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與理科生的大小之分,作用之區別,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的,印象中最早聽到這種類似區別的是初中時候,那時一個教物理的老師與一個教歷史的老師,不知何緣故而罵架,只聽物理老師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了政史地,只有回家去種地。
當時作為學生的我們,充分發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特性,一邊大笑一邊起哄,歷史老師頓時被這物理老師的話給懟得啞口無言,敗下陣來。
那時,身為學生的我們還儼然不知文科與理科有著如此大的區別,只是當個笑話和順口溜而已。
到了高中的時候,與那些一早就篤定要讀文科或者理科,或者是有明顯文理偏科的同學不同,自己文理科的成績都差不多,可能這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均衡發展。
但由此也給自己帶來了困擾,那就是到底是讀文科還是理科,父母的意見當然是理科,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當時已經讀到高中階段的我,憑我淺薄的人生經驗,無論是學好數理化,還是學好政史地,功用無非就是卷面上的分數,和課后相互吹牛的資源庫,在實踐中,二者仿佛都沒什么用處。
受這種功用主義原則的影響,加上當時不知從哪兒聽說,讀文科的人少,選了文科分分鐘就能上大學。
于是在高一結束選擇文理科時,自己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文科,不是因為愛好,不是因為理想,只是因為覺得能夠輕輕松松上大學。
到了高二的時候,進入文科班的我發現,文科生確實比理科生少,當時全年級20個班,文科班8個,理科班12個。但這種少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種天差地別的少,隨著對高考招生政策的理解,逐漸發現文科生的這種少的優勢在高考的招生人數面前完全被抵消了,而且從高考數據上來看,文科高考的競爭壓力比理科還大。
自己選擇文科,原本是想找一個快速進入大學的階梯,結果卻不由自主的進入了一個坑里。
到了大學,由于自己選擇的是一個文理兼收的專業,更何況在大學里面也沒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文理之分,大學畢業后,自己身邊的同事,也是有文有理,還有藝體,這種文理之間的區別也就更為模糊了。
沒有誰會關心你以前是讀文科還是讀理科的,大家只關心你在你的崗位上工作完成得怎么樣,對于任何一個單位而言,無論是何種崗位性質,它可能是所謂的理科性,也可能是所謂的文科性的,但既然設置這樣一個崗位,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不存在到底是文科拖了理科的后腿,還是理科拖了文科的后腿,只存在工作業績差的拖了工作業績好的后腿。
一直以來我都是這么認為的,但直到有權威機構的工作人員在論文中表示:文科生太多是一些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才發現原來自己犯了這么大一個錯誤,自己都已經在拖這個社會的后腿了,還渾然不覺。
這篇論文可能并不代表這個權威機構的觀點,只是其工作人員在論文中表達的觀點,但作為如此高層次的一篇工作論文,其撰寫者從本心上大概是如此認為的,并且極有可能指導其在實踐中的作為。
我不知道這篇論文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其論據是否充分,邏輯是否嚴密,而作為一個文科生,我最關心的是什么樣的比例才叫文科生太多,什么樣的比例才叫文科生不太多。
對于文中所提到的文科生導致了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那些東南亞國家是否認可,是否有相關的研究。按照這個理論,歷史上的中國的林林種種,是否也應該由文科生來背負等等等等。
如此看來,這篇論文帶來的不僅僅是爭議,更是寬闊無垠的研究方向。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文科生,還是應該有覺悟的,既然人家提了,那就在此誠懇的向大家道歉,不知道寫這篇文章,是不是也在為更多的某些陷阱而助力。無論是與不是,都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拖后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