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
新能源電動車行業最近熱鬧異常。
4月6日,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而在此前的4月3日,一張何小鵬、李斌、雷軍、王傳福、李想在北京燕莎商圈四季酒店5層北京廳的合影在造車圈和金融媒體圈迅速流傳開來。
在這張照片里,既有中國造車新勢力的蔚來、理想、小鵬,也有早就進入新能源車行業的比亞迪,還有剛剛宣布將要造車的小米。早在2013年就宣布進入自動駕駛領域、并且同是蔚來投資方的百度和李彥宏卻并不在其中。
雖然百度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對自動駕駛的研究,但通過這張照片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這5家企業可能根本沒有太把百度當作是一個競爭對手。
對于包含智能駕駛的AI產業,百度的態度是All In。All In的意思是指,百度要把以往積累的各項能力都調動起來推進和發展這項業務。
在百度的話語體系中,所謂各項能力,除了資金、技術、運營等傳統的能力之外,還有作為公司管理中最重要常量的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能力。
然而,正是因為有了李彥宏這個常量,使得市場中的人們在展望百度作為造車新勢力的未來前景時又多了一層擔憂,這層擔憂在百度的過往和現在屢屢被驗證——從企業文化到組織架構、從團隊搭建到戰略定力——李彥宏這個百度永恒不變的常量似乎越來越成為百度造車業務發展的“負資產”。
01
在外界的印象里,自從坐穩搜索引擎第一的交椅后,擁有全中國最大流量入口的百度一直在不斷嘗試,試圖通過孵化和投資來實現流量的變現,從而開拓出多元的業務格局。
實際上,當初李彥宏頂著科學家的光環回國創業,他對百度最大的貢獻除了創立了百度外,另外就是設計了競價排名的業務模式。2001年,李彥宏在百度董事會上提出百度轉型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開展競價排名計劃。
經過將近20年的不斷發展,在不斷嘗試折騰多年后,無論是游戲、外賣還是團購,新業務紛紛鎩羽而歸,因此即使外界對百度的盈利模式口伐筆誅,但其最核心的業務和現金奶牛仍然依賴競價排名形式搜索業務的收入。
在投資機構和互聯網用戶眼中,百度仍然是3G搜索引擎時代的百度,在4G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幾乎沒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建樹,這在股價上也有明顯的反映。
在2010年4月30日達到718美元/股的高位后,此后的10年時間里,百度的營收從79億增長到1070億,利潤從35億增長至220億,但是市值卻幾乎沒有變化,停滯不前的百度,市值不僅遠低于阿里、騰訊、美團、京東、小米,就連在業務上似乎最漫不經心的網易市值也終于超過百度。
即使宣布造車的消息后,百度的股價雖然有所上漲,但與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5倍、10倍的漲幅相比,確實不算太高。
雖然也有研究機構認為百度當前的股價只體現了其廣告業務的價值,自動駕駛、智能云等AI業務均未在股價中得到體現。 但是作為投資者來講,從百度的團隊和戰略恒心上,似乎很難將AI產業看作為未來確定的良好預期。
02
在阿里巴巴,前有馬云、蔡崇信、彭蕾等18羅漢,后有張勇、陸兆禧、蔣凡等管理團隊;在騰訊前有馬化騰、劉熾平、張志東等早期創始人團隊,后有微信之父張小龍等高管成員。
然而在百度,有且只有李彥宏。有人戲稱:阿里巴巴是馬云和他的三十幾位合伙人一起戰斗,騰訊是馬化騰和張志東這樣為公司建言獻策的合伙人一起戰斗,而百度,是李彥宏跟他4萬員工一起戰斗。
這種情況由來已久。百度不但一直沒有明確的“二號人物”,而且是核心團隊成員變化最為頻繁的一家互聯網企業。
不管是早期的聯合創始人徐勇還是先后擔任CEO的朱洪波和葉朋,他們的分管范圍和任職時間實際上都比較短。2014 年百度邀請張亞勤出任總裁,一度被認為會成為百度的“二號人物”,但直到其角色被邊緣化,張亞勤也從未真正地掌握過百度的核心業務。
實際上,從開始進入智能駕駛領域以來,百度的相關人員也變動頻繁,一批批有名氣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不但不能在百度“生根”,還不斷分裂,成為對百度有強勁挑戰的競爭對手,因此在業界對百度有“智能駕駛領域的黃埔軍校”之稱。
2013年,百度學習谷歌,開始在自動駕駛領域拓荒。2015年,時任百度技術副總裁的王勁牽頭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L4事業部)并擔任事業部總經理。
2016年底,百度自動駕駛項目的初始成員、自動駕駛的“二把手”彭軍離職,帶領樓天城等人離職創辦小馬智行。之后,佟顯喬、周光、衡量三人也另立門戶,成立Roadstar。
2017年3月1日,一手搭建起L4部門的王勁也宣布因個人和家庭原因離職。
然而一個月后,王勁在硅谷高調成立自動駕駛公司景馳科技。團隊中不乏前百度員工的身影:原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首席科學家韓旭,原百度T9級員工陳世熹。
