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白日夢想家海報
大家好,歡迎來到“夢想家PK”節目。今天我們本來請了3位嘉賓,小馬智行創始人彭軍,文遠知行創始人韓旭和AutoX創始人肖建雄,但是由于肖建雄臨時有事,故今天的三國演義變成了兩雄爭霸。
肖建雄雖然不能來到現場,但他會一直在屏幕面前關注這場辯論,偶爾也會發來一些彈幕,當我們的下酒佐料。
今天我們的討論的主題是,誰才是真正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之王?
彭軍先開言吧。
估值是否有泡沫?
說到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按估值算,我們絕對是初創之王。目前我們估值達到60億美金,文遠知行也不過30億美金,AutoX估值應該在十幾億美金左右。
估值代表的是資本市場對你的認可,我們顯然是最受資本市場認可的公司。
韓旭皺了皺眉頭,開始講話,一個還沒有商業化的公司,或者說大家都處于道路測試階段,公司沒有產生一分錢的收益,公司估值就到了60億美金,是不是有點高處不勝寒。
(網絡圖片)
彭軍打斷了韓旭的講話,你的意思是我們估值60億美金有泡沫,那你們憑什么估值30億美金。我們的團隊規模是你們的2倍,而且70%以上都是Top5院校的博士,我們整個團隊一年的薪資就達到了6000萬美金。
你們呢,一年的薪資也就3000萬美金,我們估值是你們的2倍很正常。2018年我們就開始在廣州南沙推出Robotaxi試運營,是中國第一家試運營公司,目前我們運營車和測試車加起來有200臺,你們現在也就100臺,2倍于你們的數量。
而且我們運營測試車的體驗基本都達到了老司機的水平,車輛的機械感和頓挫感基本都感覺不出來,你們的車呢?風機呼呼地響,閉上眼睛還以為是坐在工廠里,完全沒有一點體驗。
而且你們的車內UI設計比較爛,完全和美學不搭邊,整個車的乘坐體驗完全是工程車,沒有一點體驗舒適度,PnC(規劃和決策)技術顯然還需要好好打磨。
韓旭很氣憤,既然你這么說,那咱們就比一比。
你們公司人確實多,但是都是一群年輕人,一群只懂技術的年輕人,商業化一塌糊涂,每天就知道悶頭玩技術。你們廣州,北京,上海負責人都太年輕了,合伙人都是技術出身。
我們的團隊架構和管理就更偏向于現代化公司管理,管理很成熟。鐘華,我,張力都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而且我們在商業化方面做得很不錯。文遠粵行,文遠豫行和文遠蘇行完全為我們找到了技術和商業的完美結合體,打開了商業落地的大門。
我們現在的測試運營車用的是我們股東日產的Leaf車型,一輛車才13萬到14萬人民幣,你們用的可是雷克薩斯RX系列,一輛車70萬,這可是豪車。你拿10幾萬的車和70萬的車比乘坐體驗,這有可比性嗎?說到這點,我就必須延伸一下,關于成本和收益的問題。
(文遠知行測試車)
你70萬的運營車加60萬的自動駕駛硬件,你想過怎么收回成本嗎?還是你們就打算玩一下。打個形象的比喻,用一輛法拉利的價格去拉出租車的客戶,你這輩子估計都收不回成本。
現在滿大街的出租車基本都是十幾萬的轎車,這樣出租車公司和司機才能有盈利。你直接上個70萬的車拉人,那乘客能不高興嗎。
估值這么高也不用這么奢侈吧。你們公司現在估值60億美金,下一步接盤的必須是大戶才行,小散戶根本就不敢加倉了。要不你們就直接上市,但是在沒有訂單和量產的情況下,很難上市。
我們30億美金估值的水平,還能再融一輪,可以在這場馬拉松跑道上多堅持幾年。你們之前不是因為成本問題,而選擇了禾賽的64線激光雷達,現在因為融資融的多了,不在乎成本了,你要明白,便宜才是真正大規模鋪開的前提。
再說,你們600多人的團隊做出來的東西,肯定比300多人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好。但是我們不止專注在技術,我們也更專注量產和商業化。我們去年為了幫助宇通客車落地無人駕駛小巴,派了一個30人的隊伍,合作了8-9個月,才在去年11月份落地。
突然節目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原來是AutoX創始人肖建雄的信息,“AutoX作為一線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估值才十幾億美金,我們可以比你們兩個再多支撐幾年”。
