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是《念奴嬌》,我最愛看的電視劇之一,是《上錯花轎嫁對郎》。
那時候我很喜歡那個叫伊能靜的歌手,也很羨慕李玉湖杜冰雁的愛情故事。
很多年過去了,少年成名的伊能靜結婚,然后離婚,多年后遇見了秦昊。
李玉湖的扮演者黃奕上錯花轎也沒嫁對郎,兩次閃婚,兩次離婚,鬧得滿城風雨。
伊能靜出生于一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她的父親早早就離開了母親。
幼年的她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賺錢養家。
第一個愛人庾澄慶給了她很多關愛,但是她的病沒被治愈,兩個卻以離婚收場。
遇到直男秦昊,她才算找到了解藥,秦昊如今的事業越來越好,她卻還是擔心經濟問題。
文藝如她,永遠有病,還好他永遠有藥。
黃奕和伊能靜很像,從小缺乏安全感,以為金錢可以緩解對現實的恐懼。
但是黃奕沒那么幸運,第一次閃婚,維持的時間極短,還被男方回踩。
第二次婚姻家暴加出軌,對方還控訴黃奕出軌,最后因為女兒撫養權也是鬧得不可開交。
盡管多次打官司,黃奕獲勝并獲得賠償,但是影視事業卻在最好的時候被耽擱了。
如今看《乘風破浪的姐姐》,我們再次看到了這個光鮮亮麗的女子,不由得心生感慨。
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說得大概就是她們了。
為什么生活安定如伊能靜,依然擔心“沒錢花”?
為什么美麗大方如黃奕,總是遇到”渣男“?
最近聽了知名心理學家施琪嘉講的《灰姑娘》的故事,似乎找到了答案。
女主角辛德瑞拉從小喪母,她的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和她帶來的兩個女兒都對辛德瑞拉百般折磨,把她當作仆人,讓她在廚房里干活,還只給她穿破舊的衣服,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王子舉行盛大的舞會,繼母帶著兩個親生女兒去參加舞會,希望得到王子的青睞。
灰姑娘原本是沒有機會參加的。
一只會魔法的小精靈將南瓜變成豪華馬車,把灰姑娘裝扮成一個美麗的公主,還給她變出華麗的衣服和水晶鞋,讓她穿著參加舞會。
王子在舞會上邀請她跳舞,一曲接著一曲,非常開心。
但是灰姑娘必須在午夜鐘聲敲響之前回家,否則就會原形畢露。
匆匆離開的她丟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憑著那只水晶鞋全城尋她,最終找到了灰姑娘。
和所有童話故事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施琪嘉老師告訴我們,灰姑娘的內在小孩就擁有一個沒有母親的、被貶低的、缺少父愛的、灰頭土臉的自我形象。
那只水晶鞋當然很重要,水晶鞋代表著她從一個灰姑娘轉變成一個深得王子歡心的優雅公主的契機。
在用“內在小孩”理論解決個人困擾時,尋找“王子”和“施展魔力”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尋找一只“水晶鞋”,一只你穿上最合腳的“水晶鞋”。
有了一個契機、一個引爆點,你就可以變得更加自信。
02.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
如何尋找我們的王子?
施展魔法的小精靈在哪里?
水晶鞋怎么找到?
施琪嘉是中國首批國家注冊心理督導師,基于創傷心理20多年的研究,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心理學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長課》這本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她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她說:“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后,當他得 不到關心、愛護與療愈時,他就成了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
她說:“如果你的生命所擁有的天賦、資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個寶庫,那么你的內在小孩就是這個寶庫的看門人。如果他鬧脾氣不肯放行,你就無法調用這些資源和能量實現自己的目標。”
發現自己的內在小孩,看見內在小孩的創傷,療愈內在小孩,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
施琪嘉針對內在小孩的愛、陪伴、夸獎、玩耍、道歉5大需要、恐懼、羞恥、被拋棄、空虛、哀傷5種情緒、我不好、我不配、我不行、不喜歡、不認同5個價值信念,提供“看見了解——療愈釋放——整合重塑”的療愈體系。
那我自己來說,舊時風俗家庭重男輕女,我總是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夠好。
從小家人不認為我長得好看,導致別人對我的贊美也不能接受。
我要取得好成績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我要努力賺錢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我的內在就是一個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愛的小孩。
隨著年齡增長,內在的小孩沒有跟著長大,而是躲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
如果父母善待,環境友好,內在的小孩就會快快樂樂。
如果原生家庭不好,環境惡劣,內在的小孩就成了有創傷的內在小孩。
當工作和生活不順的時候,這個內在小孩跳出來鬧脾氣。
只有療愈內在小孩,才能綻放自在真我,活出更加鮮活的人生。
03.為什么會有心靈創傷?
為什么內在小孩會有創傷呢?
