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論文致謝,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
我看了之后,也深受感動。
出身于大山,12歲時母親離家出走,17歲時父親因交通事故離世,一個命途多舛的寒門子弟,“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終是通過讀書,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strong>
黃國平博士身上的自強不息讓人感動,飽嘗人間苦難后保有的那份溫暖純良更是讓人動容。
在這里,先祝愿所有有著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能走出困境,得償所愿。
也祝愿大家在歷經波折之后,仍能相信世間的溫暖和良善。
感動之余,也有一些思考,和大家探討。
01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blockquote>在被命運捶打了千百次之后,黃國平靠著這一信念,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黃國平的經歷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話:
讀書是普通人(尤其是窮人)改變命運門檻最低的一條通道,沒有之一。
它是普通人向上晉升的希望,是路徑依賴,是支撐著大家一步一步爬出生活泥潭的信念。
但也是因此 (有太多人指望著靠讀書逆襲) ,教育的競爭也會特別激烈。
激烈到一定程度,就陷入了內卷。
從這一點來說,“讀書改變命運”和“教育內卷”,這兩件事,其實是一體兩面。
02
中國的教育內卷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應該是從科舉制度創立以來就有了。
而且古代其實比今天更卷,因為錄取名額遠比現在要少得多,存量競爭的現象更加明顯。
就拿清朝來說,從1645年-1905年 (1645年清朝恢復科舉,1905年廢除科舉) ,殿試舉行了112次,共錄取進士26849人,平均每年為103人。
而北大清華每年在內地招生的數量都在3000人上下,合計超過6000人。
由此可見,古人考進士比今天考北大清華要難得多 (有些人可能會想,古代和現在的人口基數不一樣,但清朝巔峰時期的人口已經達到了4億,大約為今天的30%) 。
那么秀才呢?
清朝科舉的260年里,累計有46萬人考取了秀才,平均每年約1769人。
而2017年,全國985高校招生15.6萬人,985+211高校合計招生45.6萬人。
也就是說,古人哪怕是考個秀才,都比今天考985/211要難的多。
但一旦考上,就可以被視為是統治階級的預備軍,并享有一定的特權 (秀才就有權見官不跪,免除錢糧徭役等) ;
而如果能夠考取進士,則可以入朝為官,獲功名利祿;
部分地區甚至還會給進士在家鄉的宗祠立碑,光宗耀祖。
由此可見,科舉制度既是一種人才選拔機制,也是古代讀書人實現階層躍升的通道。
而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名額很少,非常難考。
“十年寒窗苦讀”,最后可能什么都沒能得到。
希望的背后,暗藏著殘酷。
03
除了科舉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其他的人才選拔和晉升機制?
有。
漢朝采用的是察舉制:
即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和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再任命官職。
它的本質是一種推薦機制,所以又叫薦舉。
事實證明,一旦采用推薦的方式,就會有各種操作和舞弊的空間。
漢朝的察舉制發展到后來,就被世族大家所壟斷。
這些門閥階層互相吹捧,相互提攜,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東漢末年,有童謠諷刺當時的現狀: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曹操掌權后,于建安十五年 (公元209年) 下令,將人才選拔機制改為“唯才是舉”。
即不論出身,不論品行,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這是那個時代底層和寒門的時代紅利,但無疑也觸動了門閥階層的利益 (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寒門,指的是門第勢力較低的家族,而不是指貧民階級,而今天的“寒門”已泛指貧寒家庭) 。
等到曹丕繼位后,一心想要廢除漢獻帝,取而代之。
但這么做是有政治風險的。
為了獲取門閥階層對他的支持,曹丕又把人才選拔機制改成了“九品中正制” (又名“九品官人法”) 。
“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都由他們進行評定。
“九品中正制”本質上察舉制的2.0版本,這正是門閥階層所歡迎的。
司馬懿篡位后,各地先后出現了叛亂。
為了鞏固政權,司馬懿父子向門閥階層讓渡了更多的權利以換取支持,“中正”也由此被豪門望族所壟斷。
從此,對人才的評定陷入了“只論門第,不論才能”的惡性循環。
到了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已發展到了極致。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形容的就是當時森嚴的門第等級制度。
甚至統治者有時候也不得不向地方豪強退讓三分,九品中正制淪為了世族地主階層干涉政權的工具。
直到隋朝建立后,為了打擊門閥勢力,開創了科舉制度,這才讓寒門庶族重新有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相比于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考試真的要公平太多,太多。
所以從隋朝到清末的1300年時間里,科舉制度始終作為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而存在。
它給中下階層家庭帶來了晉升的希望。
對此,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論斷:
“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并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blockquote>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
04
從寒窗苦讀,到考取功名,再到實現階層躍升和獲得社會聲望。
讀書所帶來的現實回報在不斷地證實“讀書改變命運”這一觀念,并在漫長的歷史中,成為了一種中華民族的集體信念。
正是有了這份信念在,才有了黃國平這樣自強不息的勵志經歷鼓舞著我們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保?。
但也正是因為這份信念的存在,讓中國的教育競爭變得無比激烈。
這背后是“公平選拔”和“教育競爭”并存的一體兩面。
你不可能只要其中好的一面,而舍棄壞的那一面。
那么,我們能做點什么?
