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盜墓筆記》里有個場景,吳邪誤打誤撞在新月飯店包廂右座落座,剎那間一盞天燈高懸門外。
這意味著無論今晚拍品叫到多高,他都會自動出到更高的價格。這里面有個漏洞,假如安排個“托”叫到幾千億,豈不是一下就沒得玩了?
還有兩個富豪一起點燈,所謂“兩家斗燈,價高者得”。這其實是一個虛構的“老規矩”。
其原型確實有跡可循。在清代賭徒的黑話里,“點燈”專指盯著手氣差的賭客反向下注的投機把戲。
當富家子弟們斗氣撒錢時,“點燈”便升級成了“點天燈”,成為傾家蕩產的代名詞。
這個詞溜出賭場后,意外成了小說里拍賣行的專用名詞。坐上包廂那個特殊的VIP位置,等于自愿承包整輪所有拍品,就好像喊著“全場由趙公子買單”一樣。
在虛構的故事里,晚清京城的拍場,點天燈是權貴階層的專屬。王爺們借此博取郡主歡心,若是兩位郡主不對付,追求者們便上演“斗燈”大戲。
比的不是誰出價更高,而是看誰的家底更厚實。當然,行規早就設下安全線:每次加價有上限,拍賣時間也有限制。畢竟真要讓王爺一夜破產,第二天軍隊就會踏平寄賣行。
現實里的拍賣場,確實有拍賣師會施展“指吊燈”的小技巧:目光投向高處吊燈方向,假裝那里有買家舉牌。
這招往往能刺激猶豫的競拍者出手,就是一個小的心理博弈而已。
現實中的“財大氣粗”,往往伴隨著一種默契。比如前些年嘉德秋拍現場發生過經典一幕:當王世襄舊藏的一批銅爐開拍時,全場買家默契地放下了號牌。
因為大家都知道,圈內有位德高望重的收藏家,為此籌備多年。最終他從容舉牌,以預期價格全部收入囊中。這不是什么“點天燈”,而是藏家間的相互尊重。
香港古董商張宗憲在倫敦佳士得,也有過經典一幕。他競拍乾隆碧玉臥牛時,從頭到尾都將號牌舉著,不放下來!
這種姿態在告訴全場:此物我志在必得。
至于落槌時刻?經驗豐富的拍賣師會留足思考時間。他們環視全場時,目光會在潛在買家臉上多停留幾秒,確認無人應價后,槌子才輕輕落下。
那種“三二一倒計時”的緊張場面,只會出現在電影里。
還有“階梯式競價”,最常見的“二五八”。比如一件起拍價百萬的瓷器,競價會按120萬、150萬、180萬的節奏攀升。
若有人想打破常規,直接從150萬跳到200萬,則需要提前與拍賣師溝通。這種設計既保持了競價熱度,又避免情緒化。
還有,當你走進真正的拍賣大廳,根本聽不到“鬼哭狼嚎”的喊價聲。買家們通常安靜地舉著號碼牌,偶爾與拍賣師眼神交流。
那些影視劇里站起來大喊“一個億”的場景?實在是太尷尬了。不管是買家或者賣家,最看重的是“低調”。
拍賣行的門道,說穿了就是打信息差。看似神秘,其實早在預展前幾個月,圈內人就摸清了底細。
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拍賣前就已經鎖定了目標。等到了拍賣現場,舉牌競價不過是走個過場。有時候你看兩個買家爭得面紅耳赤,說不定人家早就私下商量好了輪流"放水"。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生面孔一進場就敢大膽舉牌,而有些老藏家反而全程按兵不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