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國家一口氣支付150億美元,請另一個國家提供軍事技術支持。
更讓人意外的是,面對超級大國的外交壓力和"選邊站隊"要求,這個國家卻堅決拒絕與合作伙伴"割席斷交"。
中沙之間的貿易有多順利,美國就有多著急,可是美國只能瞪眼看著,誰讓他們把沙特“推”給了中國呢?
作者-水
185億美元被拒之門外
故事要從中東那片硝煙彌漫的土地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兩伊戰爭的炮火就在沙特國門外燃起,伊朗導彈數次落在波斯灣沿線的沙特油田。
伊拉克薩達姆的野心讓整個阿拉伯半島惴惴不安,沙特王室清楚一個道理:石油雖能帶來繁榮,卻買不來安全。
面對咄咄逼人的安全威脅,沙特急需一種能鎮得住場子的"大殺器"。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
來點中程彈道導彈,不用核彈頭,只要能覆蓋周邊,讓那些蠢蠢欲動的鄰居們動手前先掂量掂量。
沙特離以色列的直線距離大概有1285公里,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一般的地對地戰術導彈根本打不到,只有中程或者洲際彈道導彈才行。
他們敲響了第一扇門,也是他們最信任的一扇門——美國。
然而,美國人有一萬個理由拒絕:中東的軍事平衡不能打破,以色列的安全是我們的核心承諾,萬一你沙特翅膀硬了不聽話怎么辦?
說白了,美國要的是一個聽話的石油小弟,而不是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地區強人。
這盆冷水,把利雅得的王爺們澆了個透心涼,他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領悟到一個道理: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別人給的。
走投無路的沙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
可在此之前,中沙兩國在軍事貿易上幾乎沒有往來。
更別提是中程導彈這種敏感交易了,當時沙特方面其實已經做好了被中國拒絕的心理準備。
但誰也沒想到,中國竟然真的敞開了大門。
而且直接拿出了當年解放軍自己的主力裝備——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
射程最高可達3500公里,甚至能攜帶核彈頭,是貨真價實的戰略武器。
如果沙特能擁有它,那不光能直接威懾到以色列,真打起來甚至有能力完全摧毀以色列。
從1000萬到1億美元
接下來發生的事,堪稱世界軍售史上的名場面。
1987年的那個下午,當中方代表曹剛川在談判桌前緩緩舉起一根手指時,他絕對想不到這個簡單的手勢會改寫中國軍工史。
這位沙特親王可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在他眼里,軍事裝備的價格從來不是問題,更何況東風3導彈的威力他已經親眼見證過了。
既然這樣,我方代表想都沒想直接就和沙特親王簽署了訂單,這個美麗的誤會就是這樣產生了!
看到爽快的沙特,后來我們還送了一枚,實際到貨36枚。
這筆35億美元的交易創下中國軍售紀錄——相當于當時中國外匯儲備的1.5倍。
更令人咋舌的是后續合約:沙特追加150億美元,邀請中國技術人員常駐30年,幫其維護導彈設備。
這場交易更讓人驚訝的事還在后面。
中國賣的不只是導彈本身,更是一個全面的支持體系。
背后有一個神秘代號叫金輪工程的團隊,它不光負責指導沙特建設導彈儲存和發射基地,更輸出了大量的中國技術人員和軍事專家。
長期在沙特提供訓練,維護和操作支持,這些年下來,沙特在這個項目上投入巨額資金。
在蘇萊伊勒和朱費爾的漫天黃沙里,他們頂著能把人烤熟的烈日。
硬生生建起了兩座包含地下發射井、超堅固指揮中心和全套后勤設施的現代化軍事堡壘。
沙特人這次的回報,也到了令人感動的地步,地皮隨便劃,資金按月打。
給中方人員提供的后勤保障好到奢侈,但最關鍵的,是他們給了一樣西方人永遠也給不了的東西——信任。
整個工程,沙特方面幾乎從不干涉技術細節。
他們甚至在基地里配上中文翻譯,把操作手冊和路標都寫上中文,生怕中國專家用著不順手。
這種模式的內核是:我賣的是商品和服務,不是控制權。
讓薩達姆"閉嘴",讓美國"頭疼"
真正的考驗,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來臨。
薩達姆的"飛毛腿"導彈鋪天蓋地而來,連沙特首都利雅得都未能幸免,一時間人心惶惶。
就在這個劍拔弩張的關頭,沙特國家電視臺突然中斷了所有節目。
