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01
最近一年,杭州學區房市場漲勢兇猛。
以耀江文鼎苑為例 (對應的學區是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 ,2019年底,這個小區的掛牌均價大約為6-7萬左右。
而到了今年3月,該小區最近成交的一套二手房價格高達12.7萬/平方 (面積58.66方,總價746萬) 。
耀江文鼎苑的漲價并不是個例。
從2020年開始,杭州的學區房市場就出現了量價齊升的態勢,而同時期市中心無學區的“老破小”價格卻在陰跌。
所以這波行情并非是房價普漲,而是學區房的“異軍突起” (尤其是次新學區房和頂級名校的學區房) 。
對于學區房的漲價,我在2019年底的時候就有所預見。
因為當時傳出了杭州要搞教育改革的消息,包括“公民同招”“全民搖號”和“民辦鎖區” (針對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階段) 。
“公民同招”和“全民搖號”比較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同時招生,并且民辦學校的錄取全部由搖號來決定。
這意味著家長如果想讓孩子上好的民辦學校,就只能賭運氣。
好的民辦學校也好,學區房也好,本質上都是在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
在過去,一個孩子如果自己學習不錯,他可以通過考試 (自主招生) 的方式去爭取到這種優質資源;但在“全民搖號”之后,唯一可以穩定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只剩下學區房一條路。
而且因為“公民同招”的緣故,一旦你冒險去搖民辦沒搖上,可能會公辦、民辦兩頭踏空,最后只能服從調劑。
如果你是家長,你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冒這個險嗎?
顯然,對于有財力的家長而言,給孩子買個學區房,是最穩妥,也是唯一穩妥的選擇。
既然家長沒的選了,學區房漲價,自然也無可避免。
說實話,當時我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還是比較傷感的。
因為對于買不起學區房的普通家庭而言,他們的孩子連考試這條路都被堵死了。
應試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相對來說是“可操作空間”最小,最公平的一種選拔機制。
如果大家都拼學區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拼爹了。
自從知道了杭州要搞教育改革之后,我自己也開始關注起了學區房,以及公辦學校的現狀。
隨后,我的觀念也發生改變了。
為啥?
因為沿著原有的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問題可能會更大。
一方面是以分數為唯一指標導致教育內卷化非常嚴重,以及隨之產生的身心健康問題。
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在我看來,更麻煩的其實是另一點,那就是義務教育也正在往“精英化”的方向發展。
02
今天的教育資源分配,和我讀書那會兒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就近的公辦學校就讀的。
那會兒民辦雖然也相當熱門,但公辦學校還是能和民辦扳扳手腕的,差距不會太大。
就拿我的母校來說,只是一所很普通的公辦初中,但中考時依然有幾十號人考上了杭州的“前八所” (即排名靠前的8所重高) ,其中光是考上杭二中的就有8個 (因為保送走掉一批,直升職高技校的走掉一批,我那屆參加中考的一共也就百來號人) 。
但在這幾年,杭州的公辦學校已經被民辦甩開了幾條街。
就拿杭州某熱門公辦初中來說,在民辦學校面前,數據可以說是被完爆。
尤其是“前三所”的錄取率,民辦是公辦的4、5倍。
要知道拿來對比的還是杭州最好的公辦初中之一。
普通公辦學校完全就是被民辦按在地上摩擦了。
為什么會這樣?
頭部民辦學校可以通過更高的工資來打造強大的師資力量 (含校長這樣的管理層) ,然后又通過考試 (自主招生) 掐走了最優質的生源。
好的生源+好的教師+經驗豐富的管理層=能考出非常漂亮的成績。
好的成績又會進一步吸引優質生源源源不斷的加入。
從而進入一個強者恒強的良性循環。
并且,因為有過往的優異成績在,民辦學校從公立學校挖老師又多了一種方式:
“來我們學校教書吧,這樣你的孩子就可以放在我們學校就讀了。”
老師也是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
所以這個條件對于孩子即將入學的教師而言,也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
現在能把教師綁在公立學校的最大因素,應該就是“編制”了。
如果編制一旦取消,民辦學校從公辦挖人,將會爽到飛起。
公辦和民辦的兩極分化,讓我想到了美國的教育問題。
03
美國的教育制度,兩極分化問題尤其突出。
政府對公立學校的態度,幾乎可以用不管不顧來形容 (當然,州和州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 。
這一點,從公辦學校辦學經費的來源上,就可以窺豹一斑。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因為教育經費和公共開支有了沖突。
政府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當地社區的房地產稅來自行解決 (所以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起源于美國的) 。
房價越高的地方,房地產稅就越高,學校的辦學經費就越充沛。
那么,窮人社區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美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等待超人 (Waiting for Superman) 》,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普通公立學校因為經費不足,連課本都不發給孩子。
好的老師自然也是請不到的。
一些老師甚至被拍到,上課的時候只管自己翹著個二郎腿看報紙。
學校想把不負責任的老師辭退,也是做不到的,否則工會會來找你麻煩。
而且,就算能辭退了又能怎樣?
