱秘脈絡。聚焦關中核心區,作者林永昌教授通過考古遺存、簡牘文書與跨文明對比,重構漢代冶鐵工業如何以技術革新與官營壟斷,編織出一張貫通都城與邊疆的“輻輳網絡”。從鐵器標準化生產到工匠群體的生存依附,從跨區域物流到市場整合,本書揭示鐵工業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權力滲透、社會重組的關鍵推手。從長安陵邑的小型作坊到跨區域資源調配,鐵工業的每一步轉型都映射著漢王朝的統治智慧。
《旺代:1793年反法國大革命運動的社會學分析》
[美]查爾斯·蒂利著,熊俊誠譯,格致出版社
本書從社會學的視角對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事件——旺代之亂進行了分析。本書區分并比較了位于法國西部的莫日地區以及瓦爾和索米盧瓦地區,重點比較它們在政治、經濟、宗教和鄰里關系上的差異和變化,由此追溯了從1789年到1793年反法國大革命運動的發展歷程,并將其模式與法國西部地方性社區的社會結構聯系在一起。在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有力地指出了不同社區對法國大革命持不同態度的根本原因。
來源:譯著聯合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