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作者 | 鄧倩
他叫顧亞,本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伽米村走出來的苦孩子。13歲那年,他第一次摸到從浙江返回的二舅帶回來的吉他,從此種下音樂夢。
顧亞曾給自己設定過夢想:要么當音樂人,要么當老師。但他怎么樣沒想到,在他29歲這一年,他的人生軌跡被重新塑造。顧亞做了一名鄉村教師,抱著他心愛的吉他,從燈紅酒綠的市區來到蛙叫蟬鳴的大灣鎮海嘎村,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三重動力,促使他扎根
促成他毅然決然扎根海嘎小學的,是三重動力。
參加過迷笛音樂節的顧亞只是想留在舞臺上。
▲顧亞的音樂課
童年在盤州的淤泥鄉伽米村長大,每天步行四五公里山路到鄉政府駐地求學的經歷,使他好不容易離開了深山老林。考到市區師范學校學習音樂的他,深深珍惜接觸樂器的機會。13歲那年,在浙江打工的二舅將一把扁扁的“大葫蘆”扛回家,看見撥動上面的琴弦能發出美妙的音樂,顧亞著了魔。這之后幾年,他央求在縣城讀書的姐姐用攢下來的錢,幫他買一把吉他。無師自通的三年時光,顧亞為了學會吉他走了很多彎路。
19歲那年,他終于以音樂類考生(五年制)資格被六盤水師范學院錄取。他泡在樂器里,想擁有一首屬于自己的樂曲,也想登上屬于自己的舞臺。24歲畢業時,顧亞義無反顧地與朋友奔向上海,參加所有音樂人的夢想——迷笛音樂節。
農村孩子在城市站穩腳跟總是十分艱難的。顧亞能夠左右他的吉他和樂譜,卻不能左右一一出走的音樂同伴。迷茫之時,家人要求他去考特崗教師。顧亞考上了,27歲這一年,他猶豫不決地前往市區最西北邊的大灣鎮臘寨小學報到。
▲顧亞和學生在一起
“開學一星期了才來報到,這樣的老師我們不想要!”臘寨小學校長鄭龍氣憤地說道。40歲的鄭龍一直在大灣鎮工作,彼時正兼任臘寨小學和海嘎小學的校長,在對鄉村學校充滿感情的他眼里,顧亞就是一個不安分的年輕人。話雖這樣說,怕留不住顧亞,鄭龍還是把學校里一間單獨的宿舍讓給了顧亞,自己抱著行李搬去跟別的老師擠著住。
打開兩人之間芥蒂的,還是顧亞抱來的那把吉他。一天,鄭龍接過顧亞的吉他,彈了一段,顧亞就知道,這位皮膚黝黑、滿臉褶子的中年男人有故事。
結緣鄭校長,改變人生軌跡
從六盤水市區開車,自六盤水北駛入都香高速,一路往西北29公里的途中,烏蒙山陵的線條在嚴冬的雨霧里逶迤難辨。
駛出G7611高速,在大灣出口往正北方向一直爬坡,整個15公里沿線,人家戶依稀。這是往貴州最高海拔山峰韭菜坪去的鄉村旅游公路。路面鋪著瀝青,寬7米,但不出200米就有一個急彎。海嘎小學座落在一個三岔路口的右面,掩映在農戶家云山霧罩里,一不小心就開過了。
▲顧亞所教的孩子們
這是近幾年才修成的泊油路。15年之前,這是一條泥巴碎石鋪成的毛路;7年之前,這里挖開修筑了一條簡陋的水泥公路。而海嘎小學只是三間相鄰的泥巴墻筑成的茅草房,也是當時周邊唯一的建筑。
鄭龍是海嘎小學唯一的教職工,既是校長又是校工,偶爾還承接前往韭菜坪方向的公務接待。鄭龍唯一能夠提供的接待物,只有土里剛挖出來的洋芋,扔進一堆晾干后正在燃燒的苞谷桿里,熟了就用鐵絲勾出來,拍掉洋芋上的炭灰,撕掉洋芋皮開始充饑……
這樣的環境確實留不住人。2002年,28歲的鄭龍來到這里,憑借一臺二手摩托車往返鎮上的家和山上的學校之間,帶著12個學生,被媒體喻為“貴州最高(海拔)學府”里唯一的老師。跟顧亞之前樂隊里的伙伴們一樣,鄭龍身邊的教師來了又走。
由于師資不穩定,生源也極不穩定,多個年級的孩子常常同時上課。區里正在考慮拆掉海嘎點校,并入鎮上的臘寨小學。這就意味著,周邊的農戶每家要派出一個勞動力到鎮上務工,陪伴孩子念書。家里的地將會逐漸荒蕪……
鄭龍說完自己的故事,顧亞就央他帶自己上山去看一看。
▲顧亞(右)與校長鄭龍(左)
這一年,海嘎小學已經筑起了水泥操場、修起了二層平房,教師里鋪有地板磚,雖然簡陋,但確實是一座像模像樣的完小。唯一缺的就是師資。
顧亞和孩子們見面了,他們眼神清澈透亮,但眼神羞怯,畏懼生人。看到他拿出來的吉他,他們小心翼翼地摸一把,就躲到其他同學身后。這一幕狠狠地掐住了顧亞內心最柔軟的那個地方:“這不就是二十年前的我嗎?”