很多人說是源于“原生家庭”,也有些人說看個人造化。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前半生一直想得到爸爸的愛,我盡最大的努力響應父親的期待,成為父親心目中理想的女兒,但是父親從來都吝嗇給自己一個笑容。
她明明有很好的工作,卻被校長侵犯,被誣陷偷錢,被學生陷害,被學校辭退,然后離家出走。
她遇到的男人一個個都拋棄了她,被徹也、岡野、小野寺、島津、龍一,沒有一個善終。
后來她因殺人入獄八年,出獄后墮落到做浴女郎,不惜吸食毒品。
她以為父親不在乎自己,卻看到父親的日記本的每頁末尾都寫著「松子還未找到」。
她的父親和妹妹一直深愛著她,只是她從未感知到。
直到最后,松子才理解了嚴厲父親背后深沉的愛,和童年的自己和解,含笑而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另一部電影《天使愛美麗》的女主人公艾米莉的童年和松子的非常相似,母親因意外去世,父親沉浸于對母親的懷念中,莫名的激動讓她無法正常入學,導致自己一個人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與松子不同的是,艾米麗雖然孤獨,但是仍然保留著一顆赤子之心,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她主動去了解這個世界,勇敢地愛人,努力克服童年的心理陰影,逐漸走出了那個小小的牢籠。
為了幫助父親從哀傷中走出來,她請一位空姐帶著代表了她母親的小矮人在全世界拍照,實現了父母環游世界的夢想,最終與家庭和解。
“如果注定孤獨,那么我愿意去愛全世界。”
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要竭盡全力滿足孩子的需要,這并不是溺愛,而是迎合幼兒當時的心理狀態。
放養的狀態并不可取,在養育的過程中需要讓孩子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尊重的,是被愛的。
如果最初的心理狀態沒有被滿足,要么他會發展成特別糟糕的內在小孩,要么會發展成特別安靜的小孩。
所以說,戾氣過重和過于乖巧都可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說:
“父母就像鏡子一樣,但是有時它并沒有照出孩子的價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陰影;父母把自己的陰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中。”
總是貶低和訓斥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是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不吝鼓勵、支持和夸獎,給予包容和接納。
04.如何療愈內在的小孩?
女性的內在小孩,是一個公主,也是一個灰姑娘。
如果女孩從小被父母呵護,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那她的內在小孩就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公主。
否則她的內在小孩,就可能是一個早年喪母、父親缺位、被繼母虐待的灰姑娘。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如果灰姑娘想要和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克服這三關。
第一關是她必須離開母親的呵護,第二關是必須經受父母的為難,第三關是需要有一個男性的支持。
中間可能會遇到善良的小精靈,幫忙可能會把南瓜變成馬車變出水晶鞋,然后遇上一個王子,可以看見她的美麗,欣賞她的智慧,從而綻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男性的內在小孩,是孫悟空,也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要戰勝的是父親的權威,所以殺死他的叔叔,擺脫女性的誘惑,戰勝陰謀詭計,最后回到他的家鄉。
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真正生命意義上的殺死父親,而是說兒子能克服對父親的恐懼,對權威的認同,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父親的引導對男孩的成長至關重要,當孩子離開了母親的懷抱之后,他必須去挑戰接受外面的挑戰去冒險,去反抗權威,去對抗父親。
實際上孫悟空也是一個男孩的內在小孩,肆意妄為,藐視權威,不顧世俗禮法,哪怕被關進煉丹爐,被壓在五指山底下受萬般折磨都沒有死,跟隨師父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也是違背師意,還常常惹是生非,但是他并非惡獸,能夠通過火眼金睛識別妖精,做的都是好事。
總體來說,男孩要去探索,要戰勝了他的父親,要以父親為模板,最后和父親達成和解。
女兒要擺脫母親溫柔的懷抱,投向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到女人的角色,最終還要認同母親的身份。
對于男性來講,離開母親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而對于女孩來說,她的身份轉換有兩步,困難程度會更大,所以女性患抑郁癥的女性患抑郁癥者比男性要多一倍。
我們如何才能與自己融為一體療愈自己呢?
作者施琪嘉告訴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六步:
一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明白身體隱藏的含義。
身體往往能夠傳遞信息,很多身體疾病都是源自心理問題。
我們要學會理解自己的身體,通過按摩、足療等被動活動,或者打坐、冥想等主動活動,來感受身體、探索身體。
二是跳出現實,和內在的自己對話。
對物質的執著,對權力的癡迷,大多也與心理需求有關。
學著放下與他人房子車子票子的對比心,更多地和自己對話,探索心靈的真實需求。
三是閱讀哲學書籍。
對某一門學科或某一領域感興趣,特別是哲學書籍,有利于提升思維,解決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將到哪里去的人生難題。
四是通過冥想,聆聽內心的召喚。
冥想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靜心方式,每天給自己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做冥想,用自己最舒適的姿勢坐下,跟隨內心的聲音,與自己的內在進行對話。
五是注意潛意識傳遞的信息,學著記錄夢境,解釋夢境。
關注自己的軀體,關注過我們經歷,關注內在的自己,還要關注自己的夢。
夢境是一個人彌足珍貴的財富,大腦的原型就是夢境的語言,這些語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六是找一個類似鏡子的人,比如說父母或者良師益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良師益友也是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貴人。
在互相投射和映照中逐漸認識自己,整合成更好的自己。
05.結語
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
童年的經歷或許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完全有能力接納、認可、愛自己。
看見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告別負面的情緒和陰影。
正如《天使愛美麗》中說的那樣:
“你不必萬丈光芒,也不必有什么特殊意義。
你只需要做那個小小的你,然后去愛,這是那個天使告訴我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