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華(1895-1979)山東濟南人,著名畫家、美術史家、美術教育家。早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受教于陳師曾。后任教于上海美專、南京藝術學院等校。著有《中國繪畫史》《俞劍華美術論文選》《敦煌藝術考察記》,編著有《中國畫論類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等,在中外美術史論學界深有影響。
從俞劍華到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之轉型
●梁 江
中國的史學,是有深厚傳統的。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已明確提出,治史的要旨在于“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更高的目標則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卷六二)。近代章學誠認為,學術貴在“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闡古人精微,下啟后津之逮”(《章學誠·遺書》卷二九)。能闡精發微,給人啟迪,必然要立足史料和史實,也一定要進而探索現象背后的本質和演進規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論顧炎武“所以能當一代開派宗師之名者”,“在其能建設研究之方法而已。約舉有三:一曰貴創;二曰博證;三曰致用”。所謂“博證”,是“論一事必舉證,尤不以孤證自足,必取之甚博,證備然后自表其所信”。
俞劍華九華山寫生紀游合照(左起于希寧、徐培基、兩位西藏喇嘛、俞劍華,1937年)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德”、“賽”先生的引進,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強大波瀾,西方文化、史學、哲學、社會科學、藝術等對中國的人文和科學領域產生了強大影響。對中國的史學而言,不能不提到外來的新史學的影響。新史學體現了科學方法在歷史考證方面運用的趨勢,例如二重證據法、比較研究法、歸納研究法、歷史統計法、歷史演進考辨法,史書編撰法等手段都被直接引進,成了推動史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1948年夏,上海大觀社,左起:孫福熙、許士騏、黃賓虹、俞劍華
而新文化、新史學的興起,也使那一時代的中國美術史學者普遍認識到,美術史學是需要拓展和推進的。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學著作,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都具有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特點。但明清以來,美術史研究卻有“史料的價值增多,史學的意義減少”(薛永年語)的趨向,不少美術史著作幾乎等同于畫家生平履歷與作品著錄。這樣,撰寫系統的、有見解而非破碎支離的美術史著作,就成了20世紀中國學者不能回避的課題。美術史學需要轉型,要有現代的觀念和方法,要能系統地闡述藝術進程及演進之規律。“通古今之變”在20世紀要有新的詮釋,以便讀者能依此洞悉美術前行的方向。轉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經世致用”意義的美術通史寫作蔚然勃興。
1956年,俞劍華(左二)到山東考察,再萌(左一)、林樹中(右一)陪同
20世紀現代形態的中國美術史或繪畫史,早期的有英人波西爾《中國美術》(戴岳譯、蔡元培校,1923年商務印書館版)及“隔壁老二”(傅抱石語)日本的學者。中村不折《中國繪畫史》、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先后在中國翻譯出版,他們的研究法和著述模式都成了中國本土美術史家的范本。先行者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及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也正如余紹宋所指出:“審其內容,實譯自日本人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之《支那繪畫史》,增補之處極少,其章節亦大體相同,題為編篡,不若題作譯述之為愈也。”(《書畫書錄解題》卷一,三十三)不過,其后黃賓虹、滕固、鄭昶、傅抱石、秦仲文、俞劍華等人推出的著作,面目已大有改觀。他們早己不是“拿來主義”, 既不套用“日本模式”敘事,也不照搬西方人“生物演進”或“外來影響模式”述史。其所作嘗試和探索,為后來中國美術史學的推進提供了進一步的經驗。以黃賓虹而論,他的“以字證印”、“以印證經”、“以印考史”便與新史學的二重證據法如出一轍。《古鈢用于陶器之文字》、《陶璽合證》甚至采用比較研究法寫作。把金石、寫碑之法融于繪事,以質樸厚重力克輕浮柔弱,這精神又與康有為、包世臣的金石一派相契合。這一時期富于識見的史學家有黃賓虹、鄭昶、傅抱石、俞劍華、潘天壽等人,而各家的述史方式及著述重點又有不同。
1962年,丁家橋,南京藝術學院,俞劍華(前排左一)與謝海燕(前排右一)、劉菊清(后排右四)、林樹中(后排左四)等合影
新中國成立前,俞劍華已出版《中國繪畫史》、《最新圖案法》《立體圖案法》和《書法指南》等著作。上述陳師曾《中國繪畫史》有兩個版本,較早的便是由他的弟子俞劍華記錄,1925年由山東濟南翰墨緣美術院印行(1934年天津百城書局的版本,則由他另一學生蘇吉亨記錄)。俞劍華在美術史學上不僅續薪傳火,而且能發揚光大,作出一連串非同凡響的貢獻。新中國建立后,他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畫論類編》、《中國壁畫》、《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顧愷之研究資料》,畫家叢書《王紱》《石濤畫語錄注解》、《宣和畫譜注解》、《歷代名畫記注解》、《圖畫見聞志注解》以及煌煌巨著《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等。其《石濤畫語錄注解》,經句讀、正誤、考訂、詮釋、語譯等,生僻、難解的原文得以被更多人理解。其后被譯成日文、英文出版,在世界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將俞劍華所注釋畫論著作重作編排,以“俞劍華中國畫史論研究叢書”推出,讓人們更集中地看到他翔實考證、校正衍誤、句讀詮釋等一連串卓有成效的工作。
俞劍華在進行繪畫示范
在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案頭工作之外,俞劍華先生曾實地考察陜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江蘇、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美術文物和遺址,撰寫出《魯豫晉美術文物考察記》、《河南石窟考察報告》、《吳越文物考察記》、《歷代名畫觀摩記》等著作。據粗略統計,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俞劍華所出版美術史論著述近千萬字,真正是著作等身。而據南京藝術學院的朋友告知,即將出版的俞劍華未刊遺稿,仍有幾百萬字之多。
俞劍華 臨敦煌257窟魏窟西壁九色鹿王本生故事之一
俞劍華先生的卓犖成果無出其右。他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之現代轉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最有成就美術史論家,我以為,他的貢獻主要在于資料的收集、史論的解讀、概念的闡發、方法的確立以及體系的建構等五大方面。由于這樣的緣故,俞劍華先生的貢獻和承先啟后意義,在他逝世30年之后獲得了進一步彰顯和更廣泛認知。
2009年1月30日于北京
俞劍華 臨敦煌壁畫 1955年
俞劍華 臨敦煌壁畫423窟 1955年
俞劍華 楷書皖南之游
俞劍華 自蓮花峰頂遠望天海后海諸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