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及其發展進行了系統闡述,強調“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指出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關聯,精準把握了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特性。準確理解這一重要論斷必須抓住其關鍵詞“綠色”,深入分析其成因、呈現、程度、涵義,從而厘清新質生產力為何“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深入領會與精準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的理據與意涵。
“綠色”成因:從生產過程而非指導理念角度理解
新質生產力如何能成為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其發展的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高科技指的是其生產發展手段,高效能指的是其生產發展過程,高質量指的是其生產發展結果。這種高科技、高效能大大提升了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更少投入獲得了更多更好產出,降低了生產發展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了廢棄物與碳排放,擺脫了傳統生產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實現了低耗、低碳、低污,使新質生產力的生產發展對自然索取少、對生態危害小、對環境壓力低,從而含“綠”量更高,因而“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可見,新質生產力之所以是綠色生產力,主要源于其內在生產發展的高科技、高效能,而非簡單的外在的綠色發展理念。事實上,綠色發展理念雖可發揮引導作用,但無法確保新質生產力必然綠色化發展,因為其沒有提供切實具體的實現機制。真正使新質生產力綠色化得以實現的,是其內在生產發展的高科技、高效能,外在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地亦需賴此。因此,理解新質生產力“綠色”的成因,應主要從生產過程角度,而非指導理念角度。當然,綠色發展理念可以也應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指引,但不能成為理解新質生產力“綠色”成因的主要依據。
“綠色”呈現:從抽象而非具象角度理解
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是如何呈現的?如上所述,“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強調的是新質生產力生產發展的低耗、低碳、低污等綠色特性,是一種基于內在效能提升的抽象界定,而非基于外在現象表征的具象描述。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具象上理解“綠色”,誤以為:只有與生態相關的產業才是綠色生產力,只有與生態相關的新興產業才是新質生產力。實際上,凡能實現低耗、低碳、低污的生產力都是綠色生產力,但這類生產力的現象表征未必都有鮮明的綠色。許多新質生產力,如數智化、大數據、物聯網、量子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3D打印等,皆能實現低耗、低碳、低污,本質為綠色生產力,但其現象表征并無鮮明“綠色”。
可見,新質生產力的“綠色”主要體現于其內在效能提升所帶來的較高含“綠”量。事實上,不僅有很多新質生產力并無鮮明綠色表征,而且有很多綠色表征鮮明的生產力,如傳統生態農業、擇伐式人工林業等,并非新質生產力。因而,理解新質生產力“綠色”的呈現,應主要從抽象角度,而非具象角度。由此,我們也可以厘清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異同:新質生產力皆為綠色生產力,但綠色生產力并非都是新質生產力,只有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綠色生產力才是新質生產力。
“綠色”程度:從相對而非絕對角度理解
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新質生產力絕對環保、低碳低污嗎?事實上并非如此。“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此為相較于傳統生產力而言,其“綠色”程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之所以被視為綠色生產力,是因其生產發展實現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較小。一些新質生產力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極小,如數字孿生與虛擬服務、區塊鏈溯源技術等。各種低碳循環高新技術還可以直接助力生態環保,如碳捕捉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不過,也有不少新質生產力雖然實現了少耗、降碳、減污,含“綠”量較傳統生產力有相當提升,卻并未實現絕對的低耗、低碳、低污。高端芯片制造至今電耗、水耗仍較大,算法算力和AI大模型目前電耗也相當大。但這不能否認它們也是綠色生產力。因為,在同等產出情況下,其資源能源消耗、碳與污染物排放均顯著低于傳統生產力,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更小,含“綠”量有較大提升。
因此,理解新質生產力“綠色”的程度,應主要從相對角度,而非絕對角度。否則,可能產生誤解,忽視甚至阻礙許多依然有一定資源能源消耗、碳與污染物排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
“綠色”涵義:從量變而非質變角度理解
從語義和生產力發展規律看,“綠色生產力”中的“綠色”具有質變與量變兩層涵義:一為“綠色的”,是質變性界定;二為“綠色化”,是量變性界定。“綠色的”是指這種生產力已實現絕對的低耗、低碳、低污,成為完全的生態生產力;“綠色化”是指這種生產力未必已完全生態化,而是更加低耗、低碳、低污,即含“綠”量更高。就“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而言,其中的“綠色”應是一種量變性界定,即指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而言,但并不一定實現了完全的生態化。這是因為:一方面,一些新質生產力尚無法實現絕對的低耗、低碳、低污,如前述高端芯片制造、算法算力與AI大模型等。但鑒于它們相較傳統生產力的同等產出,資源能源消耗已大幅降低、碳與污染物排放已大幅減少,因而屬“綠色化”生產力,離完全生態化還相當遠;另一方面,許多新質生產力的完全生態化的確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許多新質生產力在發展初期并不能實現絕對的低耗、低碳、低污,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綠色化發展,含“綠”量大幅提升后,才能成為比較完全的生態生產力,但這并不能否定其是新質生產力,工業機器人、商業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亦是如此。
因此,理解新質生產力“綠色”的涵義,應主要從量變角度,而非質變角度。否則,難以理解為何所有的新質生產力都是綠色生產力。當然,量變并不否認質變,量變不僅包含質變,而且是質變的前提與基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質變。新質生產力不斷“綠色化”的量變發展,終將使其成為較為完全的生態生產力。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袁則文 秦淑娟 | 厘清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本質》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于穎
來源:作者:袁則文 秦淑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