作為工科生,我比較習慣于拿自動控制系統來打比方。
對于一個給定的系統,運行效率和系統的穩定性總是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工程上給出的實際解決方案,就是在效率和穩定性上尋求一個最優的平衡點。
在關于“公平選拔”和“教育內卷”這個問題上,也是一樣。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其中求一個平衡點。
至于平衡點怎么求?
這就涉及到教育改革問題了。
這個話題我在《教育改革背后的公平問題:以杭州為例》一文中有過專門探討,通過對比德國和美國教育制度,我個人的一個設想是:
中小學階段借鑒德國模式,大力發展公立學校,并力求讓公立學校之間實現均衡化發展。
大學教育則采取多層次并進的方式,讓北大、清華這樣的頂級高校在培養學生時借鑒美國模式,盡可能培養一流的精英,而普通高校則側重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維持我們的工程師紅利不丟失。
高中到大學的選拔環節,則依然要堅持中國傳統的高考制度(某種程度上,高考制度相當于科舉制度的升級版) 。
有人問,大力發展公立學校也會伴隨“學區房”房價高企的問題,這不是變成拼爹了嗎?
但如果我們的教育改革真的能像德國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實現均衡化發展(德國的公立學校,好一點的和差一點的水平都相差不大,非常均衡) ,那學區房的性價比會越來越低,學區房的概念自然也就會逐漸淡化了。
綜合來看,這是一個更加普惠的方案 (畢竟,絕大多數普通人還是要依賴于公立教育的) 。
還是那句話,現實中有很多問題不可能存在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是在權衡利弊的時候,通過找到那個平衡點來作為最優解。
0 5
接下來,在關于讀書和教育的話題上,再做一些衍生。
這些觀點放在西方輿論環境里,肯定要被批評是“政治不正確”,但它確實是我觀察對比后的一些思考。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論證并不嚴謹,大家姑且一看。
自二戰以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 (包含國家和地區) ,絕大多數都來自東亞儒家文化圈。
比如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
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中華文化圈。
就好像新加坡,雖然地理位置在東南亞,但因為新加坡的國民中,華人占了3/4,所以它在文化上無疑更接近于東亞國家。
以上這些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順利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我認為這和中華文化“崇尚讀書”的這一傳統,是分不開的。
讀書不僅能獲取知識,“崇尚讀書”這件事本身,其實還隱含了自律、努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氣。
這些都是幫助一個人/群體走向成功的優良品質。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世界各地的黑人。
之前在關于海地的那篇文章中 (《海地簡史:窮到吃土,是真的在吃土》) ,有讀者在留言中討論了非洲為什么發展不起來。
其實不僅是非洲發展不起來,事實上,以黑人為主體的國家,就沒有一個是能夠發展起來的。
就拿海地來說。
海地是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拉美島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早在1804年,海地就宣布獨立,成為了拉丁美洲的第一個獨立國家。
放在整個美洲來看,其獨立時間也只比美國晚了20多年。
但在折騰了200多年后,今天的海地卻成為了全美洲最貧窮最落后的國家,沒有之一。
其2019年的人均GDP還不到800美元。
而海地的鄰國——多米尼加,人均GDP則超過了8000美元,是海地的10倍。
要知道,這兩個國家就處在同一座島上,地緣條件和歷史脈絡也非常相近。
兩國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在于,海地的國民中95%是黑人,而多米尼加則以混血為主,黑人的比例只占了11%。
再舉一個例子。
西非有一個國家叫利比里亞。
這個國家其實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
19世紀初,美國有一批釋奴主義者 (主張釋放奴隸) ,希望把黑奴送回非洲。
但這些黑奴的老家在哪里,早就搞不清楚了。
于是美國人干脆在西非買了一塊地,作為安置黑奴的地方。
利比里亞這個國家,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的。
建國后,利比里亞完全照搬美國的制度和憲法,甚至連國旗都效仿了星條旗,還獲得了美國的大量援助,所以也被稱為“小美利堅”。
那么,這個國家現在發展得怎么樣了呢?
