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要鯰魚
*本文為評論員投稿,不代表環球旅訊立場
今年各行各業跨界搶飯碗趨勢明顯,可能因為經濟存在周期現象,現在需要多倍的努力才能維持以前的業績。這股競爭之風又吹到了機票代理領域,國家隊的機票代理平臺航旅縱橫也親自下場了。
實際上這也不是筆者第一次以國家隊的視角去看待行業發展,正好在10年前也曾撰文《》,今天回過頭看,當年國家隊的線上突圍最終沒能成功。
那么在今天的機票代理領域,國家隊是會重蹈覆轍?還是會異軍突起?
中國民航業的基本面與顯著問題
2024年據中國民航官方數據,飛行總人次達到7.3億人次,創出歷史新高,全年執飛航班500萬班次,甚至國產大飛機也已加入運營機隊。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中國民航業與美國仍存在差距:據美國FAA數據,2023年美國全年飛行總人次超過10億,執飛航班1600萬多架次,共有約2萬個機場提供起降服務,可以發現,在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約1/4的情況下,總飛行人次仍然更高。
而中國要追趕美國的航空效率,顯然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而財務口徑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口徑。據公開數據,2024年,國東南三大航虧損總計約50億元,筆者曾服務過的海航也虧損約10億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失血大發展的后勁明顯可能不會太足。
航空代理業風聲水起
在民航業主要航司虧損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扎心的現像,那就是從事機票代理行業的某OTA,在2024財年獲得超過200億的交通票務 營業收入。
這里筆者不能精算,但可以給出一些概算邏輯:200億的交通收入中可能存在火車票收入、汽車票收入,但在12306一家獨家,汽車票急劇萎縮的背景下,顯然大部分來源于機票代理業務,既便是考慮到外航代理的份額,筆者估計通過機票代理及周邊(如保險)賺到大100多億的可能性極大。考慮到航司2024全年收入約為7000多億,那么這家OTA通過機票代理賺到的綜合毛利比例大概在2%左右,這肯定遠遠超過代理費改革后的約5元/張,而努力接近了代理費改革前的3%后返。
當然,筆者的這篇分析可能會對這家OTA后期的財務處理產生影響,比如機票周邊收入如保險可能劃入其它類別,以免樹大招風,但現在說這些已經晚了,因為從2024財年往前的數據清晰可見,既便在后期調整財務口徑也會受到大量的問詢和審計。
國家隊代理的必要性凸顯
有一說一,如果是國家隊一開始直接去做機票代理OTA,肯定是很難整出航班版的12306的,但現在至少OTA已把路蹚出來了。
實際上,OTA在前面的蹚路還很不容易。
一開始是線上機票代理業務利用線上低成本及支付優勢,去卷死線下機票代理商;
然后是若干的線上小平臺,再被比價平臺卷死;
再然后,是OTA平臺之間拼刺刀、“裸泳”,借助補貼和資本運作方式,最終一統江山。
但現在OTA日子太好過了,特別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利時段,另一邊是苦哈哈干活的航司,一年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大頭還是國家隊,形成了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的局面,顯然這樣發展下去不可持續。
據《中國民航報》消息,2025年6月26日,民航局召開電視電話會,專題部署民航領域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工作,緊接著2025年7月,多年功能性App航旅縱橫即上線了交易功能,并得到央視等權威機構一眾報道。
筆者認為這并不完全是巧合,一家吃肉,全行業喝湯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反內卷”的工作方向。
