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實習和住院醫生因反對醫學院擴招計劃而引發的“辭職潮”風波已持續近17個月。為化解僵局,韓國政府和醫療界代表近日重建了一套協商機制。
當地時間25日,韓國保健福祉部官員與韓國實習和住院醫生協會代表舉行了新協商機制啟動儀式并召開首次會議,與會方當天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只商定今后每周舉行會議,討論醫生返崗方案等事宜。
同一天,韓國教育部同意數千名罷課的醫學生于今年秋季學期返校。
韓國廣播公司報道截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采訪時分析說,李在明政府急于重建協商機制,核心原因在于緩解醫療危機對民生和政治的雙重沖擊。
這一輪韓國醫生的辭職風波已持續17個月,導致韓國醫療機構運行混亂,急診手術等基礎醫療服務受到嚴重影響,民眾就醫難的問題持續發酵。如果任由危機發展,可能引發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損害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李在明政府上臺后要展現執政能力,盡快樹立辦實事的務實領導人的形象。尹錫悅時期的擴招政策引發長期醫政對峙,也被視為施政敗筆之一。李在明通過推動協商可以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醫療人才斷層的風險加劇。尤其是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作為基層醫療的主力,他們離崗直接影響到醫療體系的正常運轉和人才的培養銜接。如果不及時化解,可能對韓國醫療系統造成不可逆損害。
《韓民族日報》報道截圖
項昊宇認為,李在明政府處理這一問題會吸取尹錫悅政府的教訓,在與醫療界的磋商手段和方式上將采取不同的做法。
尹錫悅政府堅持擴招計劃,面對醫療界抵制采取了強硬態度,在協商中也忽視了醫療界的關切和擔憂。
李在明政府則要弱化擴招的剛性目標,強調通過對話來尋求共識,也邀請醫療界代表參與協商,試圖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當然,也會在擴招規模、資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一定妥協。
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推動部分醫生返崗,緩解醫療系統的緊急壓力。但從長期來看,如果醫政雙方無法就擴招計劃的核心分歧達成共識,醫療界可能還會采取抵制措施。
《韓國時報》報道截圖
項昊宇進一步分析認為,韓國醫政矛盾根深蒂固,李在明政府在處理上面臨多重結構性掣肘,任重道遠。
韓國醫療行業長期由醫生團體主導,他們對政策的影響力根深蒂固。醫生群體不僅是專業技術群體,他們還通過游說、罷工等方式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對韓國政府的政策具有直接否決的能力。
如果李在明過度妥協,可能會被指責向利益集團讓步,進而面臨輿論的壓力。因為多數韓國民眾其實是支持增加醫生數量來緩解就醫難的問題。
但醫療界擔憂,擴招可能會導致醫療質量下降,行業收入減少,雙方訴求存在根本性沖突。政府需要在民生需求和行業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韓國保守派也可能將醫療政策妥協作為一個攻擊點來指責李在明政府軟弱,影響到他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韓國醫政矛盾的本質,是韓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包括城鄉差距很大、大醫院壟斷、醫生薪酬體系不合理等,再加上監管機制僵化等問題集中爆發。
李在明政府如果僅聚焦于擴招爭議而不改革深層次機制,恐怕難以從根本上改善醫政關系。
(來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