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11期科技新聞-深度報道
天氣預報有望突破2周的預報上限——AI模型表明“蝴蝶效應”的真實限制仍未可知
20世紀60年代混沌理論認為,即使小如蝴蝶振翅的大氣過程建模誤差,也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從而限制天氣預報的時效
(圖片來源:Pixabay網站)
自現代天氣預報發展以來,就有這樣一種論斷:由于大氣中的小尺度擾動會不斷積聚,超過2周的天氣預報都會失效。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世界領先的天氣預報機構)地球系統建模負責人Peter Dueben表示,基于20世紀60年代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提出的2周上限已成代代傳承的真理,“如今似乎已成天經地義的法則”。
然而,即使是“天理”,也不可能完全正確。
借助谷歌開發的人工智能(AI)天氣預報模型,大氣科學家認為,未來有望實現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預報。這項研究于2025年4月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在arXiv上。研究負責人、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Trent Vonich表示,“目前尚未得出準確的預報上限,只是我們的計算能力已達到極限”。
俄克拉荷馬大學計算機科學家、氣象學家Amy McGovern表示,Vonich與其導師Gregory Hakim在2025年美國氣象學會年會上報告該成果后,引起學界熱烈反響。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人員已將有效預報時效延長至約10天,逐步接近2周的上限。她指出,若證明可以從原則上突破這一上限,“意味著AI終將實現,這著實令人振奮”。
但這項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大氣科學家Tobias Selz指出,該研究并未實際做出2周以上的天氣預報,僅用歷史數據測試模型。另一方面,如Selz等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表于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中論證指出,AI模型忽略了大氣的小尺度擾動,例如蝴蝶振翅般的微小影響,而這類擾動被認為會產生“滾雪球效應”,進而影響預報上限。“對于利用AI模型論證天氣可預報性是否可靠,我仍持保留態度。”
天氣預報具有內在的可預測上限,這一理念由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數學家、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首次提出。他在1963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描繪大氣或類似混沌系統的初始狀態時,即使存在微小差異,最終也可能導致預報結果大相徑庭。在1969年的另一篇論文中,他提出,由于小尺度誤差會迅速增長,即便初始狀態近乎完全可知,系統仍存在可預報性上限。
然而,Lorenz實際并未明確2周這一具體時限。在一項最新的歷史研究中,負責人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數學家Bowen Shen指出,Lorenz提出了多個可能的極限值,但并未明確具體時限。2周可預報上限的理論實則源自MIT的Jule Charney等先驅學者,大約在同一時期,這批學者對世界首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型的預測能力進行了評估。Shen還指出,Lorenz于1969年開展的建模實驗中,其所采用的方程式對輸入數據極為敏感,Shen對此質疑,認為“蝴蝶效應”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他表示,無論如何,2周可預報上限的理論仍缺乏事實依據,“這一理論并非客觀的物理定律,而是一種經驗假說”。
Vonich和Hakim利用谷歌的AI模型GraphCast開展了一項最新研究,該模型訓練基于40年“再分析數據”,即結合觀測數據和短期模型預報生成的高分辨率全球天氣數據。這項研究旨在了解在大幅提升初始條件(起始狀態)準確性的情況下,GraphCast的預測表現。
為此,Vonich和Hakim比較了根據“再分析數據”得出的大氣最終狀態以及GraphCast的預報結果,而預報偏差可用于調整模型初始條件,使其更接近大氣的真實狀態。業務天氣預報模型也可以通過類似方式逆向調整。然而,回溯12 h以上所需的計算量會急劇增加。相比之下,GraphCast的架構設計使其能夠輕松運行數千次回溯分析,甚至可回溯更長時間的數據,從而鎖定最接近實際情況的大氣初始狀態,Hakim表示,“這相當于把答案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
采用經訓練的初始條件,GraphCast的10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了86%,Vonich表示,這是天氣預報領域的一次“巨大飛躍”。更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型展現出預報未來33天以上天氣的潛力。Hakim最初對此難以置信,他感嘆道,“這幾乎違背現實,但結果就擺在眼前,而且經得起重復驗證”。
此外,Vonich和Hakim對模型調整初始條件的方式進行了校驗,以免其作出違反實際的修改。研究發現,該模型對大尺度溫度等參數進行了小幅調整,并強化了傳統天氣預報模型常會抑制的風場類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Animashree Anandkumar指出,只要充分掌握數據,AI就能克服傳統模型固有的近似值和誤差問題,“唯有摒棄一切成見,才有可能轉變思路”。
然而,Selz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模型調整后的初始條件更接近大氣的真實狀態。這些調整可能只是為GraphCast預報創造了一個理想的初始狀態,形成某種自我兌現的預言。Selz猜測,如果受到任何擾動,延長的預報窗口可能會再次關閉,“而這正是‘蝴蝶效應’所揭示的現象”。
Dueben認為,盡管如此,這項研究對傳統認知提出了諸多質疑。一直以來,Dueben始終對“蝴蝶效應”在天氣預報領域的適用性持懷疑態度,他表示,“認為僅憑小尺度擾動就能影響甚至突破可預報上限,這種觀點可能過于狹隘”。對此,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氣象學家James Doyle表示贊同,他認為,Lorenz關于微小誤差會不斷擴散的看法不無道理,“但其影響程度仍有待商榷”。
目前,由于缺乏比現有衛星和氣象探測氣球更精確的大氣觀測工具,長達1個月的天氣預報仍面臨挑戰。但Doyle指出,如果這一新的預報時限成為可能,那么當下更應該加快氣象研究的步伐,“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通過拓展模型的能力邊界,天氣預報還能實現更多突破”。
文/ Paul Voosen
(譯自
Science,2025,388(6749))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