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中國在西藏林芝正式啟動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
這項總投資高達1.2萬億元的超級清潔能源工程,一經宣布便引發了廣泛國際關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印度那邊還沒說話,法國媒體卻率先跳了出來指責中國破壞生態。
甚至將此事無限上綱上線,引發歐洲政界干預,并催生歐盟對華提出兩條所謂的“紅線”。
明明是一項旨在利國利民的工程,卻被妖魔化成了全球威脅,網友評論“真是瘋狂作死”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
法國媒體為何“看都不看”就來指責?
從《世界報》到《金融時報》,再到多個自稱“環保組織”的輿論工具。
它們不厭其煩地強調“青藏高原將被毀滅”、“中國大壩將造成下游水災”、“雅魯藏布江生態將遭不可逆打擊”。
但是,這些報道中卻幾乎沒有一份獨立的評估數據,也沒有引用哪怕一條來自科學機構的報告。
如此倉促上陣,擺明了不是出于對生態的真關切。
而是站在某種地緣立場上“預判結論”,以“環保”為名,實則行“施壓”之實。
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圖
法國距離西藏直線距離超過8000公里,對當地的地形、氣候、生態系統知之甚少。
而他們卻在沒有任何調研的前提下指責中國項目“不可接受”,簡直招笑。
在它們眼中,中國的任何大型工程似乎天然帶有“原罪”,只要一宣布啟動,就自動等同于破壞、威脅、壓制。
而一旦涉及到中印之間的邊界或資源博弈,它們更是立馬就會切換成“印度代言人”的角色。
然后站在高地上大聲疾呼“中國正在制造區域危機”。
法國總統馬克龍
那么,法國到底在擔心什么?它真的關心生態環境嗎?
恐怕不是,它擔心的,是中國再一次用工程實力在西部高原實現重大突破,進而在中印邊界鞏固戰略優勢。
這之后,中國又會在綠色能源領域進一步拉大和歐洲之間的差距。
這才是法國媒體最擔心的問題。
法國總統馬克龍
一個不是大壩的大工程,為何成了西方口中的“原罪”?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之所以引發外媒如此大規模的“集體焦慮”,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太先進了。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攔河筑壩,而是世界首個“穿山導流式”發電系統。
整個系統由五座發電站組成,通過在喜馬拉雅山脈下鉆隧道引水,利用高達2500米的水位落差逐級發電。
這樣不僅有效避免了大面積筑壩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更大幅提升了發電效率和系統安全性。
雅魯藏布江
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披露,該工程并不會在江面上攔截水流,也不會對下游國家造成水量上的減少或干涸。
相反,正因其非攔截式、非大型水庫式設計,項目一旦完成將對調峰調頻、防洪抗震等功能提供支撐,還將為下游提供穩定的流量調控機制。
這些細節,法國媒體根本就沒有報道過。
它們只看到“中國在高原上建工程”,就立刻跳出結論,說什么“會對當地民眾生活產生災難性影響”。
雅魯藏布江
可說白了,它們并不是在評估工程,而是在假設,假設我們所有的基建工程都是出于壓迫少數民族的心理。
但這項工程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民族團結,更是我們對生態可持續做出的一大措施。
它沒有選擇對環境代價極高的高壩攔截方案,而是選擇了技術難度更大、建設周期更長的深山穿孔導流方案。
這在全世界都是首創,甚至連德國、日本這樣的工業強國都未曾嘗試。
我國的三峽大壩
可這些內容,法媒選擇無視。
工程開建當天,法國一些環保組織甚至在巴黎集會,打著“保護西藏生態”的旗號示威。
但諷刺的是,這些人里沒人去過青藏高原,也沒有人能說清楚雅魯藏布江的年均徑流量是多少。
他們舉著的是“生態”牌,打的卻是“話語權”的算盤。
法國民眾抗議
歐盟“紅線”:環保是假,遏制才是真
在法國媒體喧囂之時,歐盟也沒有閑著。
馮德萊恩在啟程訪華前夕,高調對外宣稱“中歐合作必須劃清邊界”,并提出兩條“紅線”。
其一,中國必須限制新能源產品出口,給歐洲企業“喘息空間”。
其二,中國必須與俄羅斯保持距離,不能對俄烏戰爭提供“關鍵支持”。
這兩條紅線一出,幾乎將貿易議題與地緣安全捆綁,環保問題更像是借口,一場系統性的對華博弈隨即展開。
馮德萊恩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法國媒體對雅魯藏布江項目的激烈反應,是不是早已被納入歐盟整體對華政策的一環?
用環保作為“靶子”,其實是在為歐盟與中國的能源、原材料貿易談判爭取籌碼。
歐盟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在新能源、電動車、儲能電池、光伏組件這些關鍵綠色賽道上,中國正以壓倒性的效率贏得全球市場。
2025年上半年,僅在歐洲,中國電動車的銷量同比增長28%。
中國1-4月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數量
而在光伏與風電設備出口方面,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超過60%。
歐盟的傳統制造體系顯然無法跟上這個速度。
于是他們把問題甩鍋給“中國產能過剩”,試圖通過關稅、補貼限制來人為拉平競爭差距。
24年中國在歐洲電動車銷量
可問題是,中國企業靠的是技術與規模,不是政策紅利,靠的是產業鏈協同,不是補貼堆砌。
就像雅魯藏布江水電項目,不是某個“計劃經濟”下的突發奇想,而是經歷了十年勘探、三輪設計、數百次模擬演算的結果。
而歐盟此時提出“紅線”,無非是希望在新一輪中歐談判中爭得更多話語權。
馮德萊恩
印度的沉默,比法國的叫喊更有意思
和法國的“高調批評”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是印度的“沉默應對”。
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畢竟每次中國在雅魯藏布江上有任何動靜,印度政界總是第一個發難,說中國在“控制水源”、在“制造威脅”。
但這一次,無論是莫迪政府還是印度主流媒體,都表現得異常低調。
這種不尋常的沉默,其實正暴露了印度當前所處的尷尬地位。
印度總理莫迪
因為它對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也就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極度依賴,任何上游工程都會引起戰略警覺。
但它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這一工程完全在中國境內,沒有任何違反國際法規的行為。
如果此時大張旗鼓反對,反而會顯得自己“不講理”。
印度總理莫迪
再加上最近美國又在G7上對印度增稅施壓,還公開接見巴基斯坦陸軍總長,讓印度感受到自己在外交上的孤立感。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已經無暇再圍繞中國的水電項目進行“情緒輸出”。
印度總理莫迪
結語
中國修建水電站,是為了國家能源結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并無意于挑戰誰、威脅誰。
相反,若歐盟、法國、甚至印度能真正放下成見,坐下來探討能源合作、水資源管理、生態保護,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畢竟在一個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時代,誰能真正推進清潔能源轉型,誰才是對地球負責任的建設者。
而那些不問青紅皂白就抹黑他國努力的行為,終究只會讓自己失去道義,也失去未來。
信息來源:北京因雄心勃勃的水電項目計劃而面臨阻力
金融時報
信源截圖
信息來源:歐盟主席表示,重新平衡與中國的關系“至關重要”
華盛頓時報
信源截圖
信息來源:李強出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儀式 并宣布工程開工
新華社 2025-07-21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