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錢江晚報
作者 | 王湛
在寧波海曙區古林鎮中心小學的學生眼里,平時總穿襯衫和西褲的胡金偉身上,好像帶點“魔力”。他能將隨處可見的廢品做成上課用的科學實驗器材,讓大家走進神奇的科學世界。
撿廢品做教具
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科學的奇妙
胡金偉的科學教室里,擺放著8排實驗材料,“都是我撿來或淘來的,我家的車棚里還有一大堆”。
2013年,胡金偉來到共有1400多名學生,與縣政府相距18公里的古林鎮中心小學任教。作為科學老師,他一直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學生營造更好的科學學習氛圍。
怎么把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成學生容易吸收的知識?胡金偉是個“動手達人”,他把自己這股愛鼓搗的勁兒教給了學生。
胡金偉喜歡帶學生一起動手,研究制作各類教學裝置,這樣的想法來自他的小學科學老師。胡金偉說,“他當時帶我所在的農村復式班,也常常搞各種各樣的實驗教具?!?/p>
▲胡金偉在室外上科學課
沒有高大上的科學教具怎么辦?自己做!“每次看到有地方在裝修,我總想湊進去看看。廢舊的鐵釘、礦泉水瓶、塑料罐等材料,都可以用來做必備的實驗材料?!焙饌フf,有時清潔工阿姨,保安師傅都會撿一些實驗材料送給他,既環保又省錢。
比如去年夏天,在寧波楊梅成熟的季節,胡金偉帶著學生們一起發明了楊梅采摘器。楊梅樹高,難以采摘,用搖晃的方式又容易浪費,但用塑料瓶、竹子、不銹鋼管、便利貼、彈簧等普通的材料,就能做出一個簡易的采摘器,避免楊梅掉在地上。這是胡金偉和孩子們一起用STEM項目式學習方式,解決了楊梅采摘難的問題。
▲胡金偉在室外上科學課
2019年,胡金偉代表浙江隊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賽的《多模塊光與熱實驗儀》項目獲一等獎。這個項目將原本教材中的手持多塊單面鏡換成了多面萬向鏡,解決了原來數據判斷表述不明顯,還會傷害學生視力的問題。
▲獲獎的裝置——多模塊光與熱實驗儀
“現場有很多創新作品融入了智能軟件技術、電子模塊應用,甚至還有一些大公司的電子元件,我的作品看起來有些廉價,但我的項目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動手實驗。”胡金偉很堅持自己的理念,他認為用價格高昂的實驗材料制作的模型,雖然看上去高大上,往往只會淪為演示材料或者樣品。越是簡單的東西,因為成本低,推廣起來就越方便,其他的學校老師們模仿一下就可以制作。
▲胡金偉制作的一個空氣對流裝置
挖空心思
點燃孩子們探索科學的熱情
早在大學畢業前,胡金偉就曾經去過貧困山區支教,畢業后更是選擇了地點比較偏遠的農村學校任教。他深知科學課在很多鄉村學校不被重視。
“農村孩子起點相對比較低,有時候城市里的老師來鄉村學校上科學課,孩子們可能會跟不上。”胡金偉也經常與周圍的老師探討,農村的孩子除了在課堂上,接觸科學的機會比較少。
他和許多一線農村科學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家長的參與度比較低,很少會買《百科全書》這類科學書籍,平時在時間和能力上也無暇顧及孩子的科學學習,只能將擔子落在老師身上。
▲已分類的科學實驗材料
胡金偉希望孩子們能發現科學世界的奇妙,于是他訂了許多科學雜志:《小哥白尼》、《我愛發明》、《小百科》、《十萬個為什么》、《少年發明與創造》……也常常帶著學生參加市、區組織的科技夏令營、模型競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多交些新朋友,多領略新科技。
▲胡金偉在實驗室里上課
“一位教齡超過20年的教師分享,農村其實也有許多科學資源,比如養殖基地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實踐基地?!焙饌フf,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適當跳出課本,走向實踐也很重要。
近年來,胡金偉在古林鎮中心小學參與建設80平方米的“校園種植基地”,60平方米的“蘑菇養殖基地”,50米“科普長廊”,5米×25的標準航模池,90平方米的“機器人實驗室”,120平方米“風箏創新實驗室”等項目。現在,他還擔任寧波市風箏協會的秘書長,成長為寧波市科技追夢人,全國十佳科技輔導員候選人。
▲胡金偉和同事在制作風箏
“很多時候要做好一件事情會有很多困難與險阻,只有依靠團隊的力量,進行家校合作、校際合作,交流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推進?!?/strong>胡金偉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