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01
黃昏將至 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 想不通為什么這些身強體壯的士兵為什么會死 我在深夜驚醒 突然想起 他們是為我而死
以上這段話,來自B站用戶 @約定成書 ,用以紀念在中印邊境沖突中犧牲的4名解放軍戰士。
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地區,雙方軍人發生了“激烈的肢體沖突”。
事發后,印度方面證實,至少20名印度軍人死亡,其中一人為比哈爾聯隊第16營營長桑托什·巴布(Santosh Babu) ,軍銜為上校。
中國方面,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于6月16日發表聲明稱,此次沖突的原因是“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沖突,造成人員傷亡”。
注意這里的“再次” (這個后面再講) 。
至于解放軍戰士的具體傷亡情況,中方一度三緘其口。
直到昨天 (2月19日) ,《解放軍報》以《英雄屹立喀喇昆侖》為題,首次公開披露了那場沖突的細節,再配合“央視軍事”的視頻資料,我們可以大致還原當時的情況:
事發當天,印軍渡河越過了實控線(LAC), 在中方領地搭設帳篷。
解放軍阿里軍分區邊防團團長祁發寶本著談判解決問題的誠意,僅帶領幾名官兵前往交涉。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祁發寶沒有攜帶任何武器,真的是去交涉的。
但是印軍不講武德,竟然黑壓壓地沖出來一大群拿著棍棒和盾牌的人。
由此可見,印軍是早有預謀,提前調動了大量兵力進行埋伏。
“祁發寶組織官兵一邊喊話交涉,一邊占據有利地形,與數倍于己的外軍展開殊死搏斗。”
但也因此成為印軍的重點攻擊目標,祁發寶頭部遭到重創。
營長陳紅軍趕緊帶人突入重圍營救團長,戰士陳祥榕作為盾牌手頂在了最前方,而原本在一旁攝像取證的另一名戰士肖思遠也趕緊上前支援。
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解放軍戰士們一直堅持到了援軍到達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大部隊趕到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 。
增援部隊趕到后:
“官兵們奮不顧身,英勇戰斗,一舉將來犯者擊潰驅離。外軍潰不成軍,抱頭逃竄,丟下大量越線和傷亡人員,付出了慘重代價”。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有至少20名印軍官兵死亡 (其中巴布上校等3人死于“肢體沖突”,另有17人因墜落河流而被凍死,后來又有印媒稱死亡人數為24人) ,110人受傷逃回印度,還有近50名印軍在被同伴拋棄后遭解放軍俘虜 (后被分成兩批釋放) 。
讓人痛心的是,我們的解放軍戰士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
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
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英勇犧牲;
戰士王焯冉,在渡河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英勇犧牲。
4人犧牲,1人重傷,這是解放軍戰士的真實傷亡情況。
戰士們在高原苦寒地區,賭上自己的性命,守護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守護中國人民不被外敵入侵。
他們值得被國家表彰,他們的英雄事跡值得被全體中國人銘記。
向解放軍戰士們致敬!
感動之余,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英雄事跡現在才公開?