彭軍和韓旭看著信息,心想,怎么把AutoX忘了。主持人為了緩解一下突如其來的氣氛說道,AutoX的估值怎么這么便宜?AutoX現在也有300人的團隊,自2016年成立已經5年了,車隊規模和你們兩家一樣,也有100輛左右,估值怎么這么便宜,價值洼地啊。
技術PK
韓旭繼續發問,要說誰家的技術最牛逼,除了乘車體驗外,無人化和復雜場景也是2個很重要的指標。
我們在2020年7月獲得了廣州市無人測試牌照,又在2021年4月獲得了加州DMV頒發的無人測試牌照,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擁有中美兩地無人駕駛測試許可的初創公司。
自動駕駛汽車要想真正的商業化,必須先實現無人化,無人化也是一家公司技術真正的體驗。現在我們可以實現一個遠程安全員同時監控五輛車的效果,在廣州生物島運行的近1年時間里,一起安全事故都沒發生。
而且我們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在1月底,開進了廣州CBD,成為率先開進一線城市核心城區的自動駕駛企業,我對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很有信心,完全可以處理各種復雜場景。
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表示我們才是真正的自動駕駛之王,自動駕駛技術之王。截止目前我們的訂單數突破3萬單。
彭軍笑道,你們才3萬單,我們至今完成10萬多次打車訂單,我們已經聯合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公司,紅旗智行和T3平臺,在廣州,北京和上海展開運營,使用我們自主研發的打車軟件PonyPilot。
安全是自動駕駛的底線也是核心,之所以我們沒有選擇全無人駕駛和鬧市區運營,是擔心安全問題,我們對于安全問題非常謹慎。在5月24日我們也獲得了加州DMV頒發的無人駕駛測試牌照,在這方面我承認我們確實慢了一步。
突然屏幕上又出現了一條肖建雄的留言,“我們才是最早在中美開展全無人測試的公司”,“而且在中美兩地,我們都不用遠程監控,在美國政府規定必須有遠程安全員,我們沒有辦法,只能配置這樣的人員;在中國深圳坪山區,我們則完全去掉了車輛安全員和遠程監測員,讓車輛自己跑,目前已經跑了4個月了,沒有一起事故”。
(AutoX無人測試畫面)
2020年11月,我們的測試運營車隊開進了深圳南山最繁華的鬧市區,AutoX成為國內首個成功處理中國大都市中心鬧市區場景,實現大規模任意點到點自動駕駛的公司。
“我們才是真正的自動駕駛技術之王”。
運營PK
韓旭沉默了一會,心想,你們去年11月份就開進去了。轉過頭看著彭軍說,你們雖然有10萬份訂單,但有一半都是自己員工貢獻的。你們現在還用的是自己的打車軟件,這個問題我就很想不通。
我認為這對初創公司而言沒必要。作為一個初創企業,本身就沒有那么大的市場影響力,所以我們需要和大的出行公司合作,這樣才能發揮我們公司的優勢。事實也證明這樣很有效,我們和高德出行網絡合作后,發現訂單的數量比以前增加了4倍。
你們為什么不直接和大的出行公司合作呢?難道你們也想做運營服務,還是擔心你們70萬的豪車被乘客玩壞了。你們的商業化和運營方面,總給我畏手畏腳,遮東遮西的感覺。
我們目前在8個城市運營和測試著100多臺車,特別是在廣州,我們的運營車都可以正規收費了。你們雖然在南沙已經以試運營形式開放了兩年多,但是不能做商業化運營,只能免費給消費者體驗。
我們公司是唯一一個獲得網約車運營許可的公司,所有跑Robotaxi的出租車,都是正規的出租車,里面有米表,應該是中國唯一的一個,絕對不會出現宰客戶的情況。但你們用自己的軟件計算費用,這里面的貓膩就不好說了。
這個成功離不開我們的“鐵三角”戰略和白云出租車集團的幫助。你們選擇的是什么公司?在廣州你們選擇不入流的合資公司來運營自己的車輛,在上海和北京也是選擇一些小的運營網絡,感覺你們好像還留有后手。
你們不愿意接入滴滴和百度的運營網絡,這個我比較理解,畢竟是競爭對手,但是可以接入高德運營網絡,再次也可以接入曹操運營網絡,你們竟然接入紅旗出行,之前我都沒聽過。
肖建雄又發過來一條信息,“我們現在在全球12個城市測試運營,運營網絡全部接入當地知名的出行網絡。我們跟高德打車、深圳最大的出租車公司鵬程電動和上海最大的出租車公司大眾出行緊密合作”。
韓旭看了一眼信息,繼續說道,我記得你們公司的樓天城之前說過,跟車廠、政府、出行公司等等的接觸和合作,其實可以更早開始。但是2年看過來,你們并沒有多大進步。
(小馬智行測試城市)
你們和出行公司的合作2021年才開始接觸,目前你們也就在5個城市做測試,也沒見你們和其它政府接觸。你們公司的商業化,給我的感覺總是慢半拍。
