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
有人說,旅行,就是想看不一樣的風景。而我,卻是想帶著您一起探尋不一樣的海南,遇見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古村古鎮,領略新地域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定安水墨書香水鄉古村游
定安,位于海南中部偏北,歷來有海口后花園之美譽,是瓊劇發源地,世人稱其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瓊山縣南京置定安縣,以示安定本地區,以此得名。自置縣建制伊始,已有千年余年的歷史。
千載歲月悠悠,定城往事渺渺。歷史上,在定安發生過許許多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人物。
今天,我走進定安的古村落,相繼探訪“奏考回瓊”的王弘誨,“探花書絕”的張岳崧,“丹桂飄香”的黃公澤等傳奇人物事跡。
這些遍布定安各地的古村落,青山環抱,綠水長流。不僅能在古建筑里尋到縷縷蘊含歷史內涵的人文氣息,還能在古街巷深處尋得到淺淺顯顯的千年文化印跡,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絢麗的史詩畫卷。
大底村—丹桂飄香
在定安縣城西邊不遠處,有個名為大底的古村落。村子不大,乃是海南黃氏族人的落籍之地。明朝洪武年間,大底村黃公澤在廣東鄉試考中舉人,成為定安歷史上第一個舉人。
此后,他的子孫先后中舉,開創了海南歷史上一家“五代四登科”之先河。此后,數百年黃氏族人世代傳承先祖“勤勉、厚德、重教”的家風,以德傳家,歷代人才輩出,留下了許多的佳話與美譽。
大底丹桂坊位于村子西邊,黃氏宗祠的前面,坐東朝西,建于清康熙二十年,系為紀念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廣東鄉試葵酉科定安第一個考中舉人的黃公澤而立的紀念物。
屹立在故鄉熱土上的丹桂坊,已然走過了300多個春秋歲月,早已不是黃氏家族昔日榮耀的見證,漸漸演變成了一個文化地標,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黃氏子孫奮發向上,厚德載物。
龍梅村—奏考回瓊
從定安縣城往南驅車10分鐘左右,很快就能到達一個古樸的村子。村中至今存著不少400多年的歷史古跡:八角殿、王氏宗祠、太史坊、古民居等。
龍梅村,定安進士,王弘誨故里。王弘誨,明朝嘉靖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會試同考官、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卒后被朝廷贈太子少保。王弘誨一生為官賢能清正、同情民眾、關心家鄉教育事業。
明萬歷四年(1576),王弘誨以一紙奏折《奏改海南兵備道兼管提學道疏》上書朝廷,請求萬歷皇帝在海南設提學道,讓海南儒生就地參加會考。這個奏疏得到了萬歷皇帝的允準,并付諸施行。這便是海南民間著名的“奏考回瓊”。
此舉大大促進了海南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讓數以萬計的瓊州學子不再為參加如此頻繁的考試而遠渡瓊州海峽,擔心再遭九死一生之禍了,可謂功在千秋,福澤萬民。
高林村—探花書絕
高林村位于定安縣龍湖鎮與海口市甲子鎮交界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海南歷史上唯一探花張岳崧的故里,擁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譽。
高林村是一座典型的瓊北古村落,現在依然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所有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
七縱三橫的古巷道,綠水青山的古鄉韻,整個村子規劃統一,脈絡清晰,是海南少有的古代建設規劃村莊。
現今,以張岳崧故居、張氏宗祠為主要代表,集合了“日月井”、古官道、駝峰木雕、匾額、張岳崧手書陰刻葵木楹聯等文化古跡。
俗話有云:賞不完的綠水青山,道不盡的古城古韻。當時說的便是高林村,一個鄉風文明,生態優美,歷史古樸的古村落。
千年縣城,古韻悠悠
無處不在的文明氣象,讓定安充滿了古老人文的獨特魅力,滿載故事的古村風物輝映著定城千年的歷史,豐厚資源與璀璨人文稟賦在這里相得益彰。
誠然,定安有魂。由古至今,人文蘊藉,生生不息,歲月沉香,千年流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