沒錢還是請不到合格的老師。
很多理科老師甚至被曝出,連教學的資質都沒有。
但因為辦學資金太少,理科老師的缺口又太大,學校還是得聘請這些沒資質的人。
畢竟,沒資質總比沒老師要強。
而學生們則是想干嘛就干嘛。
聊天、打架、吸毒、酗酒,反正老師不管,也管不住。
很多孩子還沒讀完,就早早輟學。
這些孩子沒有學位,也沒有技能,將來只會淪為社會的底層。
而學校則很可悲地淪為了“輟學工廠”。
所以這部紀錄片的介紹是這么寫的: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雖然政客們不斷強調要改善弊端叢生的教育系統,可是孩子們的教育情況始終沒有任何改觀,反而呈現令人擔憂的前景。 這些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在閱讀和數學方面存在著巨大的障礙,且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地球上其他發達國家。甚至有的高中成為了臭名昭著的輟學工廠,無數少年過早進入社會,國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費遠遠高于花在一名學生身上的經費。美國當前的公立教育系統,呈現著本末倒置的吊詭局面。 是該積極行動起來,一掃這一領域中的弊端,還是呆呆坐在地上,等待超人的出現?”
《等待超人》榮獲了2010年圣丹斯電影節觀眾獎最佳紀錄片獎。
但10年過去了,美國公立學校的現狀,依然沒什么改變。
反而是《鄉下人的悲歌》 (Hillbilly Elegy) ,登上了2017年亞馬遜圖書暢銷量榜的榜首。
最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美國政府在囚犯身上的平均開支,都要遠遠高于公立學校的普通學子。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當然,有些人肯定會質疑,既然美國的教育體系那么“落后”,為什么美國還能拿下最多的諾貝爾獎,實現那么多顛覆式創新。
因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完全就是為培養精英服務的,
與糟糕的公辦學校相對應的,是美國的私立學校極其優異。
在美國頂級的私立學校,老師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成長空間,去讓他們探索自己的專長,會更注重學生的領導力、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學歷史的時候,老師會讓學生討論,“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伯利克里犯了什么樣的錯誤”。
在學習理科的時候,老師會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和發現物理現象。
而不是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
這對于培養精英子弟的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極其有幫助的。
這樣的教育模式,會讓精英和天才更加容易脫穎而出。
當然,這樣的教育,和大眾無關,只針對精英 (這里的精英,既包括精英子弟,也包括那些出身普通但卻天賦異稟的孩子) 。
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說,美國的這套制度,完全是為培養精英服務的。
這也造成了美國兩極分化的問題特別突出。
精英獨領風騷,民眾普遍反智。
(美國普通民眾的反智,在新冠疫情下被暴露無遺。有反對疫苗的,有說新冠是騙局的,最讓人無語的是,有人在網上發帖,說口罩鼻梁處的金屬條其實是5G的天線,目的是通過無線電波跟蹤并控制民眾。這樣的論調居然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了廣泛認同,美國中下階層的反智程度可想而知)
04
中國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兩極分化,當然遠沒有美國那么夸張,但美國的教育現狀,卻是值得我們警醒的:
民辦學校有辦學資金上的優勢,如果再掌握了生源上的優勢,強強聯合之后,會迅速形成良性循環,導致資源加速往頭部集中。
與之相應的則是公辦學校的日漸衰落,最終讓中國的教育也走向“精英化”這條路。
這種趨勢如果不加以遏制,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未來能分配到的教育資源,將會少的可憐。
說白了,教育資源如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分配,最終一定會遵循馬太效應,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美國就是其中的典型,后果大家也看到了。
相比之下,德國的教育模式,我認為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和美國相反,德國選擇了大力發展公立學校,辦學經費也幾乎由政府一手包辦。
無論是初等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幾乎都不收學費 (2016年后有所改變,但絕大多數學校依然是免費的) 。
政府在對不同學校的投入力度上,也非常注意均衡發展。
同類學校之間的水平,也較為平均。
所以有人說,德國的學校和他們國家的足球隊非常相似,沒有哪個特別突出的巨星,但是整體素質非常高,綜合實力非常能打。
但德國的教育也存在兩個弊端:
一是過早分流。
我們中國的學生,到了初三中考時,才會經歷第一次分流 (選擇讀高中然后考大學,還是進職高、技校走職業教育這條路) 。
而德國的學生,在小學四年級期末的時候,就要面對分流。
