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作為深耕深圳題材近三十年的“城市書寫者”,作家吳君在自己的最新小說集《阿姐還在真理街》中,以六個中篇故事編織出城中村的生存圖譜,讓“真理街”這個真實存在的地名,成為映照時代變遷與人性微光的棱鏡,再一次以文學為城市記憶存檔。
“即使生活一地雞毛,即使征途坎坷泥濘,卻一定有人,走過萬水千山,來守護你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吳君為小說集寫下的這句話,道破了“真理街”的雙重隱喻。在她的創作譜系中,這個位于深圳龍華區的城中村既是物理空間的真實投射,更是精神維度的象征場域,承載著一代移民“被淹沒卻未熄滅”的理想火種。
在其中《阿姐還在真理街》篇目中,“阿姐”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其人生軌跡暗合著真理街的變遷: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夢想孵化器”到城市化進程中的“邊緣地帶”,她的堅韌與妥協中連帶著太多走過大半人生的真實的人的生命體驗。
作家吳君。受訪者供圖
“寫作不能只靠想象力,就像廚師不能沒有新鮮食材。”談及創作方法論,吳君直言對“深入生活”的信仰。在籌備《阿姐還在真理街》期間,她用三年時間跟蹤采訪城中村租戶,正是那些“具體而真實的人”構成了吳君故事的原型庫。
吳君筆下的女性從未被貼上“女強人”或“受害者”的標簽。《阿姐還在真理街》中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們,在生存壓力下展現的“柔韌度”構成了各自獨特的人性光譜。“我不刻意強調性別,只寫具體的人。”吳君說。這種創作觀仍源于她對深入生活、捕捉真實的篤信,“通過深入生活,可以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帶給人的具體的經驗。畢竟我要描繪的是這個群體的命運大事。他們的人生比舞臺上的戲劇更加蹉跎,更輾轉,更加跌宕。”在對生活的細膩觀察中,吳君見過太多“在妥協中堅守”的女性和男性,“那些真實的細節比任何戲劇沖突都更有力量。”在吳君看來,文學的價值就在于捕捉這些寶貴的“非高光時刻”,讓讀者看見平凡人身上的神性微光。
作為“深圳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吳君始終在“在地性”與“普遍性”間尋找平衡點。《阿姐還在真理街》中,握手樓的逼仄空間、潮汕房東的口音、勞務市場的早市喧囂,構成鮮明的地域標識;而移民的身份焦慮、代際沖突、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則指向更普世的人類境遇。“寫深圳就是寫中國,寫城中村就是寫現代性的悖論。”吳君認為,文學不應止步于“地方風物志”,而要通過具體的城市肌理,折射時代的精神困境。“只要寫人,寫人心,寫人性,就沒有偏離讀者的需求。”吳君認為,無論故事發生在深圳還是其他城市,對生存本質的追問總能引發共鳴。
面對短視頻等對注意力的爭奪,吳君對文學的價值始終樂觀。她曾關注一位深圳女作家的微信朋友圈,“她住在出租屋,孩子不乖,前夫難纏,卻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寶貴的歡欣。”這個細節讓她堅信,文學依然是“疲憊生活的避難所”。
在吳君看來,中篇小說恰是承載“微小而真實的聲音”的最佳載體。“比短篇有縱深,比長篇更聚焦。”《阿姐還在真理街》中的每個故事都像一組特寫鏡頭:凌晨五點的菜攤燈光、拆遷公告欄前的駐足人群、工棚里傳閱的舊報紙……這些碎片式場景共同拼貼出時代的集體記憶。“讀者通過別人的生活喚醒自己的經驗,這就是文學的魔法。”吳君說。
談及未來計劃,吳君透露將繼續深耕深圳敘事,但會嘗試更多元的視角,“下一部可能寫‘00后’移民子女,他們的‘深圳夢’已經和父輩不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