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于領土問題一向很嚴肅,寸土必爭是基本原則。可在1960年,咱們和緬甸簽了個邊界條約,把江心坡這塊2.7萬平方公里的地讓給了對方。這地方價值不小,有人說它能頂得上100個香港島。
江心坡在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中間,長條形的盆地,北邊挨著西藏,東邊靠云南,西邊是印度,南邊就是緬甸。從古時候起,它就是咱們的領土。明朝時候,明成祖朱棣那會兒,明軍勢力大,差不多把整個緬甸都管起來了,當然包括江心坡。
后來明朝衰落,沒力氣管西南邊了,緬甸獨立出去。雙方打了幾仗,明軍吃虧,丟了些地。清朝初期,又有清緬戰爭,打完后緬甸成了清朝的附屬國,江心坡還在控制范圍內。
到了19世紀,英國人開始殖民擴張。清朝那時已經不行了,1885年英國以什么柚木案為借口,把緬甸整個吞了。接著,他們往北蠶食,1894年和1897年簽了不平等條約,劃了部分邊界。
1911年,英國占了片馬等地,1926年完全控制江心坡。英國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搶地。二戰結束后,反殖民浪潮起來了,英國人撤出緬甸,1948年緬甸獨立。江心坡被緬甸的克欽邦管轄了,當地克欽族人投靠緬甸,加入建國。
新中國成立后,邊境問題一大堆。緬甸知道江心坡歷史上是咱們的,但他們實際管著,所以邊界線一直沒明確。1954年開始,中緬談邊界。周恩來總理親自抓這事,他研究了從漢代起的資料,了解歷代對邊境的管轄。談判持續幾年,主要分歧在中緬邊界南北兩段。緬甸說北段未定,南段已定,想按英國老線走。中國堅持歷史界限,得全面談。
1956年,周恩來訪問緬甸,雙方初步商量。1959年,中印邊界沖突影響了中緬談判,印度支持緬甸的麥克馬洪線主張。但中國穩住,堅持和平解決。1960年1月,周恩來和緬甸總理奈溫在北京簽了《中緬邊界問題協定》和《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4月,周恩來又去緬甸,繼續勘界。10月1日,正式簽《中緬邊界條約》。
條約內容是互換土地。緬甸還給咱們片馬、古浪、崗房三地,總共153平方公里。中國讓出江心坡和班洪、班老等地,面積2.7萬平方公里。爭議地1909平方公里中,18%給中國,82%給緬甸。還廢除了緬甸對勐卯三角地的永租,中國移交那塊作為交換。
為什么讓出江心坡?它價值高啊,全球90%的翡翠從這兒出產,還有金絲楠木,這種木頭在明清時是皇家專用,珍貴得很。面積相當于100個香港,經濟潛力大。但當時情況特殊。新中國剛成立,實力有限。江心坡被英國管了近百年,當地居民信仰和生活方式跟咱們不一樣了。要收回,得花大力氣安撫和整合,時間、金錢、精力都跟不上。
國際形勢也逼人。西方國家封鎖咱們,外交難搞。跟緬甸友好,是打破孤立的突破口。用小讓步換大友好,體現大國風度。緬甸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亞洲國家,早就有好基礎。條約簽了,鞏固了關系,還為以后解決其他邊界問題做了樣板。
后續發展呢?1961年1月,互換批準書,邊界生效。聯合委員會勘界,豎界碑。雙方還合作剿滅邊境國民黨殘軍,中國軍隊越境20公里打,緬方配合,清除據點。關系進入新階段,貿易、文化交流多。中國援建公路,緬甸代表團來表演節目。
不過,1967年關系有點波動,受國際影響。但1971年奈溫訪華后恢復正常。經濟合作增加,邊界穩定。周恩來晚年繼續管外交,1972年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1973年出席聯合國會議。1976年1月8日,他在北京逝世,全國哀悼。
現在看,這決策是賺的。邊界和平60多年,沒大沖突。緬甸成了可靠鄰居,幫咱們在東南亞站穩腳。江心坡雖富,但收回成本高,當時優先發展內部。歷史看,領土互換是現實選擇,不是簡單虧本買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