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脫口秀舞臺上,新疆姑娘小帕非常出圈,她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將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用最灑脫的語氣,講出最地獄的笑話
正是這種“幽默”的表達,讓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人感同身受。
但你若認為這樣的幽默只在脫口秀中存在,新疆的“恰克恰克”大師們第一個不服——在伊犁,有一種“笑”能被寫進非遺名錄,有一種充滿幽默的“閑談”能被稱作“語言藝術”。
它就是伊犁恰克恰克。
別忙著笑,這可不是街頭巷尾的隨意調侃。
當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張開嘴,那些帶著生活溫度的幽默段子,藏著諷刺智慧的即興對白,便在歡笑中迸發(fā)出語言的火花。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這些火花早已超越了“逗樂”的表層意義,成了丈量生活、體會人情的藝術載體。
恰克恰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恰克恰克”在維吾爾語中意指講笑話、開玩笑或幽默風趣的言談,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中一種獨具魅力且富有技巧的口頭說笑藝術,在民間很好地保留并發(fā)展起來。
它不同于一般的笑話,具有鮮明的情境感、表演性和即興創(chuàng)作的特點。
它不像史詩般恢宏深遠,也不似神話那般充滿奇幻色彩,卻以其貼近生活、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形式,真實地映照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成為新疆民間文學中極具生命力的藝術樣式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曲藝寶庫中的珍貴瑰寶之一。
“恰克恰克”源于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是由一些能言善辯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與提煉而形成的一種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藝術形式。
因此,它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維吾爾族重要的民間口頭藝術之一。
▲圖源:公眾號@非遺說是
1990年代后期,“恰克恰克”在伊犁地區(qū)表現(xiàn)尤為突出。
那時涌現(xiàn)了一批以有“當代阿凡提”之稱的依沙木為代表的“qakqakqi”——也就是恰克恰克藝人,逐漸形成了專門表演“恰克恰克”的聚會,讓“恰克恰克”成為了一種文化潮流。
“恰克恰克”于2011年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xiàn)如今,這種藝術形式多出現(xiàn)在麥西萊甫、婚禮喜慶、朋友聚會、日常交談以及節(jié)慶假日等輕松愉快的場合,內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數(shù)情況下,藝人會根據(jù)現(xiàn)場情境即興發(fā)揮,靈活運用語言技巧和幽默智慧,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深受群眾喜愛。
笑料之下的生活哲思
“恰克恰克”的幽默從不只是單向的逗樂,它更像是一個奶棗——外表如同奶糖般甜美滑膩,帶來令人捧腹的輕松笑料;而內里卻蘊含著如紅棗般的豐富營養(yǎng),是對生活敏銳觀察與深刻洞察的智慧結晶。
▲圖片來源:知網 維吾爾族恰克恰克藝術初探——以新疆伊犁維吾爾族恰克恰克為例
在伊犁的婚禮上,藝人會調侃新郎接親時帶的羊羔子都跟他一樣緊張,腿肚子轉得比都塔爾琴弦還快,這樣的描述先以夸張的比喻引發(fā)哄笑,緊接著話鋒一轉,可這緊張里藏著多少盼頭啊,就像馕坑里的火,看著旺,都是為了烤出最香的馕,在笑聲未歇時,又悄悄將對這段婚姻的祝福融入其中。
對于生活中的荒誕現(xiàn)象,也不會直白批判,遇到一些吝嗇之人時,可能會說“他的錢袋比戈壁的石頭還硬,可石頭還能給路人當個歇腳的地方呢”,用溫和的調侃替代尖銳的指責,讓聽者在發(fā)笑的同時,自然領悟其中的勸誡。
這種“笑中帶思”的雙重性,讓“恰克恰克”既能緩解生活壓力,又能傳遞樸素的價值觀。
即興迸發(fā)的妙語
“恰克恰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好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對峙式、妙語連珠式和說東道西、胡言亂語式(反話)等等,無論哪一種形式,最突出的特點都是即興。
并且與脫口秀這類表演不同,“恰克恰克”始終以“閑談”為天然載體,在看似隨意的聊天中完成對人情世故的平衡。
比如在一場熱鬧的聚會上,眾人圍坐在餐桌前,氣氛熱烈。這時,如果有個人不小心打翻了一盤食物,打翻的人還沉浸在不知道怎么處理的慌亂之中時,總會有個人不慌不忙地來一句:“喲,這吃食怕是在盤子里待膩了,想早點跳到咱們肚子里呢。”
這樣的話,即緩解了打翻食物者的慌亂,又活躍了整體的氣氛。
這樣的即興之言,巧妙地將生活中的小意外轉化為詼諧的調侃,沒有絲毫預設痕跡,完全是基于當下情境脫口而出。用生動鮮活又帶著濃濃的煙火氣的語言調節(jié)著氣氛,充分彰顯了“恰克恰克”語言靈動性的魅力。
▲圖片來源:公眾號@伊犁老故事
情緒的出口,文化的傳承
在尋常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生計的奔波、人際的摩擦,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累積成心頭的褶皺,而“恰克恰克”就像一把溫柔的熨斗,在笑聲中撫平這些褶皺。
這種即時性的歡笑,不追求深刻的慰藉,只為給緊繃的生活帶來一個讓人喘氣的間隙,重新積攢面對瑣碎的勇氣。
“恰克恰克”不依賴文字記錄,更注重口耳相傳,將生活習慣、道德準則、審美趣味在潛移默化中傳遞。
更重要的是,它使用那些帶著地方方言特色的比喻、押韻的短句,保留了維吾爾語中所特有的韻律與張力,讓語言藝術在生活化的表達中得以延續(xù)。
這種傳承讓文化在輕松的笑聲中傳遞,卻也足夠深入人心。
“恰克恰克”這樣扎根土地的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表現(xiàn)。
它不僅是一種幽默形式,更是珍視那些用語言編織的生活智慧,守護那些藏在笑聲里的文化根脈。
畢竟,在壓力滿滿的生活中,能把日子過成段子,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END-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