▲顧亞把海嘎小學的故事搬到抖音上
“要不,我們上來,把這個學校撐起來吧!”顧亞的決心讓鄭龍熱淚盈眶。
經過申請調動,顧亞成為海嘎小學的專職教師,將行李和吉他,扛到了這座半山腰上云山霧罩的小學里。顧亞開始沉浸于山間的幽僻寧靜,他為海嘎小學寫校歌,教孩子們彈唱,并選出吉他手、貝斯手、主唱、架子鼓手、鍵盤手。孩子們免費跟他學樂器、學演唱,他承擔語文教學,摸索著教孩子們感受大自然,促進美的感知和表達。
動用資源,邀請知名樂隊與學生切磋
顧亞火了,在他離開迷笛音樂節后的第5年。2020年6月9日,顧亞在自己的抖音號上上傳了一段彩排視頻——
在一件不足20平米的水泥地教師里,五個身著校服、穿著白球鞋的女孩專注地擊打著架子鼓、吉他、貝斯,手持話筒的女孩,面對著二十幾名席地而坐的“觀眾”表演搖滾歌曲《為你唱首歌》,大一點的女孩腿上坐著剛上小學的妹妹,用僅僅空出來的額頭打著節拍……
網友們在后方評論,懷念自己的支教時光,有樂器愛好者前來感嘆自己的技藝差別,有音響個體戶跟帖表示愿意捐贈設施……更多的評論,是羨慕海嘎小學有一位這樣多才多藝、真心真意為鄉村孩子付出的有心人。
顧亞將自己譜寫的校歌傳到了各類視頻平臺,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也引起了音樂圈的注意。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顧亞譜寫的《海嘎之歌》在抖音上的走紅,兩年內,中國知名搖滾樂隊“痛仰”和“新褲子”樂隊跋山涉水前往貴州西北,來到海嘎小學與孩子們聯歡。
這個視頻,是顧亞填詞作曲傳唱后,又應有關部門邀請拍攝的,鄭龍開著自己的車載著孩子們,顧亞用自己的手機拍攝,后期再剪輯上傳之后,視頻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備受關注。受到邀請,顧亞帶著孩子們到天津、北京等地參加節目錄制,孩子們第一次坐車到了市區,第一次坐火車到了省城,第一次坐飛機去了外省,見識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如果比賽拿了獎,我的獎金我想拿給顧老師買一雙手套,因為我們山上實在太冷了……”在天津電視臺,學生羅麗星的這段采訪視頻至今顧亞不敢回看。外人看來,這是在肯定他的付出的價值,而他深深知道,孩子們心疼他,是源于內心的干凈純粹,和對見識外面世界的感恩。
▲顧亞的學生在學彈吉他
顧亞更加堅定地在海嘎扎根下來。名氣大了以后,很多人捐來貝斯、吉他、架子鼓和電子琴,音箱、話筒一應俱全,海嘎小學再不是當初那個隨時可能被拆除的邊遠點校。有城里人慕名而來,曾向他表達要把孩子轉學過來讀的心愿,也有人私遞信息給他,要將他作為“資源”挖走。海嘎小學里現在總共有12名教師,學生也擴充成了103名。孩子們不再似當初怯懦靦腆,幾乎人人會使用樂器,也立下“一定要好好學習,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志向。
有了各科的專職教師以后,顧亞從今年起卸任語文教師,專職從事他的“本職工作”——音樂教學。
在距離故鄉184公里的山村小學,顧亞做成了他從來不敢想的事:把夢想傳遞給孩子們,讓他們立志走出大山,用音樂、用知識去連接外面的世界。由于肩上承擔的責任,孩子們的中轉站就設在顧亞自己的家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在市區生活,也義務承擔了他們的中轉服務。如今海嘎小學通電、通水了,雖然冬天的嚴寒還很難以抗拒,只有盛夏時節才能把家人接到山上一起住一段,但家人也要承擔假期的音樂節服務工作。
12月10日,雖然是十冬臘月,氣溫只有2-5℃,架子鼓手羅超穿著單薄的球鞋,登臺為大家表演校歌伴奏。他沒有穿襪子,世代生活在海拔2400米的山區,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臺下的顧亞裹著羽絨服,搓了一把手便開始拍著手為他們打節拍伴奏。
“只有拿起樂器時,他們才是最自信的。”看到孩子們眼里有了光,顧亞說,他哪里也不去,因為他的學生登上了舞臺,而且個個品學兼優。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