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遇:
從專屬司機開始“起步”
夏夜,雨絲纏裹著蛙鳴。本是尋常的一天,我照例充當女兒的“志愿活動專屬司機”,將她送到閔行某小區的集合點后,順路拜訪住在此地的朋友。閑聊間,話題竟自然延伸為關于貉的社區居民深度訪談。原來,他們家去年曾偶遇貉,還留下了照片,正是通過我們的貉口普查,才知曉那動物的身份。
女兒和隊友們攥著記錄本在小區里穿梭時,我也跟著記錄居民的訪談。那天,我們終究沒親眼見到貉,卻在居民們碎片化的敘述里,觸到了城市與野生動物共生的溫度——原來那些零散的信息,也可以是貉口普查里不可或缺的拼圖。
2024年·深耕:
沒有貉的夜晚與更深的發現
那件印著卡通萌貉的t恤,是我的第一件“志愿者工作裝”。女兒剛剛拿到心儀大學的offer,今年作為新晉的領隊,正帶著隊員研究兩步路,而我這個“新人”則緊張地反復翻看《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么辦”社區手冊》——原來志愿者不僅要記錄數據,還要成為連接科學與社區的橋梁。
記得那個特別悶熱的普查夜,蚊子的嗡嗡聲成了背景音,汗水把記錄表邊緣都浸軟了。我們按樣線走遍小區每個角落,相機里卻只拍到流浪貓。正失望時,女兒突然蹲在灌木叢前:“媽咪,快看這個!” 手電筒光下,幾處呈凹陷狀的泥土清晰可見。“是貉的集體廁所,”她眼睛發亮,“它們有集中排便行為,會用固定地點,這是標記領地的方式。” 在后續向小區居民科普“貉”的時候,我試著把這些發現轉化成居民能懂的語言:“就像小朋友會有自己的小板凳,貉也有固定的‘衛生間’。”我突然理解了女兒常說的“公民科學”——我們不僅是數據的收集者,更是野生動物行為的解碼者。
在那些沒有遇見貉的夜晚,我們普查的意義,從來不只在于“看見”,更在于帶著敬畏去了解。
2025年·破繭:
從追隨者到傳遞者的蛻變
今年,女兒轉戰去象山韭山列島守護極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當女兒在視頻通話里描述著監測屋看到的日出——“海浪把霞光碎成千萬片金箔,燕鷗的叫聲就混在海風里”,她曬得發紅的臉頰上還沾著沙粒。雖然科研項目規定不能外傳照片,但她眼里閃爍的光已經足夠讓我明白:那個曾經蹲在小區灌木叢前數貉腳印的女孩,如今正在守護更脆弱的生命。
而我仍在貉口普查的微信群中潛水,看著大家熱烈的討論,手指懸在“報名二維碼”上方遲遲未動。那些未說出口的顧慮像夏夜的蚊蟲般縈繞:我的專業知識夠支撐起一場嚴謹的普查嗎?能從容應對戶外突發的狀況嗎?以我目前的知識儲備,隨口的回答會不會誤導居民?被花腳蚊子團團圍攻時,還能保持觀察的專注嗎?
轉機發生在中信泰富廣場的“萬物野蹤 一個長江和ta的朋友們 生物多樣性展”展覽中,老師們提出的問題似乎難不倒我這個門外漢;李梓榕老師《從“貉”說起》的分享,打開新的認知維度;第n次聽王放老師演講時,那句“好奇心:生物之間最樸素的感受”忽然在心底發了芽;與馮一迪老師的長談更如晨鐘般敲響——向居民科普貉的生存現狀,本就是普查的重要環節,而這恰是我擅長的事。重燃的熱情像蒲公英種子般散開:在女兒的鼓勵下我申請成為了領隊,去年并肩作戰的隊友第一時間響應,又拉來了兩位隊友,大家一起遞交了志愿者申請。
與貉相逢的夜晚:
驚喜里藏著的隱憂與生態思索
今年第二場普查,終于讓我們得見貉本尊。不得不說,這個小區簡直是貉的“理想家園”——它們的洞穴分布得又廣又隱蔽,空置別墅的角落、房屋地基的縫隙、木棧道的下方,隨處都可能藏著一個溫暖的小窩。更關鍵的是,小區里的流浪貓養尊處優,這背后藏著的是一群熱心喂貓的居民。而這些源源不斷的貓糧,也順理成章成了貉的“免費食堂”,讓它們幾乎不用為口糧發愁。
沿著預設的樣線一路走,我們先后目擊到8只貉,發現第一只貉的欣喜不亞于觀鳥加新,同行的學生志愿者也是第二年參加的老手了,她興奮地戲稱這是“金幣掉落”,每一次相遇都像拆盲盒般讓人驚喜。
只是這份驚喜里,藏著幾分隱憂:8只貉中,有3只明顯帶著皮膚病,毛發脫落的地方露出斑駁的皮膚,看著格外讓人心疼。其中一只更是膽大得反常,不知是好奇還是別的原因,竟悄悄跟在我們身后,直到被發現也不躲閃,就連相機閃光燈驟然亮起,它也只是愣了愣,依舊杵在原地。那一刻,我們心里都冒出個念頭:它這般不怕人,難道是在向兩腳獸無聲地求助?
這次普查遇到的現象讓我們忍不住琢磨:它們的頻繁出現,會不會和某些適應性強的生物有些相似?平日里藏在暗處,只有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才會闖入人類的視線?而數量激增帶來的食物競爭加劇、棲息空間擁擠,以及上海的黃梅天,會不會也是皮膚病多發的原因?但這就是生態的一部分,是野生動物種群自然調節的一種方式。
我想,貉口普查的目的從來不是數字,而是每個參與者心中種下的生態倫理。
或許公民科學最珍貴的饋贈,就是讓我們在丈量野生動物蹤跡的同時,也丈量出自己成長的刻度。
延伸的足跡:
從貉到更廣闊的生境
我們還榮幸地成為《上海城市自然觀察主題科普課程包》的首批推廣者。今年的社區居民訪談環節,除了收集固定信息,我們特意加入了黃鼬、赤腹松鼠、刺猬等常見野生動物的科普——它們與貉一樣,都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鮮活注腳。每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占據著獨特的生態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白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這正是我們在推廣中想傳遞的核心認知。同時,我們穿插志愿者招募與《課程包》的推廣,希望更多市民能循著我們的足跡,走進這場與自然共生的旅程。
原來這三年走過的路,早已從“陪女兒參與”變成了“為共生盡力”。從司機到領隊,從觀望到行動,貉口普查教會我的,從來不是如何計數,而是如何帶著溫柔與理性,在城市的縫隙里,為野生動物留一方天地,也為人類自己,存一份與自然對話的謙卑。
下一個夏夜,或許仍有未解的疑問,但腳步已更堅定——因為每一份微小的堅持,都是公民科學里,最動人的光。
素材來源:@上海林業
上觀號作者:綠色上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