一塌糊涂。
作為非洲第一個現代主權國家,利比里亞如今淪為了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作為農業國,全國可耕地面積380萬公頃,糧食卻不能自給自足。
和海地一樣,利比里亞無疑也是一個由黑人建立的失敗國家。
寫這些并不是想搞種族歧視。
我只是覺得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為什么以黑人為主體的國家,無論在美洲還是非洲,都發展不起來。
我覺得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黑人缺乏“崇尚讀書”的傳統和文化。
哪怕在美國的黑人,也是一樣。
我曾經關注過PISA的考試成績。
PISA是OECD (經合組織) 搞的一個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每三年進行一次。
這個項目通過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來反映各國的教育水平。
測試對象為平均年齡在15歲上下的學生,題目也相對比較簡單 (側重于對基礎知識的應用) ,所以體現的是各國的基礎教育成果。
中國內地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時,可能是對本國教育水平缺乏信心,所以名義上只讓上海的學生參與了測試 (其實其他省份也有安排學生陪考,但不正式參加國際排名) 。
沒想到上海考生以三項 (閱讀、數學、科學) 均為第一的成績,拿到了第一名。
2012年,上??忌赑ISA的測試中再次包攬三項第一。
2015年,中國內地派出了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的考生參與PISA的測試,這次排名掉到了第10。
2018年,把廣東換成了浙江 (即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重新問鼎世界第一。
這說明了我們國家發達省份/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在全球都屬于一流。
但各省之間,顯然并不平衡,仍需努力改進。
那么美國呢?
美國在歷次測試中,幾乎都處于OECD的平均水平偏下一點。
以2012年PISA的測試成績為例,一共有65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測試,OECD的平均分為497分 (閱讀496,科學501,數學494) 。
而美國學生的平均分為492分 (閱讀498,科學497,數學481) ,略低于平均水平。
但如果把美國的各族裔拆分后進行排名,結果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亞裔美國人以548的平均分,排在第4位。
美國白人以518的平均分,排在第17位。
多族裔/混血美國人以507分的成績,排在25位(和OECD的平均分相比,依然有10分的優勢) 。
而拉美裔和非洲裔美國人的平均分,則分別為465分和434分。
美國學生的成績,完全是被拉美裔和非洲裔拉低的。
尤其是非洲裔,和拉美裔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亞裔更是完全沒法比,平均分的差距高達114分。
所以你看,黑人在美國都學不好,你還指望他們在非洲、在拉美會崇尚讀書?
當然,一些白左會為黑人尋找這樣那樣的理由:
比如黑人在歷史上曾長期遭到不公平對待,導致黑人普遍經濟水平差,教育資源有限,所以成績不好。
這種解釋乍一聽是有幾分道理,但卻經不起橫向對比。
因為亞裔在美國也沒少遭到打壓。
1882年,美國簽署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 (《關于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 ,這是美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種族歧視的條款寫進了法律,而且時間發生在南北戰爭之后 (當年林肯是打著人人平等和解放黑奴的旗號打動戰爭的,結果黑奴被解放后沒多久,就開始歧視和排擠華人了) 。
到了二戰時期,因為美日交戰,十幾萬日裔美國人被美國政府關進了集中營。
而同時期,美國和德國、意大利也處于交戰狀態,但美國政府卻沒有對德裔和意大利裔下手。
這種區別對待的背后,是美國政府對黃種人赤裸裸的歧視。
再到今天,黑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已經明顯超過了亞裔。
但在讀書這件事上,亞裔就是比非洲裔要強,而且強很多 (這也讓亞裔獲得了相對不錯的經濟地位) 。
所以黑人讀書讀不好這件事,可能無法單純從歷史和社會地位方面去進行解釋。
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出在黑人自己身上——他們缺乏“崇尚讀書”的文化傳統和集體信念。
相反,在中華文化圈影響下的那些國家和地區,不僅讀書強,經濟的發展也更具備可持續性。
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都非常順利地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
我相信中國內地也是一樣。
當然,相關性并不代表因果性。
所以以上觀點只能說是我個人的一些觀察,而非嚴謹的論證。
但我從情感上對這一觀點抱有信心。
我相信“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個人,同樣也適用于國家。
因為國家本身就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一個民族的集體信念,最終會反映在這個國家的整體特質之上。
我相信黃國平博士的經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縮影。
在“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之后,我們的祖國終究會走上復興之路。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