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2日,政治局召開會議,毛主席也首次提出明確提出全國各個大軍區司令員互相調動的問題。八天后,中央召開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會議,對調方案也很快確定。其中,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
說起楊得志,對于這位曾指揮上甘嶺戰役以及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開國上將,我們自然是久聞大名。那能夠與楊得志將軍對調的曾思玉將軍,又究竟有何傳奇故事呢?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動是軍史上影響至深,由毛主席提議促成的政治大事,調動涉及到兩位少將,兩位中將,四位上將,而曾思玉將軍便是這其中一位中將。
1911年,曾思玉出生在信豐縣游州堡莊上村的普通農民家庭里,年幼時父親及祖父便相繼去世。面對每況愈下的家境,曾母不得挑起家庭生活重擔,曾思玉也只能輟學謀生,隨母親到廣東南雄挑鹽來賣。后來隨著時局的變化,信豐縣也開始興起農民運動,而當年只有十六歲的曾思玉,也自此開始投入到農民運動的洪流。
南昌起義以后,各地紛紛發動武裝暴動以反抗國民黨統治。受到革命氛圍影響,于在1928年2月22日晚上,信豐縣內諸多村莊鑼聲四起,火把通明。在各鄉農協領導人率領下,當地農民迅速集合武裝暴動。這場只堅持十余天之久的暴動,是年輕的曾思玉第一次參加武裝革命。
但由于農民武裝暴動失敗,曾思玉只得和赤衛隊只得躲上山進行游擊戰。轉折點在1930年4月11日,這一天,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攻進信豐縣城,曾思玉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領五名游擊隊員投奔紅軍,從此踏上南征北戰的革命征途。從此,年輕的曾思玉開始自己傳奇的革命生涯。
從十六歲參加革命,成為井岡山紅軍一員的曾思玉跟隨毛主席開辟中央蘇區,參與歷次反圍剿,更是在危機時刻拯救中央!特別是在長征途中,面對黨中央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激烈斗爭,由曾思玉親自傳遞給徐向前的毛主席親筆信,更是讓處于生死攸關的紅軍得以避免自相殘殺的悲劇。那這封親筆信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5年6月18日,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勝利會師,隨后政治局在懋功北部兩河口召開會議同意多數人北上的意見。本來張國燾也對于紅軍北上表示同意,但得知中央紅軍人數只有不足三萬后,自恃有八萬人馬的張國燾野心遂開始膨脹,對中央命令先陽奉陰違再到公然反對,并給右路軍政委陳昌浩發出“草地密電”。
面對張國燾的舉動,為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的沖突,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連夜召開政治局緊急會議,決定率領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迅速轉移先行北上,同時將相關安排傳達給紅四方面總指揮徐向前。那由誰來傳遞消息呢?最終,任務被安排在紅二師司令部通信主任曾思玉身上。
9月11日早晨,紅二師長陳光以及政委肖華把曾思玉叫去,神情嚴肅地對他說
“曾主任,交給你一個極其重要十萬火急的任務。這是毛澤東寫給四方面軍徐向前總指揮的一封信。你帶六團第一營和師部備用電臺,用最快的速度趕到昨天經過的那個岔路口。無論如何要把毛澤東的親筆信送到徐總指揮手中,這是關系到黨和紅軍前途和命運的極其重要的一封信,任務艱巨,困難很大。但是,你是久經考驗的共產黨員、紅軍干部,一定要想辦法完成任務。如果遇到意外,哪怕犧牲自己也要設法將信送到徐向前總指揮手中。”
隨后,陳光和肖華又將曾思玉帶到毛澤東等領導同志所在的屋子里。毛澤東見到曾思玉后,用手指著地圖沉重地說:
“徐總指揮從東面來,一定會經過這個岔路口向毛爾蓋去,你必須爭取時間,搶先趕到岔路口等候?!?br/>
隨即,毛主席又點燃一支煙,深深地吸一口后,神情嚴肅地看著曾思玉說
“曾主任,送這封信說不定會付出重大代價,甚至還會流血犧牲的!”
聽聞此言,曾思玉不假思索,便回答道:
“主席,跟著你干革命,我們戰士心里亮堂,為革命事業犧牲自己也是光榮的!”