畫面里,一枚巨大的東風-3導彈,在蘇萊伊勒基地的發射架上緩緩豎起,點火的指令已經下達。
這并非一次實戰發射。
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展示,利雅得在用一種平靜卻無比強硬的方式,向全世界,尤其是向巴格達的薩達姆宣告。
別惹我,我這里有能打到你首都的東西,而且,用不用它,怎么用,我說了算。
這枚沒有爆炸的導彈,比任何落到地上的炸彈都更具威力。
它精準地命中了薩達姆的狂妄,從那以后,盡管他嘴上依然強硬,但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導彈敢越過沙特邊境。
全世界都看懂了,沙特當年花的天價,買回來的就是在最危急時刻能保住自己的底牌。
這張牌的價值,不在于它能摧毀什么,而在于它能阻止什么。
中國的"東風快遞",也因此一戰成名。
國際買家們都明白了,中國賣的不僅是武器,更是一種"授人以漁"的合作模式,以及千金不換的信譽。
美國人當然氣得直跺腳,又是抗議又是威脅,想方設法要調查。
可中國團隊紀律嚴明,除了干活啥也不碰,合同條款滴水不漏。
華盛頓的拳頭,就像打進了一團迷霧,根本找不到著力點。
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鐵桿盟友,和一個東方大國,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深度捆綁。
更戲劇性的是,原本美國撮合的中東"和解"進程,也因為這種信任關系而發生了微妙變化。
2023年,當美國正忙著撮合沙特和以色列的關系正常化時,這聽起來是件大好事兒。
可這好事兒后面,卻跟著個讓沙特挺為難的條件。
美國要求沙特和中國保持距離,甚至最好能脫鉤,但沙特面對這要求,硬是沒松口。
改寫國際合作的游戲規則
幾十年前的那場交易,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
激起的漣漪,至今仍在擴散,沙特得到的,遠不止是幾枚導彈,而是一種全新的戰略思維。
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合作,可以只談尊重與共贏。
如今,中國是沙特最大的原油買家,而沙特的"2030愿景",東方是其最重要的方向。
中國幫沙特建高鐵、鋪5G,合作研發更先進的導彈,甚至幫他們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
更令人驚嘆的是,2023年,在北京,沙特與昔日的宿敵伊朗握手言和。
這標志著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已經從純粹的生意,上升到了可以調停地緣紛爭的層面。
根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布的《全球軍力平衡》報告。
沙特阿拉伯軍費支出高達817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五,而在這一巨額投入背后,中沙軍事合作占據了重要地位。
2024年,中國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復交一周年,地區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沙特對外軍購策略也隨之轉向多元,東風系列導彈的持續升級,成為戰略穩定的關鍵一環。
中巴軍事合作升級,JF-17戰機生產線實現技術轉移,中埃軍工合作項目啟動,包括導彈技術和雷達系統。
這些案例證明中國軍工"技術+服務"模式受到廣泛認可,南南合作在軍事技術領域的成功實踐不斷增加。
回頭再看,那筆三十五億美元的現金,支付的其實是兩份賬單:一份是導彈的,另一份,是新牌局的入場費。
結語
從185億美元的數字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軍貿合作,更是兩種不同合作理念的歷史性碰撞。
在全球化深度調整的今天,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理念必將戰勝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你認為什么樣的合作模式最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2014-04-30 沙特中國東風-3中程導彈30年來首次公開曝光 鳳凰網軍事 2016-04-24 金輪工程首次公開,這是解放軍第一海外基地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