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崛起,AI翻譯能完全取代人類嗎?文科式微,人文學科還有未來嗎?人們常常說起“文化”二字,但文化究竟是什么,又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7月25日晚上,由譯林出版社主辦的《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下文簡稱《文化的故事》)新書分享會在廣州方所書店順利舉行。譯者、跨文化研究學者黃峪、資深文化藝術人茹國烈與責任編輯陳秋實以“人類存在,如何與為何”為主題,圍繞文化的定義、文明互鑒、人文學科的當下境遇等問題,從譯者、讀者、編者三方不同角度對文化的故事進行了多重維度的解讀。
圖書活動現(xiàn)場。
《文化的故事》是由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撰寫的一部視野宏大、敘事精彩的人類文化史作品。從史前洞穴里留下的手印到《神奈川沖浪里》的流行,15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節(jié)點在書中串聯(lián)起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勾勒出一條橫跨萬年的文化演變路徑。
活動伊始,陳秋實首先從編輯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了本書引進出版背后的思考。他談到,《文化的故事》所強調(diào)的文明互鑒和跨文化交流,以及人文學科在人類發(fā)展與自我理解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讓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的文化通識讀物,更是一部恰逢其時、能引發(fā)當下思考的作品。
譯者黃峪隨后分享了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痛并快樂著”的經(jīng)歷?!段幕墓适隆窌械膬?nèi)容前后跨越三萬多年,不僅涵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多學科內(nèi)容,還涉及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多個語言體系、諸多冷門典故,因此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多方求證,仔細推敲。黃峪指出:“要理解,就必須先解碼;要聆聽意義,就必須經(jīng)歷翻譯?!彼龔娬{(diào),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意義的再發(fā)現(xiàn)。人類的一切溝通與理解,本質(zhì)上都帶有“翻譯”的成分。盡管當下AI在翻譯效率上已取得長足進展,但其本質(zhì)仍是一種信息中介或語言載體,無法替代人類在語境、歷史、文化脈絡中的判斷與感受。她以在書中翻譯的“make it new”(“日日求新!”)為例指出,這句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標語表面上只有三個單詞,簡潔有力,但背后實則源自中國古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AI或許可以翻出“讓它變新”,但它無法意識到,這個“新”其實是穿越語言系統(tǒng)、思想體系與歷史傳統(tǒng)之后才生成的語義張力。
在對書中人物的討論中,黃峪也特別提到普克納對女性角色的呈現(xiàn)?!段幕墓适隆凡⑽磧H僅圍繞傳統(tǒng)“文化英雄”展開書寫,而是將諸多被歷史敘事邊緣化的女性重新置于文化發(fā)生的現(xiàn)場。從封面上的納芙蒂蒂王后,到在日本宮廷里書寫《枕草子》的紫式部,再到將古代科學思想重新引入大眾視野的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作者普克納以尊重和共情的視角,讓這些女性人物成為推動文化發(fā)展與流動的重要力量。
茹國烈則從另一個維度切入,對“文化流動”與“文明互鑒”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刻的觀察與思考。他首先探討了文化的本質(zhì):文化雖然常處于一種“很重要,但說不清楚”的狀態(tài),但其核心在于信念和價值觀、日常生活風格、藝術創(chuàng)作、記憶幾個維度的高度融合。茹老師特別援引了書中導言提到的史前洞穴中的手印——這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痕跡,更是人類最原始、最有力的文化宣言。正是這種在巖壁上留下印記、渴望被同類乃至后人“看見”和“理解”的沖動,這種主動分享經(jīng)驗、情感與象征意義的交流行為,構成了文化的基石。它標志著人類超越了單純的生存本能,開啟了通過符號、故事和共同理解來構建意義世界的旅程——而這,正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質(zhì)之一。
活動現(xiàn)場。
在談及后記中提到的“未來圖書館”項目時,茹國烈將目光投向了未來,特別強調(diào)了“為后人留下什么”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議題。他認為,真正的文化傳承正如書中章節(jié)所深刻揭示的:文化絕非塵封于過去的標本,而是面向未來的、充滿無限生機的可能性。而“未來圖書館”這樣的項目,其精髓正在于捕捉這種流動的可能性,將我們時代的思考、組織信息的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精心封裝,跨越時間的長河,傳遞給未來的人,同時對他們抱有信心,相信他們會理解并欣賞我們一代代積累下來的文化。這是一種主動的、前瞻性的文化傳遞,旨在為后人提供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鑰匙,并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創(chuàng)造未來的靈感。
在活動的最后,兩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談到當下人文學科所處的現(xiàn)實困境。面對社會普遍的“實用主義傾向”和“文科式微”的話語壓力,他們并未流于悲觀,而是提出了更加積極的應對視角。茹國烈指出,真正的人文學科本就不應囿于傳統(tǒng)的文理科分類之中,而應作為一種理解世界與他人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敖裉煳覀冃枰氖且环N‘生活中的人文’,一種能夠穿透職業(yè)壁壘、走進每個人的問題意識的人文精神?!?/p>
據(jù)悉,《文化的故事》作者馬丁·普克納教授將于8月中上旬來華,并出席2025年上海國際文學周,屆時將圍繞本書展開多場主題活動,與中國讀者共同延續(xù)文化的故事。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