當天凌晨,曾思玉一行人便冒著細雨,迎著迷霧向目的地跑去。正是由于毛主席親筆信的及時到達,才讓身為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旗幟鮮明地回答道:‘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也正是由于曾思玉將信及時傳達,才使張國燾陰謀未能得逞,得以維護紅軍團結。
之后,也是因為曾思玉在紅軍進入哈達鋪前俘獲到魯大昌部的運輸隊,憑借在繳獲的大批騾馬服裝等外的一張報紙,才讓那時迷茫的黨中央及時獲悉陜北紅軍的發展情況,從而得以與陜北紅軍順利會師!
縱觀曾思玉將軍的革命生涯,他曾多次在危機時刻立功,堪稱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紅軍強渡烏江時,因為曾思玉在桃江邊長大有扎竹排的經驗,他率領兩個工兵連冒著敵人的炮火,用六十多只竹排連夜架起浮橋,使得紅軍順利渡江。對此,毛主席也專門贊嘆浮橋說:“我們紅軍以筏架橋,真了不起!”
紅軍長征途中,土城戰役期間當時由于戰局膠著,所以曾思玉便帶著電話機隨朱老總來到子彈橫飛的前沿指揮所指揮,但還沒等兩人站穩,敵人的子彈便一槍就擊中電話機,而曾思玉卻安然無恙。此情此景下,曾思玉趕緊勸朱老總離開,但他們還沒來得及走,又一發炮彈便直擊指揮所后落在曾思玉旁邊,幸好是啞彈沒有爆炸,才讓冷汗直下的曾思玉再次躲過一劫。
由于身材不高的曾思玉體格壯實,機智靈敏,多次在遇到險情時都能化險為夷,所以連陳毅老總都稱他為“福將”。
曾思玉將軍最危險的經歷,還是在一次沖鋒作戰中,當時他剛率領一個連向敵人發起進攻,敵人發射的一發炮彈便呼嘯而至。雖然曾思玉趕緊帶大家趴在地上,但爆炸后身邊的幾個戰友或犧牲或負傷,唯獨他一點傷都沒有。不過在戰爭中沒有負傷可并不代表沒有危險,有一次曾思玉就差點送命,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那天,曾思玉去前沿地堡視察,在地堡的瞭望口看觀察會便隨即離開,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剛一離開,回到瞭望口的哨兵就被敵人的狙擊手擊中后當場犧牲??吹竭@種情況,曾思玉抱著這個犧牲的哨兵一直不語,許久才讓人安排厚葬。后來抗日戰爭時期,曾思玉曾先后參加平型關、薛公嶺等大大小小數十次戰斗,不過依然一次都沒有負過傷。晚年時,曾有人問起曾思玉將軍打仗幾十年為什么卻一次都沒受傷時,將軍先是風趣說道:“我福大命大造化大,敵人的子彈都躲著我?!钡S后便失落道:“跟著我的很多人都犧牲了,可能是他們在天上保佑我吧?!?/strong>
縱觀曾思玉將軍一生,他是傳奇英雄,更數十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當他還并未成為將軍時,他的一封信,就曾為確定紅軍長征的勝利方向作出過貢獻;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曾思玉又帶頭告別領導干部終身制,主動要求裸退。作為黨和軍隊的高級將領,服從大局,顧全大局,這是曾思玉將領杰出的黨性原則和黨性美德。
2012年,享年101歲高齡的曾思玉與世長辭,但他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心系祖國、一心為民的情懷,依舊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跨越百年的生命,如何才能讓價值永恒,或許只有真正如曾思玉將軍一般,從黑暗中出發直到光明,這樣的人生從不缺乏價值所在。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讓我們可以緬懷和紀念革命先烈的時間。我們的國旗是烈士鮮血所染,我們的國歌是人民血肉所鑄,而我們國家今日的和平與繁盛,也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崇高和無私才得以換來。有人說:真正的英雄是戰死沙場的人,而不是回來領勛章的人!這并不絕對,但那些在沙場中犧牲的人,更應該值得我們尊重。
謹以此文,值此清明節之際獻給所有犧牲在中國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