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趙光義權力交接之謎,兄終弟及對歷史有何影響?
我們喜歡宋代,因為宋詞的清麗與灑脫并存,因為宋朝的文藝與繁華兼具,不少人說宋朝比不上盛唐,但與唐代比起來,宋代因為商業(yè)和城市化發(fā)展,要富裕文雅得多。
回顧歷史上的某一段時期,某一個朝代,帝王的事跡與繼承是最鮮明的脈絡。
大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可分為兩段:北宋和南宋。相似的提法是歷史上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南宋是北宋的延續(xù),是北宋的小號版。
一、趙匡胤的歷史功績
北宋建立于五代末期,五代十國與南北朝一樣,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軍閥們打得昏天黑地、烏煙瘴氣,朝代更替猶如走馬燈,朝代短命、皇帝短命,老百姓更是生活在兵燹不斷的驚惶之中。
先不細說五代那幾個朝代如何更換,到了第五個短命的朝代后周,郭威、柴榮算是開明君主,都想奮力統一中國,無奈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大業(yè)未成,他去世時皇子柴宗訓只有7歲。
很多人詬病于趙匡胤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奪來了天下,所謂的“黃袍加身”就是一場假惺惺的兵諫。
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兼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掌握著后周的兵權,他本是柴榮的結拜兄弟,也是他最信得過的手下,負責防守汴京。那一年,趙匡胤34歲,已經隨柴榮南征北討多年,建立赫赫戰(zhàn)功,他的弟弟趙匡義剛剛22歲,也與二哥趙匡胤并肩作戰(zhàn)多年,兄弟二人都是后周的肱股之臣。
那一日,遼軍南侵,后周太后命趙匡胤帶兵迎敵,趙匡胤帶領人馬出城,走到陳橋驛,宿營歇息,趙光義以及忠心的幕僚趙普等人趁趙匡胤打盹,把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龍袍披在他身上,等他醒來,眾人跪下山呼萬歲。
趙匡胤在半推半就中答應稱帝,他也厚待柴家后人,比如柴家的女兒封郡主,卻把柴宗訓遷居遠方,后來莫名其妙死了。奪人家皇位多少有些不義,但這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和平最溫和的一次朝代更迭,幾乎是兵不血刃。
有人嘲笑趙匡胤的假仁假義,說他從人家孤兒寡母手中繼承政治遺產,只用了兩招,第一招出城,第二招進城。
而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趙匡胤代替7歲的后周小天子執(zhí)掌天下,對天下蒼生,對國家統一,都有極大貢獻,否則,五代十國的紛亂不知要持續(xù)到何時呢。
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難得慈悲的開國君主,他懂得殺戮只能制造仇恨的種子,他立下規(guī)矩,要后代子孫世代保證柴家人的安穩(wěn)與富貴。
他采用溫和的手段,“杯酒釋兵權”,以免大將們擁兵自重,再次軍閥混戰(zhàn)。
他重文輕武,立下不殺文人諫臣的規(guī)矩,這是宋朝文化空前繁榮最主要的原因。
二、趙光義的人品與功過
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 22歲的趙光義應當是最重要的策劃者,之后他又追隨兄長征戰(zhàn)天下統一四方,他也是北宋的奠基人。
976年,宋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他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編輯搜圖
有關趙光義的繼位,讓人詬病之處遠甚于16年前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按照歷史上的嫡長子繼承制,趙匡胤死后,北宋第二位皇帝應該是他的嫡長子趙德昭,那一年他已經25周歲。
有一種說法,趙光義的合法繼承權是他們的母親杜太后在世時定下的。趙匡胤960年開國,杜太后961年去世,去世前留下遺囑,讓趙匡胤將弟弟趙光義立為王儲,而那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值壯年,太后干政是不是多此一舉呢?
編輯搜圖
那一年她的孫子,趙匡胤的嫡長子只有10歲,她害怕后周傾覆的命運重現在剛建立的大宋身上,如果是這種想法,兄終弟及比起父死子繼更有利于社稷。
當976年趙匡胤駕崩時,他的皇后和兩個兒子都不在跟前,只有弟弟趙光義在身邊,不知兄弟倆說了些啥,趙光義離開后,趙匡胤駕崩。
編輯搜圖
這一歷史謎團,留下了“斧聲燭影”這個成語,就算當時38歲的趙光義能力比25歲的侄子趙德昭更強,更適合做宋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繼位不符合歷代百姓心中的道德標準,因此評價趙光義時總會少幾分尊敬。
趙光義是雄心勃勃的,也許他認為自己的確比優(yōu)柔寡斷的侄子更加雄才大略,他登基后也并沒貪圖享樂,他收復了南方的吳越、漳州、泉州等,在北方,他積極抗擊西夏、遼國,滅了北漢,趙光義應當是宋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強悍君主。
他試圖收復被石敬瑭獻給遼國的幽云十六州,不幸那個時期遼國軍事實力相當強盛,韓德讓死守幽州,耶律休哥、蕭達凜等作戰(zhàn)又極其兇悍,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zhàn)中身中毒箭,差點被俘,只得坐驢車倉皇逃走,以至于以后身體受損,最后死于箭傷。
不少人說到趙光義坐驢車逃跑就嘲笑他,他身為皇帝親臨前線的勇氣,一心想要奪回幽州的民族氣節(jié),難道不值得欽佩和尊敬嗎?
趙光義的確是繼任趙匡胤的最佳人選,從960年宋太祖開國到997年宋太宗去世,哥倆用37年時間為北宋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三、趙廷美之死與宋真宗繼位
但這37年時間里發(fā)生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按照兄終弟及的繼位法則,趙匡義的王位繼承人應當是他的四弟趙廷美。
趙匡胤兄弟共5人,依次是匡濟、匡胤、匡義、匡美、匡贊。大哥匡濟去世早,趙匡胤登基后,兄弟們?yōu)榱吮苤M,都改名光義、光美等,趙匡胤死后,趙光義即位,趙光美為了避諱,又一次改名趙廷美,按照順位排列,他應該是王儲。
趙光義晚年在立繼承人問題上煞費苦心,他死死防著弟弟趙廷美效仿自己,擔心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趙廷美也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總表示自己無心王位,勸太宗早立太子。
太宗也在自己的三個兒子趙元佑(楚王)、趙元僖(許王)、趙元侃(襄王)之間舉棋不定,引起兄弟、叔侄之間仇殺。
無從得知趙廷美本人是不是想當皇帝,他手下的心腹和朝中一些武將想擁立他,因此在《大宋宮詞》中,他府上的舞女刺殺了趙元侃襁褓中的兒子,擁護他的將領盧多遜帶兵攻入王宮……
趙光義的三個兒子,也在互相較勁,相互算計,《大宋宮詞》中,長子元佑善良但沒有能力和毅力,次子元僖殘暴無德,三子元侃正直又能干,他就是未來大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他的時期,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不少人罵他喪權辱國,也不用腦子想想,這為宋遼兩國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宋朝有空閑大力發(fā)展經濟,這才迎來了宋朝的繁榮盛世。
宋真宗前期是個好皇帝,后期沉迷于修道封禪,好在他有個能干的老婆,就是劉娥,將宋朝國政平穩(wěn)地過渡到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手中。
迷人的大宋朝,充滿魅力,也伴隨著太多遺憾,有太多的人物和事件值得我們回味,《清平樂》《大宋宮詞》在不同人心中得到不同的褒貶,有的人吐槽劇情,有的人不滿演技,但在我這個歷史迷心中,又激起了一輪宋史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