此外,地平線機器人余凱是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副院長。禾多科技CEO倪凱是前百度無人車團隊的負責人。領駿科技、寬凳科技、DeepMap、Innovusion等一眾初創企業的創始人都來自于百度。
這對于中國的智能駕駛領域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對于百度來說,人才的頻頻出走導致技術積累與投入的時間精力并不相稱,百度似乎又在“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03
對投資界來說,投資投的不僅是行業,也不僅是眼前的數據,投資的是人和預期。在投資者眼中,除了業務外,企業的創始人和管理團隊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創始人的戰略定力和業務恒心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人說,“在百度,如果李彥宏不作決策,別人也不作決策。”
就這樣,在李彥宏的主導下,百度成為了3G時代搜索的主導者,但卻完美地錯過了4G時代,并且最終把自己的無人駕駛業務辦成了一個業界的“黃埔軍校”。
這其中,陸奇的離開最有代表性,最終離開的原因官方說法是因為個人原因,但是在他離職后再看唐駿的這封公開信頗有意味。
2017年年初,被李彥宏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技術權威”的陸奇在2017年進入百度,外界一直認為他將會是能與李彥宏完美配合的最佳人選。
陸奇在加入后提出了“All in AI”戰略,大刀闊斧的砍掉了醫療廣告、外賣等不聚焦的業務,把百度的精力凝聚到最擅長的技術領域,給迷茫的百度找到了方向,并且理清了道路。陸奇在百度掌權的四百多天里,百度的股價相對于他入職之初提升了接近60%。
然而,在百度工作了一年半以后,陸奇最終選擇離開。接著張亞勤也宣布退休。在一年以后的2019年5月份,老將向海龍也離開百度。
然而,早在2017年1月,陸奇剛加入百度時,微軟前中國區總裁、盛大前總裁、被稱為“打工皇帝”的唐駿給陸奇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說:
當年的陳天橋和今天的李彥宏都是商界的英雄,在國內商業具有很大影響力,在公司內部擁有獨一無二的威望。任何一個外來者,無論你過去有多么風光,但是在公司內部你已經失去所有的光環,因為這樣的公司只習慣于一個人的光環。
你現在是百度總裁,但是其實在百度內部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只有一個老板的工作方式, 也許你被授予了一系列的人事權和財權,但是最終還是會到那個人那里最后決策。
短期內你不要想去改變他們,也許在你的任期內也不能改變他們。剛開始你會覺得很無助甚至會生氣,但是你需要慢慢適應,因為你改變不了。
對你來說,最大的可能就是未能完成你自己給自己的百度使命。
陸奇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在作為百度發展常量的李彥宏面前,終究也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對企業最重要的權利,人和錢上,陸奇觸及不了根本,在重大問題上必須遵從李彥宏的意志。
就像百度“貼吧之父”俞軍在離開百度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懷念我,我懷念Google。如果外部壓力不夠,我回百度也是獨木難支。百度的核心問題首先是價值觀,然后是激勵機制。”
04
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看到的百度是一種游移狀態的百度,是由于游移不定而錯過了整個4G時代的百度。雖然號稱要All In AI,但這次的All In是不是真All In?有沒有強大的團隊來支撐這種All In?這些不僅需要領導者具有強大的戰略定力,也需要有強有力的內部團隊來支撐。
對于百度正在進入的智能汽車領域,顯然是一個硬骨頭,自動駕駛汽車的門檻未來一定會越來越高,小米雷軍已經明確表示,將會拿出1080億元的資金用于進入汽車行業,那么百度呢?
百度缺的可能不是技術,甚至也不是錢,缺的可能是對內部的重新梳理整合,缺的是對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吸引,如果沒有這種戰略和制度上的變革,李彥宏不但在資本眼中會是負資產,對百度造車來說也會是“負資產”。
人們常拿百度與谷歌做對比,谷歌已經走向高科技探索的星辰大海,百度還在忙于對黑五類產業推廣的競價排名。
原騰訊副總裁、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在陸奇入職百度不久后曾說過:
百度從七八年前起,其實基本上已經屬于一個僵化的公司了,已經沒有希望了,百度的二號人物永遠是離職的,很多技術,它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完全落伍了,可以講完全不具有移動互聯網的基因,說句不好聽的,陸奇都救不了它,沒人救得了它。
陸奇救不了百度,是因為百度是李彥宏的百度,百度的所有成績和所有問題都是李彥宏的,那么,現在的問題是:
李彥宏救得了李彥宏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