大致有三條路線:
1.文理高中/學術高中(Gymnasium)
從5年級讀到12或13年級,畢業后參加Abitur,可取得大學(Universit?t)就讀資格。
相當于我們這邊的重高、優高,晉升路線就是考大學、考好大學。
2.綜合專科高中(Gesamtschule或Realschule)
從5年級讀到10年級,然后參加Abschlussprüfung,之后就讀高級專科學校(Fachoberschule)
類似于我們這邊的普高,很多人畢業后考個二本、三本、大專之類的
3.職業中學 (Hauptschule)
從5年級讀到9年級,畢業前參加Abschlussprüfung,再按成績去選讀職業學校。
類似于我們的職高、技校,晉升路線是藍領工人。
也就是說,德國的孩子,早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幾乎就已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未來是會成為白領還是藍領,關鍵就看四年級時的那次分流 (雖然綜合專科高中表現優異的話,也有機會重返文理高中/學術高中,但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不同類別的學校,從五年級開始,教學內容就已經不一樣了) 。
而四年級的孩子不過才9歲-10歲的樣子。
對于有些發育晚的孩子,可能他的內在智力還沒有體現出來,就被迫走上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人生軌道。
這就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費。
所以德國教育界也一直有在呼吁,建議向后推遲分流時間。
但為啥遲遲不改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力不足。
德國是典型的高福利高稅收國家,對高收入人群征稅特別猛,所以工程師也好,藍領也罷,稅后收入其實相差不大。
再加上社會福利很好, 家長們也沒有那么強的動力,非要讓孩子讀大學不可。
在過去,德國孩子能夠讀文理高中/學術高中 (德國版“重高”) 的比例,大概在30%左右( 這也是為什么德國學生考大學,不會像中國那么“卷”,因為有資格參加考試的人少了,競爭也就不那么激烈了) 。
但近幾年,情況出現了改變。
德國家長也開始督促孩子好好學習考大學了。
為啥?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前幾年德國接收了大量的中東難民,這些難民來到德國后,絕大多數都只能從事中低端工作,這就給原本從事中低端工作的德國土著帶來了就業沖擊。
二是和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關。
德國藍領工人之所以能夠獲得體面的收入,關鍵就在于所在行業有足夠豐厚的利潤。
但這兩年中國的制造業水平越來越高,和德系產品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競爭導致企業利潤下滑,而一旦企業失去利潤,藍領工人的好日子自然也就到頭了。
所以這兩年德國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教育模式,其實和這個國家產業發展水平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其實美國的教育體系和他們的產業發展也是匹配的,但公不公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國家占據的高端產業越多,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坐的越穩,老百姓的選擇就越多,收入也越高。
教育競爭相對來說,也就不至于那么激烈。
反之,一個國家如果在全球高端產業的競爭中落敗,老百姓為了爭取為數不多的高薪崗位往往會被迫走向內卷。
競爭越激烈,卷得就厲害。
在重視教育的東亞地區,這種現象尤其普遍,甚至被稱為“東亞地獄模式”。
德國教育的另一個弊端在于,缺乏世界頂級的大學。
在各類世界大學排名中,德國有大量的TOP500的優質高校,但TOP50的頂級高校,在很多榜單中就幾乎沒有了。
當然,有些“德吹”會說,德國人都拿了上百個諾貝爾獎了,怎么可能會缺乏頂級的高校。
這種觀點其實是經不住仔細推敲的。
因為德國大約40%的諾貝爾獎,都是在二戰之前拿到的;
而二戰后拿到諾獎的德裔科學家,又大多是在美國做研究的 (比如因為證實引力波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雷納·魏斯,就是美籍德裔) 。
今天德國的高等教育,其實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在歷史上,德國的高等教育在歐洲是遙遙領先的,德國的洪堡體制甚至奠定了整個歐洲的教育原則) 。
(威廉·馮·洪堡)
這背后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過于注重均衡。
無論是政府對學校的投入,還是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都在往平均主義的方向上靠,導致頂級高校出不來,頂級人才留不住。
就像上面說的那個類比,德國的教育模式和德國的足球隊很像,綜合實力一流,但缺乏巨星。
(近幾年德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推出了“卓越計劃”,也開始注入資源打造頂級高校了)
05
無論是美國的教育模式還是德國教育模式,我認為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我個人的一個設想是:
中小學階段借鑒德國模式,大力發展公立學校(但四年級就分流無疑是德國教育體系下的一個糟粕,應該摒棄) 。
