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一個“景觀社會”,景觀社會是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對上個世紀西方社會的斷言,所謂景觀就是一種少數(shù)人演出,多數(shù)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在信息時代的當下,德波在上世紀提出的“景觀社會”思想,愈發(fā)凸顯出前瞻性和預見性。
我們所處的當今時代,社會的“景觀化”已經(jīng)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你看到的幾乎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每一個觀點、每一次社會熱點事件,都是他人刻意營造的“景觀”,它們都成為了“景觀社會”的生動注腳。景觀成為了我們與真實世界,以及真實自我之間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或屏障。理解景觀社會也是理解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哲學視角。
接下來,我會結合德波的《景觀社會》這本書,為大家做一個德波的哲學思想系列。我們讀書會也在同步閱讀打卡這本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留言,加入我們讀書會閱讀交流。
今天我們先介紹:景觀社會及其來源。什么是景觀?這是一個隱喻,在詞源上看,景觀就是觀看、被看的人造物,但它的深層次意義是,存在被顛倒為可見的表象,而且表象取代了存在,這就是景觀。景觀社會意味著社會現(xiàn)象的虛假性,一切都是被刻意營造的,我們都成為了景觀的觀眾,而身處其中的我們,還以為一切都是真實的。
今天手機“屏幕”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媒介,我們透過屏幕觀察和理解世界,就像戴著一副眼鏡去看待世界和與人交往。正如德波在書中所描述的,在劇場中,每個人都帶著眼鏡,對著前面的屏幕,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切斷了,觀眾與屏幕保持著單向聯(lián)系,觀眾與觀眾之間相互隔離,每個人前面只有被刻意制造的“景觀”符號。
在今天社交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加持下,這種景觀化不是被減弱了,而是被加強了。每個人好像擁有了一個私人影院,景觀符號塑造著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主導著一個人所思所想和情緒感受。女性看到的是女權主義正在崛起;男性看到的是渣女撈女滿街橫行;兒女看到的是老年人的為老不尊和頑固不化;父母看到的是兒女都靠不住,養(yǎng)兒防老是天方夜譚;愛國人士看到的是盛世里的砥礪前行,厭世者看到的是喧囂下的空洞虛無。我們身處同一個現(xiàn)實,卻看到不同的世界。一張張看起來生動真實的圖片,一條條言辭激烈的視頻,一個個挑動情緒的觀點。
通過不同的屏幕,把不同的人分隔在不同的劇場,屏幕制造的景觀無處不在,屏幕中的形象替代了真實世界。我們看到的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圖像、視頻、觀點精心雕琢的景觀形象,而我們把它當成了真實的世界。正如德波說:當真實的世界變成了純粹形象的時候,純粹的形象也就變成了真實的存在物。
德波為什么會提出景觀社會,其實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德波的哲學思想屬于情景主義,德波也是情景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和重要代表。情景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也是歐美文化和藝術的思潮。它們在不同程度上秉承了達達主義、未來派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試圖以各種先鋒派藝術的方式反抗或改造異化了的西方社會現(xiàn)實。
1957 年,德波發(fā)起了情景主義,他們的主要觀點包括對日常生活的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他們的核心理念是,要人們回歸到,真實情景的社會生活中,避免被社會主流文化異化。
情景主義是在達達主義之后出現(xiàn)的,達達主義可能很多人聽說過,達達主義興起于一戰(zhàn)時期。在達達主義者眼中,一戰(zhàn)的災難正是“理性”、“進步” 等觀念導致的,因此他們用“荒誕”對抗“邏輯”,用“現(xiàn)成物”對抗“創(chuàng)作技巧”,用“無意義”對抗“虛假意義”。
比如后現(xiàn)代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泉》(一個小便次),以及《帶胡須的蒙娜麗莎》等作品,就展現(xiàn)了達達主義的典型風格。達達主義是對當時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顛覆,對主流審美的解構和顛覆,他們用消極的虛無主義思想,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絕望。
后來,超現(xiàn)實主義受達達主義影響,試圖通過挖掘人類的潛意識和夢境來超越現(xiàn)實。德波的情境主義同樣繼承了這種反叛精神,批判當代資產主義社會的景觀化,反對資本主義對日常生活的異化,從這個層面看,情境主義是對達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反叛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它的核心理念,是要求人們積極建構人的具體的生活情境,以獲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狀態(tài),這就是情景主義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他希望人們擺脫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對人的束縛和異化。
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最閃光的思想就在于,在當時,他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已經(jīng)超越了它的生產階段,也就是利用饑餓來實現(xiàn)對被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資本主義已經(jīng)過度到新的階段,而在這個階段,社會的矛盾、剝削的形式,人的異化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其實也是后來哲學家哈貝馬斯、鮑德里亞等人后來闡述的超越生產之鏡的理論前提。
比如,在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分析中,就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從生產者社會過度到了消費者社會,消費社會文化對人們的控制已經(jīng)到底了新的階段,采用了新的形式。人們從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轉向了,消費商品的符號價值,于是消費社會通過操縱符號價值來操作人們的日常行為。人們在消費社會中,好像用金錢購買了尊重、平等、自由、獨立、松弛和幸福,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詞語,都被淪為了消費符號,成為了被制造出來的消費需求。
正如鮑德里亞說:幸福和自由是被制造出來的消費需求,它們被嵌入到消費社會中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符號網(wǎng)絡中。人們在消費、享用相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以及相同的產品時所產生的平等意識,編織了消費社會中虛幻的幸福神話。
總之,在消費社會,人們在消費行為中被異化,而不是在生產中被異化,這些思想都是受到了德波“景觀社會”思想的影響。
德波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jīng)從生產階段轉移到了一個獨特的景觀階段。在這個階段,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幾乎都已經(jīng)被異化為景觀的形式,所有活生生的東西都僅僅成了表征,成為了符號化的景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