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當一名漫畫家。”
“當這個沒前途,找不到工作,你應該去考個醫學院當一名醫生。”
“為什么呀?”
“媽媽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要多!”
現在很多家長反映,和孩子溝通不暢,孩子也常說:“我和你們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我們溝通?和我們溝通時,孩子的感覺是什么,是否“感覺”良好?
人的認知過程就像金字塔,最底層是感覺,當我們溝通時,感覺好才愿意去聽,才會去注意你說話的內容,進而記憶、思考、想象。
但是家長往往從第三層注意開始關注,只看孩子的注意力怎么樣,注意力是否集中。殊不知,第一二層的感知覺才是前提。無論是和父母的溝通還是學習方面,孩子對某件事的感覺好還是不好,決定了他是否會去注意這件事,是否會去記憶和思考。
感覺好了,孩子才愿意去嘗試,才會有經驗和能力去做事,才會產生自信,進而自愛,獲得自尊。
自信+自愛+自尊=自我價值。
只有當一個人自我價值比較高時,他無論去做什么事才能是自信的,能夠感到幸福的。
那如何去做到這些?
前提就是————感覺!
感覺是一個人認知這個世界的基礎。
好的感覺來源于——肯定(自我的肯定,他人的肯定。)
那如何去肯定孩子呢?
我們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方面多去肯定孩子。
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有人認可我們,那我們的感覺肯定是好的。表現在學習上,想要孩子學好,能夠自己主動去學習,那他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發展的方向和規劃呢?他現在是是為了父母的規劃在學習,還是按照自己的規劃在學習呢?
這要歸結到內驅力,有些家長反映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只有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才會有內驅力帶著他去完成,那他是否有合適的內驅力來帶領他去學習?
內驅力有四層,分為:
1.外驅力(考好了就有肯德基吃)
2.附屬內驅力(考上了別人就會夸獎我)
3.自我提升內驅力(我想要去達到一個層次而去學習)
4.認知內驅力(我享受做這件事的這個過程)
如果孩子能夠在學習的時候進入第四層的內驅力,那就真的是“不必揚鞭自奮蹄”了。
但是往往越優秀的父母越想去操縱孩子的人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卻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他這個方面不好,長大了沒有前途,你還是要選擇爸爸媽媽為你選的路。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想,我為什么要努力?我努力了也只是讓你滿意,并不會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慢慢的,他的“感覺”就不好了,認知內驅力的基礎就垮了。
所以,我們要去喚醒他的認知內驅力,讓他感覺很享受。作為家長,我們看到孩子的努力,并且不斷去肯定他,他會越來越好!
“媽媽,為什么‘有路不走非走橋,有米不吃非吃鹽’?”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我有能力去克服困難,沖破重重挑戰,去戰勝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