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當天,湖南衛視原本定于周六播出的《快樂大本營》選擇了停播,之后播出了電影《袁隆平》,原本以為是紀念一下袁老,卻收獲了收視率第一,創下近期收視新高,同時,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也在一天之內從6.9分升至8.7分。由此可見,袁老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電影《袁隆平》使用電影膠片加銀幕放映,頓時給人一種兒時的感覺。電影以幽默風趣的敘事風格,在注重史實的基礎上,為觀眾刻畫了一位大科學家,一位時代偉人背后的故事。
電影主要講述了袁隆平30歲至60歲階段的故事,以雜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為主線展開,從袁老當老師到搞科研開始,一步一步雜交選育研究出雜交水稻,再現了多才多藝、幽默風趣“迷人”的袁隆平。以國外記者的采訪為敘事結構,穿插著交響曲的轉場,為影片的推進奠定了基調。
1953年,23歲從大學畢業的袁隆平,在畢業分配志愿書上他只寫了兩句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的話,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很官方,但是對于袁院士來說,他用了一生來踐行。
就是這樣一位老先生,之前卻有很多評論來“糟踐”老先生。無非就兩種人,第一種人是,自以為可以代理“群眾利益”,然后愚昧到說雜交水稻其實就是轉基因,攻擊袁老;還有一種人就是,吃多了沒事干,整天盯著人瞧,一有機會就開噴,比如很多年前,因為袁老摸了一下豪車,就被“罵到飛起來”。
后來,“90后”的袁老獲頒共和國勛章,在這個干瘦老者背后,站了個“壯漢”,所謂的“義正辭嚴”也都煙消云散。造謠說袁老豪車、豪宅的人,是一幫庸人,再說,即便真有,那又怎樣?真正讓人擔心的是,說雜交水稻是轉基因的人,這是一幫不僅是庸人,而且是愚昧到骨子里,無知的人。
就和截圖里的人一樣;
袁老培育的水稻,是從1976年開始全國推廣,到1988年種植面積到近一半,如果沒有袁老的水稻,恐怕都沒有他來打字評論,早就餓死了吧,跑來這里裝。國內種植面積在8%左右,是因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從以前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還有,壓根就不知道,什么叫試驗田。在江大俠看來,袁老最大的失誤,就是讓這種人吃飽了活到現在。
袁老樸實,即便是90歲高齡也親自去田頭做研究,這是有多熱愛自己的研究啊,一生致力于禾下乘涼,人人飽食夢,他把自己的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一生身體力行,淳樸至誠之心,計天下利,豈是爾等可以有半分不敬?痛恨這些愚昧又狂妄的人。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中國糧食的情況不了解,以為糧食完完全全自給自足,但是,實際情況是,咱們中國在糧食問題上還需要進口,才能解決眾多人口的溫飽問題。哪怕是只占10%的比例,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殊不知我們一生都在為糧食產量拼搏的“雜交水稻之父”袁老,一直都在痛心疾首:
我們國家人口這么多,耕地又這么少,人均耕地這么少,好不容易國家投入很大,每年都增加科技投入,我們辛辛苦苦地鉆研來提高(產量),我們的水稻產量,每畝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難的,提高了單產之后呢,又浪費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糧食和人類的關系,大地是母親,我們應該尊重她,種子是生命,我們要呵護它。
本文由俠俠影視(江南影視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篇文章均有相應影視資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電影,影視資源,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評論區留言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