大學教育則采取多層次并進的方式,讓北大、清華這樣的頂級高校在培養學生時借鑒美國模式,盡可能培養一流的精英,而普通高校則側重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維持我們的工程師紅利不丟失。
高中到大學的選拔環節,則依然要堅持中國傳統的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縱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也是相對來說可操作空間最小,最公平的一種選拔機制。
相比之下,美國一些頂級私立學校的招生方式,真的是叫人一言難盡。
根據吳軍老師在其專欄透露的消息:
哈佛有25%的名額專門分配給非洲裔和拉美裔的,這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
有20%的名額,會分配給大額捐贈者的子女。
關于這一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潘石屹了。
2014年,潘石屹給哈佛大學捐贈了1500萬美元 (在當年差不多1億人民幣) ,3個月之后又向耶魯捐贈了1000萬美元。
同年,潘石屹和劉強東一起參加北大光華論壇。
談起這件事時,潘石屹稱,自己給哈佛捐款的出發點就是讓中國最優秀的貧困學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就這一個出發點,沒有別的出發點。
“凡爾賽”到了連劉強東都看不下去了。
劉強東反問潘石屹:“窮人想上人大、北大、清華都很困難,何況再去上哈佛?”
有多少中國優秀貧困生因為潘石屹的捐助而上了哈佛、耶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2018年和2019年,潘石屹的二兒子和小兒子,分別被耶魯和哈佛錄取。
哈佛是一所私立學校,經費主要來自捐助,所以哈佛把一定比例的名額分配給捐助者子女,你也不能說一定不合理。
但這絕對是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的。
這意味著學歷也可以像財富一樣,實現代際傳承。
窮人向上的通道,遭到了進一步的擠壓。
這有違公平。
哈佛剩下一半左右的錄取名額會根據學生成績、特長、推薦、面試等來綜合決定。
這里面可操作空間就相當大了。
根據哈佛自己公布的報告,哈佛2021級新生中,大約有近30%的學生,其親人是哈佛大學的校友。
“一代藤校,代代藤校。”
這個說法雖然略顯夸張,但也并非空穴來風。
還是那句話,美國的教育制度就是為了培養精英。
哪怕現在出于政治正確,給了少數族裔 (非洲裔和拉美裔) 在錄取上以一些特權,但這種圍繞精英服務的底色,是不會改變的。
而中國則不一樣。
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制度,雖然考核模式單一,指標簡單粗暴,但也起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于為底層的向上流動,打開了一條通道。
正是因為這條通道的存在,才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佳話,一代又一代的流傳。
如果連這條通道都要被侵占,那對于底層民眾來說,真的太過殘酷。
這也是為什么我堅定地認為,高考制度不應該被動搖。
這背后是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06
教育改革是一個兩難問題。
不改會在原有問題上越陷越深,而改革則有可能帶來新的次生問題。
杭州學區房價格的異軍突起,就是其中之一。
但相比于任由教育資源全部向頭部民辦學校集中,把優質生源留在公辦,我認為是一個有助于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選擇。
因為公辦學校的經費,市里、區里是可以做平衡和調劑的,人事也是可以根據需要來調動的。
而如果讓市場來調配教育資源,馬太效應就會成為必然的結果。
到時候,頭部民辦壟斷了優質生源+師資力量,中小學教育只會在“精英化”教育的方向越陷越深。
普通家庭向上的通道,會變得越來越窄。
然后你就會看到,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
這樣的社會,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過于殘酷。
“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義務教育階段,借鑒德國模式,大力發展公辦學校,我認為是一個更有利于社會整體發展的改革方向。
當然,教育改革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
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制定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就需要改革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分析和對比不同國家的教育模式,然后博采眾長,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體系。
可以預見,教育改革這條路,會走得非常艱難,甚至要背負一路的罵名和種種的誤解。
但對社會公平的追求,永遠不應該停下腳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愿這樣的佳話,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愿我們的社會,永遠能夠給窮人家的孩子,留下一條向上的通道!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