說說我的看法。
02
復盤這一輪中印沖突,整個過程大致如下:
2020年4月,印軍多次越過實控線,在中國的地盤上搭建便橋、修建道路。
這是本輪沖突的起點。
同年5月,中印雙方在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地區以及錫金段就已經發生過肢體沖突,原因就和印軍越界搞基建有關。
5月底,網上曝出了下面這張照片。
據傳是中印雙方在班公湖附近打了一架,解放軍重傷1人,打傷并俘虜印軍72人。
6月6日,中印雙方舉行了首輪軍長級的會談。
《印度時報》等印方媒體隨后曝出,雙方對加勒萬河谷實控線的認定存在偏差。
加勒萬河谷位于中印邊界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的西部,那里有兩條河,一條是南北流向的什約克河 (印度控制) ,一條是東西流向的加勒萬河 (中國控制) ,兩條河的交匯處,就叫做加勒萬河口。
而河谷指的是河流地質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帶,加勒萬河谷大致是下面這塊區域。
印度方面主張的實控線,是從加勒萬河口還要再往河谷推進5公里左右的位置。
在莫迪的66條戰略公路計劃中,其中有一條就是從加勒萬河口通向加勒萬河谷的一段支線公路。
而中國方面則認為,整個加勒萬河谷地區 (包括河口) 都是中國的領土。
按照張水利大校的說法,“加勒萬河谷地區主權歷來屬我”,自然不允許印軍在這兒架橋鋪路。
(去年5月,因為印度在河谷地區架橋修路和構設障礙物,中印雙方已經爆發過一輪沖突)
6月15日,以巴布上校為代表的印度軍隊再度越過實控線,導致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激烈沖突。
6月22日,6月30日、7月14日,中印雙方舉行了第2、3、4輪高級別會談,以緩解邊境的緊張局勢。
7月15日,《印度時報》的報道稱,雙方在班公湖(Bangong Tso) 地區就實控線問題也存在激烈爭議。
班公湖 (班公錯)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全湖面積為604平方公里。
目前中國控制著該湖中部和東部約2/3的區域,印度控制該湖西部近1/3的區域。
在班公湖北岸的中印實控線附近,突出的半島在地圖上形同手指,所以也被稱為“手指區”。
其中“1號手指” (Finger 1) 到“3號手指” (Finger 3) 位于印度實控區一側,“5號手指”到“8號手指”位于中國實控區一側,“4號手指”則被實控線一分為二。
但印度方面認為,“4號手指”和“8號手指”之間的地區,也是印度的領土,導致第5輪軍長級談判陷入僵局。
對于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面,解放軍早有預見。
所以自從5月份中印在班公湖發生沖突后,解放軍為了加強對該區域的控制,在“4號手指”到“8號手指”間的地帶加固和新建了數十處防御工事,其中包括大型的、永久性的建筑。
(此外,我們還在“4號手指”和“5號手指”間的地方,刻下了巨大的漢字“中國”和一幅中國地圖,以宣誓對該地區的主權)
這讓印度感到擔心,他們怕中國興建的防御工事,將使得解放軍能夠控制整個地區。
8月31日,印軍在班公湖南岸先發制人(pre-empted) ,搶占了熱贊拉山口和熱欽山口附近的高地,和解放軍形成對峙。
(圖片來自知乎網友@勉答的老金)
當時中印邊境的局勢一度相當緊張,因為在加勒萬河谷事件后,印軍一線部隊已被授權可自由開火還擊,印軍也多次宣稱已做好“扣動扳機的準備”。
一旦槍響,事態將變得更加難以控制,甚至在彼此都不愿意情況下,被迫走上戰爭的選項。
在這個過程中,印度政府又是什么態度?
