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古鎮的內涵,是財富背后的倫理,南潯首富劉鏞及子孫傳奇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不配財,必有所失。”
聯想到時下某些暴富之后又道德低下的所謂明星名人,不齒之余,讓我們把目光向前回望一百多年,定格在一座叫“南潯”的江南小鎮。
南潯富商被形容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象、牛、狗,其家底分別在1000、500、100萬兩白銀以上。當時清政府財政收入為7000萬兩,當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于今天200元,100萬兩白銀相當于今天的2億元。而首富劉鏞,資產在2000萬兩白銀,也就是今天的40億。
這么有錢的人,他們是怎么生活、怎么教育后人的?讓我們通過南潯的幾座古建筑,將目光聚焦于劉鏞及其后人,他們的倫理精神,是南潯最深的內涵,也是今日最該弘揚的價值取向。
一、劉鏞發家記
劉鏞生于1826年,父親經營一個銅匠鋪,勉強糊口。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家里已供不起他繼續念書。次年,15歲的劉鏞到綿綢店當學徒,兩年后,又跳槽到另一家絲行當伙計。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被迫簽署《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而南潯卻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本來要從南潯運往廣州再漂洋過海的南潯緝里絲可以通過上海出口國外。
小伙計劉鏞每日見證著白花花的湖絲運出,白花花的銀子流入。
1846年底,劉鏞遞交辭呈,開始自己經營絲行。剛開始,他只能從事小本經營,從蠶農手里收絲,再賣給鎮上的經銷商,賺取幾個差距。
那個時候,像劉鏞這樣的小本經營很多,經銷商有意壓低收購價,劉鏞一算要賠本,自己雇船,3天3夜日夜行駛,將生絲運往上海,利潤竟高達200%,他立即再返回南潯,收購滿船只后繼續前往上海銷售。
就這樣,在南潯和上海之間往返一個季度,劉鏞發了一筆財。但到了收絲旺季,上海的絲價狂跌,劉鏞便在上海租房子將絲囤積起來,待價而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當時的劉鏞,資金尚不算雄厚,他聯合另外兩家南潯絲商,合伙在上海開分行,每家投資200兩白銀,說是三家合伙,實際上是勤勞能干的劉鏞一人經營,而分紅時三家平分。厚道的劉鏞從不抱怨。
沒過幾年,絲行的生意就做大了。
1852年,上海剛辟租界,27歲的劉鏞決定直接和洋人做生意,跳開許多中間環節,生意利潤比之前高出很多。
這樣積累20多年,劉鏞的家底逐漸豐厚。但他仍勤勤懇懇地經營,誠實守信,善待合作伙伴,在整個南潯商界樹了一塊誠信的牌子,劉家的信譽獲得一致好評。
劉鏞晚年時,他的資產大約有2000萬兩白銀,他一人大約占了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二。當時有句話,一個湖州城,抵不上半個南潯鎮,絕不夸張。
劉鏞發跡后,開始在上海購地建房。1862年,曾國藩在上海招商運鹽,劉鏞入股,開始了鹽業經營,這是他除蠶絲經營外的第二條生財之道,南潯第二富豪張家也是如此發跡的。
1865年,劉鏞又開設典當行,從中可以看出,劉鏞發家致富,靠的是多種經營。
劉鏞盡管成為巨富,他還是崇尚節儉,毫無暴發戶之態,但他一點不吝嗇,在某些方面相當慷慨。
劉鏞的錢主要花在四個方面:
一是捐官,就是花錢買官,打通官府,這是為了生意的需要。
二是慈善,劉鏞在賑災濟貧、行善積德方面極其慷慨,這是為子孫集福,更是劉鏞善良的本質所驅。劉鏞認為財富過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弊大于利,所以他將賑災義舉,比作是為自己治病。劉鏞行善幾十年不改初衷,還讓子孫繼續發揚光大。
三是教育子孫,劉鏞的子孫個個都是大學問家。
四是建宅子,如今南潯號稱江南最大宅院的小蓮莊、最大藏書樓的嘉業堂、全盤西化的紅房子(劉氏悌號)都是劉家所建。
二、劉鏞的4個兒子
1、長子劉安瀾早早去世
劉鏞有4個兒子,老大劉安瀾早逝,年僅29歲。次子劉錦藻就成了劉家的代表人物,老三劉梯青、老四劉湖涵都是辦實業、辦銀行及房地產業的好手。劉鏞的長子沒有留下孩子,次子劉錦藻的長子劉承干過繼給大哥,成了長房長孫,也就成了劉家第三代繼承人。
2、次子劉錦藻,光大劉氏家業,建造小蓮莊
劉錦藻14歲成秀才,28歲中舉人,34歲與南通張謇同榜甲午科進土,劉錦藻的官職是通過自己考取的,他的官職一再升遷,但他的愛好還是經商辦實業。
劉錦藻
劉鏞去世那一年,劉錦藻辭官開始專心經營家業,劉家在他手中得到發揚光大。
劉錦藻思想開明,為人仁厚,在江、浙、滬工商界頗有聲望與地位。除繼承祖業經營外,還在通州購買大量海涂建墾牧公司,在他的農牧公司里,學習和采用東西方各國的種植、畜牧之法。他受清廷農工商部委派,出任上海大達輪船公司總理,他在南潯集資十萬元,辦電燈公司;他發起成立浙江鐵路公司,參與創辦浙江興業銀行。還在清末“保路運動”中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
