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疫情之下的商業機遇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丘吉爾如是說。
2020年的開端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侵襲,市值縮水,大幅裁員,全球經濟下行,所有企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ABI的首席研究官Stuart Carlaw也說:“要想推動變革,就需要大規模的刺激,讓企業陷入不得不采取大膽舉措才能求生存的境地。而新冠肺炎就是這樣的大規模刺激。”
在哀嚎遍野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大批企業逆勢而上,創新思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比如說視頻會議、虛擬商旅、遠程體溫監控、遠程監控病患、無人機室內消毒,無人機投放物品等。
電商巨頭京東在武漢就用無人物流機器人來投送食品、藥物等,成功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得以在3天的時間內投放了超過1億個包裹。
“創新是科學的生命力。”
“人之可貴在于能創造性地思維。”
“創新是第一動力”
“不創新,就死亡。”
無論是企業還是工作學習中,關于“創新”的話題和重要性,我們屢見不鮮,然而,真正能夠算得上“創新”的案例少之又少。
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創新?
創新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創新的方法是什么?
盡管我們知道創新的重要性,但是這些基本問題,我們始終沒有弄清楚。
利用創新思維改進日常生活,更顯得天真可笑。
直到看了混沌大學的創始人、原酷6網CEO李善友的《第二曲線創新》這本書,我對于創新才真正有了概念。
李善友老師致力于創建創新學科體系,將“第一性原理”“非連續性”“第二曲線”等哲學科學思維引入商業教育,幫助創新創業者認知升級。先后創辦了“創業營”和“創投營”,首次將顛覆式創新、互聯網思維等創新理論引入創業課堂,影響了無數商業界精英。
02.創新沒有技巧,但有思維捷徑
1.企業為什么要創新?
有人說: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
歷史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人類的需求也不斷變化,如果一個企業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能持續優化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么,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衰退,甚至毀滅。
而創新是作用是推動企業發展,實現增長。
有數據表明:“從1955年到1995年,在172家世界500強企業里,只有5%產生了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增長。而一旦企業到達失速點,只有少于10%的企業能夠重啟增長引擎。”
哪怕是商界風云人物馬云,也不敢保證阿里巴巴能夠基業長青,他提出的目標是:“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誕生于20世紀最后一年的阿里巴巴,如果做滿102年,那么它將橫跨三個世紀,阿里巴巴必將是中國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企業在短期保持快速增長很常見,但是上百年的企業往往少之又少,因為資源和勞動力的紅利會弱化,管理模式可以做到極致,唯獨“創新”,才是企業實現持續增長的引擎。
從整個公司管理,到具體業務運行,企業的創新貫穿在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細節中。
要想打破“增長魔咒”,就必須將創新進行到底。
2.什么是創新?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創新呢?
“創新不是在同一條曲線里漸進性改良,而是從一條曲線變為另一條曲線的新組合。”
這是“創新理論和創業家理論之父”、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曾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創新的定義。
李善友的《第二曲線創新》這本書中也提到,創新不等于發明創造。創新并非創造全新的事物,而是把不同的事物關聯起來,合成新事物的過程。
史蒂夫?喬布斯也有過類似的言論:
“創造力只不過是把事物關聯在一起而已當你有創造力的人,他們是如何做成某件事的時候,他們會很愧疚,因為他們其實并沒有做什么,他們只是明白了某些東西段時間之后,這對他們而言就是顯而易見的了,因為他們能夠把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合成新事物。”
因此,創新不是“發明”,或者“創造”,而是把基本要素拆解至最小單元,再用新的方式重新組合的過程。
無論是學科理論的發現,技術領域的突破,還是我們閱讀的文字,書寫的漢字,無一例外都是基于原有的基本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的結果。
在企業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遇到限制出現的時候,最后的增長形態都是“S曲線”,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曲線”。
我們可以延緩極限點的到來,但無法完全消除極限點,熵增定律是所有組織發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以輝煌一時的諾基亞最終將手機業務以7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微軟。
沿著第一條曲線的增長稱為連續性創新,比如說微軟Windows系列的不斷升級,蘋果從iPad開始到iMac、iPod、iPhone、iPad等核心產品的持續升級。
作為存儲器的發明者,英特爾公司1969年的市場占有率高達100%,然而昔日的“巨無霸”也面臨無數的挑戰,日本經過十年發展,在存儲器的技術層面很快就超越了美國。
1985年的英特爾公司的營收連續6個季度下滑,從上一年度的1.98億美元,慘跌到200萬美元。
眼看企業無路可走,時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識別到了極限點,毅然放棄英特爾做了十幾年的存儲器業務,轉戰CPU領域。
事實證明,這次轉型是成功的,英特爾不但避免了破產的厄運,還成功實現了組織再造,成為CPU的代名詞和行業中的領導者,走出了“第二曲線創新”之路。
3.如何實現第二曲線創新?
“第一曲線是我們的主線,但第一曲線一定有極限點,通過優良要素的迭代,打破第一曲線的瓶頸或破局點或閾值就能到第二條自增長的曲線。”
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線創新》中,重點闡述了第二曲線創新的理論,這種創新往往能夠帶來指數級增長。企業只有完成從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的轉換,才有可能讓基業長青。
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從一個經濟結構向另外一個經濟結構的轉換,就稱為非連續性創新,也是第二曲線創新。
用一個公式來說就是:創新+選擇=第二曲線。
開啟第二曲線的最佳時期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第一曲線已過“破局點”,企業出現明顯增長趨勢時,才有可能產生強勁的自增長動力。二是不晚于財務“極限點”,邁過財務的“極限點”,便意味著企業此時無論如何自救,成功的概率都非常小。
1995年,亞馬遜剛剛創立的時候只是一家網上書店,后來經過發展,成為全球商品品種最多的網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我們常用的電商平臺,如淘寶、支付寶、天貓、菜鳥物流等就是亞馬遜的分形。
美團發展成了“獨角獸”之后,衍生出了酒旅、外賣、影票等也是分形創新。
因此,第二曲線創新,不是讓企業放棄主營業務去布局新業務,而是讓企業更沉浸于主營業務之中,通過創新加強主營業務的發展,從更多的創新中分形出第二曲線。
混沌大學有一句話:“沒有好的思維模型,再多的知識積累也是低水平的重復。”
李善友教授將《第二曲線創新》的理論在書中娓娓道來,所有企業都可以從中學習關于創新的思維模型,應用于實踐,或是度過創業的黑暗時刻,或是找到并擊穿“破局點”,或者進行顛覆式的創新。
“把眼前的事做到極致,美好的事物就會呈現出來;那個美好的事物不是設計和規劃出來的,而是慢慢做出來、長出來的。”
產品如此,企業如此,工作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只要將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會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