6月7日,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稱,“此次會談 (即首輪軍長級會談) 是在親切與和平的氣氛中進行的”,雙方同意根據各項既定協議解決對峙僵局,并稱2020年是兩國建交70周年,雙方將繼續進行接觸,并盡早解決當前的對峙局面。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印度政府還是希望能夠控制住局面的,不希望摩擦加劇。
在加勒萬河谷事件爆發后,莫迪也曾在6月19日的電視講話中稱,“沒有人侵入我們的邊境,現在那里已經沒人了,我們的哨所也沒有被占領”。
莫迪的表態其實是有巨大的政治風險的,但他還是這么說了,由此可見,莫迪其實并不想把事情進一步搞大。
03
從以上的回顧我們可以至少看出三點:
1.中印在邊境問題上的爭議點很多,任何一次沖突沒處理好,都有可能成為新沖突爆發的導火索(加勒萬河谷、班公湖、錫金段、甚至連中國和不丹的邊境也爆發過中印沖突)。
這就給局勢的控制和雙方的談判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印度軍方內部很可能有“內鬼”。
6月15號在加勒萬河谷的那次沖突,印軍提前埋伏了600人,這意味著這是一次有蓄謀的行動。
而這件事還偏偏發生在首輪軍方級會談后不久。
考慮到印軍高層一直在和我方進行談判,所以我更傾向于,這次的襲擊并非印度軍方高層的意志,而是印軍內部的一次“下克上”。
(有印度媒體曝出,這是第3步兵師師長阿比吉特·巴帕特少將私自下達的命令,圖片來自“鳳凰網”)
這背后有沒有美國方面在背后挑唆,我認為是值得懷疑的。
因為就在去年差不多同一時期,美國同時還在南海和臺海挑起事端,日本也傳出要加入“五眼聯盟”。
這分明是在挑動周邊的國家 (和地區) 實施針對中國的“包圍網”。
唆使印軍某些一線軍官來挑起事端,完全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環。
3.莫迪是有理智的,但他被民粹綁架了
莫迪在電視講話中曾稱“沒有人侵入我們的邊境,我們的哨所也沒有被占領”。
但這番給局勢降溫的表態,很快就遭到了反對黨的激烈抨擊和老百姓的強烈反對。
莫迪是走民粹路線上臺的,而印度老百姓對1962年的那場戰爭至今仍耿耿于懷,動不動就要抵制中國。
砸中國的商品。
或者燒個中國國旗什么的。
一旦莫迪對中國表現得沒有他們期望的那么強硬,就會遭到民意的強烈反噬。
再加上反對黨的煽風點火,這會直接動搖莫迪執政的根基。
理解了以上三點,我們再來看中國執政者當時的選擇,無疑是相當明智的。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第一時間公布了加勒萬河谷沖突中的傷亡情況,一定會被人拿出來反復比較。
解放軍:4死1重傷;
印軍:至少20人死亡,上百人受傷,再加上近50人被俘虜。
對于我們來說,每一名解放軍戰士的犧牲和受傷都會讓我們感到心痛;
而對于印度來說,就不僅僅是心痛了,還有巨大的恥辱。
這會把印度的民族情緒像烈火一樣熊熊點燃,綁架莫迪政府對中國展示出強硬態度,導致邊境局勢進一步惡化。
萬一一不小心擦槍走火,可能真的會演變成戰爭。
這是我們和莫迪都不希望看到的,卻是某些國家非常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們當時不公開傷亡情況,其實是在里子已經拿到的情況下,先把面子留給印度,以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那為什么選擇在現在公開?
其實當我看到《英雄屹立喀喇昆侖》這篇報道時,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了前不久的另一條新聞:
2月10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發布消息:
根據中印雙方第九輪軍長級會談達成的共識,中印兩軍位班公湖南、北岸一線部隊于當天開始同步有計劃組織脫離接觸。
這意味著中印邊境的局勢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緩和。
現在,是時候公布真相了。
祖國不會忘記戍守邊疆的戰士,更不會忘記為國捐軀的英雄和烈士。
他們英勇戰斗的事跡,也會被全體中國人民銘記。
“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感謝每一位戍守在邊疆的解放軍戰士,是你們把敵人擋在了國境之外,才讓老百姓有了和平安定的大環境。
但局面的緩和,不代表沖突會就此結束。
尤其是像印度這種奉行“機會主義”的國家,隨時有可能卷土重來;
隨著拜登政府的上臺,朝鮮半島的局勢也存在動蕩的隱患;
再加上臺海問題、南海問題和釣魚島問題等等;
中國的邊境,依然有相當多的不安定因素。
我們要竭力避免這些不安定因素在某一個時間點集中爆發。
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戰略眼光和外交手腕。
我們要為自己做強做大爭取時間和空間。
待時機成熟,再把問題一個個解決。
這其中,印度問題其實是優先級最低的那一個。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不愿意和印度爆發激烈沖突。
不是干不過,而是不值得。
最后,再次感謝戍守在邊疆的解放軍戰士們,感謝你們把我們保護得很好,感謝你們守護山河無恙。
向所有的戰士們致敬!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