雖然劉錦藻、劉承干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開明人,劉家始終把自家的命運和清廷綁在一起。
辛亥革命后,劉錦藻辭去一切官職,開始游山玩水,回家后就開始修園子,不僅有南潯的“小蓮莊”,他在杭州、青島都建有園林別墅。
湖州名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建過蓮花莊,為表示尊重,劉錦藻在南潯造的園子稱“小蓮莊”,其實小蓮莊的規模遠大于曾經的蓮花莊。
小蓮莊在劉鏞在世時開始興建,當時只是想作為家廟。1885年,劉鏞長子劉安瀾去世,劉錦藻護送靈柩回南潯,就安置于此。小蓮莊在劉錦藻手中不斷擴大,成為江南第一莊園。
有關小蓮莊的布局與美景,本文不再贅述。
3、三子劉梯青,建了劉氏悌號,又稱紅房子
劉鏞三子劉梯青,也通過學業為自己贏得一系列官職加身,官至正一品,但這樣的官職大多只是個名頭,像父兄一樣,劉梯青醉心且擅長的是實業,他在上海、杭州等地擁有不少房產,他的愛好是文物收藏。
劉梯青是那個時代最時髦的人,不同于哥哥建的園子中西合璧,他建的園子全盤歐化。
劉梯青在南潯建的宅子叫“劉氏悌號”,俗稱紅房子,是南潯最大的歐式建筑,富麗堂皇。
4、四子劉湖涵
2019年7月14日,劉鏞第四子劉湖涵的兒子劉承桓都已經90歲了,他將父親劉湖涵的骨灰送回南潯安葬,算是葉落歸根。
劉湖涵曾是清末頂戴花翎的三品銜,他也是當時上海房地產商之一,是擁有上百套房產的民族資本家,與哥哥一樣,他酷愛收藏,為人寬厚、樂于助人,辦義塾、養老院、育嬰堂等。1951年,他將自己在上海居住的花園別墅捐給政府,并為新中國創建的工廠提供資金。
劉湖涵的獨生兒子劉承桓生于1930年,1948年留學美國,之后留居美國。
1983年,劉承桓以其父劉湖涵之名,捐出100萬在上海曲園建立劉湖涵教育基金會,資助學前教育、普教、高教、終身教育、社區教育和藝術教育。
1990年,劉承桓回到南潯,將父親珍藏的古籍碑貼806冊捐贈給湖州圖書館;為了籌備資金幫助更多的人,劉承桓變賣了父輩收藏的名家書畫,在南潯設立劉湖涵教育獎勵金,一年一度,獎勵南潯區優秀小學老師和學生。
2019年,劉承桓又以個人名義為南潯捐贈100萬元設立慈善教育基金,被授予“南潯知名鄉賢”榮譽稱號。
劉鏞的家訓,子孫銘記,傳承至今。
三、劉鏞的第三代傳人劉承干
劉鏞四個兒子都很優秀,最杰出的是劉錦藻。劉鏞的孫子劉承桓年老時從美國回歸故鄉,以父親名義捐資助學幾十年,這是家風的傳承,也為彰顯其父功德。
劉鏞孫輩的代表是劉承干,嘉業堂藏書樓的創建者。
劉承干出生于1881年,幼年就讀于潯溪書院,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本想繼續科舉取士,義和團運動后清朝取消了科舉制度,劉承干潛心讀書藏書、刻版印書。
劉承干
劉承干酷愛歷史,對古籍頗有研究,劉家經兩世積累,家底比劉鏞時不知大了多少倍,劉承干不能繼續當官,也不像父親劉錦藻那樣醉心于實業,他一生癡迷的是藏書,資產幾乎全部轉移到了藏書上。
劉承干收藏古籍,向來不講價錢,一則古籍的確是無價之寶,二則大凡出售珍藏古籍之人,多是山窮水盡的沒落子弟,這樣做無疑也是濟貧,從這個角度著想,即使不是珍品的書籍,劉承干也會高價收下。
除零星收買真跡,劉承干還整體收購了10家私人藏書樓。
有些書是花錢都買不到的,劉承干就想辦法謄抄。舉個例子,《清實錄》共有4474卷,863冊,是研究清代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的重要史料,劉承干花了二萬兩銀子,讓人從內府藏本中抄寫下來。《國史》1414卷、95冊,劉承干斥金五萬八千兩銀子,抄回一部。
劉家有錢,找他賣書的人趨之若鶩,六七年光景,劉承干收藏的書籍已經超過江南四大藏書世家,這么多書籍總該有個妥善的安身之所,1920年,劉承干在南潯小蓮莊旁邊修建藏書樓,這就是江南最大的藏書樓嘉業堂。
劉鏞、劉錦藻、劉梯青、劉承干雖然在南潯留下了小蓮莊、紅房子、嘉業堂,他們的房產更多的還是在上海、杭州、蘇州、青島等地,想必都是別墅式洋房,大多時間,劉家人都是生活在上海,也經常在杭州、蘇州、青島旅居,家鄉南潯偶爾回去小住。
解放戰爭中,周總理曾親自指示保護好江南的藏書樓。新中國成立后,南潯高門大戶留下的一切房產都歸國有,劉承干也將嘉業堂捐給了國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劉承干寓居上海,以出售書籍補貼家用。
1963年,82歲的劉承干去世。這個年齡、這個年份去世,他也算幸運了。
劉承干生活的年代,經歷了清末、辛亥革命、蔣介石政權和新中國,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歷史有幸,曾經出現過一個劉承干,使很多珍貴文獻得以珍藏。劉家也因此家道中落,但聯想以后的種種運動,這難道不是一種幸運嗎?
參考資料:《水墨南潯》《湖州旅游名片》《南潯微生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