如果能把市場賺錢的部分利潤用來填補航空運營的虧損,這可能會是航旅縱橫橫空出世最大的動力,不然不要說追趕國際領先,可持續發展將會是一個問題,年年張口向國家要補貼肯定不是一個可取之策。
12306的邏輯可能并不適用于航旅縱橫
雖然大家喜歡用12306去對新增交易功能的航旅縱橫,但筆者認為這個邏輯并不能復用,原因如下:
12306網站基本就是拿到了鐵總這家獨家運營商的獨家線上代理權,線下渠道除了火車基本已全消失并且不符合主流購票習慣(需要提前規劃),這樣12306以近水樓臺“自己人身份”便可主導整個票務代理市場,既便是先前UI頁面再不好看,大家也是該訂訂,容忍度是相當的高。
但航旅縱橫搞機票就不同了,首先供應商太多了,民營隊的、國家隊的都有,且這些航司基于局部收益管理,即有代理出票、也有官網出票,甚至還有線下團購出票。加上存量市場份額的慣性,航司在影響上座率和代理渠道之間,不太可能選擇“先破后立”的方式,如此一來,航旅縱橫非旦拿不到獨家代理權,還要面臨傳統市場頭部玩家的圍剿,若耽誤了時間沒有及時見到效果,一來二去,管理層也可能失去耐心并減少資源支持。
另一方面,航旅縱橫面臨著行業看不清的“搞錢手法黑洞”,如何讓用戶把錢掏了還不罵娘,還要兼顧國家票代費率的政策,屬于即要又要還要的問題,或者不是能通過挖幾個人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挑戰一:國家隊的航旅縱橫難創造新的市場價值
機票代理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成熟市場,既然是賣票,那么航旅縱橫從交易層面看有啥獨家優勢呢?是聚合平臺賣票?線上化?還是有獨家優勢票?這些看起來不太可能,并沒有為市場創造新的價值。
雖然前文也提到了電子票和值機的優勢,但這并不是一個新的故事。遠遠不及最早的線上從無到有,全網最低價來的這樣具有沖擊感。
挑戰二:航旅縱橫在服務方面就是后進生
機票代理雖然不是新鮮事,但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最主要的就是這個行業,毛利低,技術含量高,還重服務。
服務從內容上講,覆蓋改退簽及航變等領域,但這個服務的事,筆者初判航旅縱橫是干不好的,咱不說某OTA以前搞過什么六西格碼,呼叫中心,現在更加衍生了會員服務,甚至金融免息等。一旦服務做不到好,就做不了自營業務。
挑戰三:定位于“航空領域的高德打車”顯得格局不夠
了解打車歷史的同學都清楚,打車從一開始的亂戰到最后巨頭一統天下,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個領域沒有機會的時候,仍然出現了高德地圖流量平臺,生生的從市場拿走了部分份額。對于號稱擁有過億用戶的橫旅縱橫從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性,至少筆者作為深度飛行用戶,每次必定使用,但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
高德打車改變了游戲規則,引入了聚合平臺業務,從而站穩了角,甚至把巨頭原來的自營業務逼到也接受第三方業務,進一步稀釋了其自營的份額。
但這種改變市場規則的游戲大概率在航旅縱橫上不會出現,因為市場已高度發展,各家主要在線機票代理業務已早早的成為了平臺業務。
綜上,把航旅縱橫定位于“航空領域的高德打車”,是能賺點小錢的,風險也低,但這顯然是不能日進斗金的。
因此兩難就是: 國家隊如果只做流量分發業務,那就只多了一層皮。但真的親自下場,一張一張的賣票做客服,這個任務之難也是上青天級別。
挑戰四:應用準公共數據商業化的風險
航旅縱橫,筆者一直認為是航空公司的一類公共基礎設施,本身從后臺抽出來做一個App已是一個突破。當前的商業化,確實可以利用系統掌握完備的數據實現更好的效率,如果采取比較激進的經營策略,則可能引發公眾輿論事故,特別是可能一些場景下消費者隱私或是權益受損情況下觸發。
結論
總之,航旅縱橫加入市場仍不失為市場一個極具有特色的參與者,尤其對于改變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特別有好處。
綜上所述,航旅縱橫國家隊要想把事情辦事,正如筆者十年前寫的那篇國家旅游隊線上突圍一樣:不是不可能,但很難!
點擊下方主頁可與作者實時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