彭軍憋不住了,我們公司的基因更適合技術,不擅長和合作方打交道,但我們已經在努力改進了。
自動駕駛商業化離不開規模化和標準化。我們雖然在外部合作上慢半拍,但是我們在標準化方面絕對處在行業領先地位。
我們去年底剛剛建立了一條專為L4級自動駕駛系統而生的生產線,以及一套標準流程,生產效率提高了4-5倍,不需要工程師和測試師再人工安裝。之前我們人工改造一輛車估計得20天左右,現在我們改造一輛車基本5天就搞定了。
自動駕駛汽車搭載了復雜且不斷迭代的軟硬件系統,需要高標準的車輛管理和維護,才有助于提升車隊效率和常態化運行時長,最大程度釋放自動駕駛出行的經濟潛力。
在邁入L4乘用自動駕駛軟硬件一體的規模化量產上,Waymo實現了,百度Apollo+紅旗EV實現了,Cruise+通用也實現了。但尚無創業公司實現過,小馬智行是第一家。
專用生產線和標準化流程背后,也意味著規模性、安全性和一致性。人工裝配和調試會難免出錯。我們不但自己建立了后裝改造生產線,還和博世共同組成了運維團隊,保障我們的車輛高效運轉。
你們文遠知行有嗎?目前你們公司的車輛也就100臺左右,可能還沒有到那個階段。我們估值高也是有理由的。
肖建雄又發過來一條信息,“我們已經在常州工廠做了大規模生產準備,包括生產線和運維服務;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的域控制器在自動駕駛行業屬于首創,像華為他們,也只做出了輔助駕駛或者智能座艙的域控制器,算力也沒有達到無人駕駛的要求,目前我們的算力達到了1820 TOPS。”
彭軍和韓旭心想,這小子又出來炫耀自己的公司了。主持人看完信息后,說道,域控制器你們也做了,厲害厲害!
多元化之路
接著問了韓旭一個問題,你們最近的融資有點猛啊,今年上半年就接連完成了B輪和C輪融資,總共有6億美金左右。你們是打算上市嘛?這波操作完全是上市前的操作。
韓旭講道,主持人真的是明察秋毫啊,我們確實有打算上市的準備。如果只靠Robotaxi業務,未來10年內公司都不可能上市,這是資本市場決定的,也是Robotaxi業務所致。
以我這3-4年的經驗看,自動駕駛乘用車量產估計最少還得等10年時間,光一個新車的研發周期都得5-7年,更別說現在一些核心車規級硬件都還沒有量產。
Robotaxi是一個落地周期長,場景復雜的商業模式,后裝改造車未來10年還是主流,Robotaxi還是乘用車最好的落地模式,這個周期能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清楚。
靠這個實現前裝量產,鋪開規模很難。所以我們必須拓展業務,比如我們和宇通客車一起開發了無人駕駛小巴。
(文遠知行測試車)
我個人判斷是,在美國自動駕駛卡車最先落地,人工成本高且短缺是最主要原因。Robotaxi是第二個落地的場景,因為美國地廣人稀,除了紐約等大都市,郊區公共交通很不發達,主要以私家車為主,所以Robotaxi在美國有很大市場。
但在中國,中國政府更看重公共交通,而對私家車是限制的,從中國的車牌搖號政策就可以看出來,未來中國最早落地的可能是公共交通的自動化。
自動駕駛卡車和Robotaxi在中國大規模鋪開很難。目前高速公路實行區域管理制,如果某段高速發生了大型交通事故,當地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會被免職。所以沒有人愿意大規模長距離的嘗試自動駕駛卡車。
中國大城市的基本國情就是,堵,哪里都是堵,特別是早晚高峰期。本來市中心就夠堵了,如果Robotaxi的量鋪開,特別是前期,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又慢又肉,完全有悖于城市管理理念。
所以我們切入無人駕駛小巴業務,無人駕駛小巴是可以量產和規模化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拿著無人駕駛小巴業務上市,然后再靠L4自動駕駛汽車做估值。
這就是我們選擇無人駕駛小巴,而沒有選擇自動駕駛卡車的原因。現在我們是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打磨我們的核心技術,一方面尋找各種機會促使自動駕駛技術落地。
Robotaxi太復雜了,我們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我們已經從追求躍進式發展的商業方向回歸到技術本身,回歸到量產和商業化上。目前我們已經具備了上市的條件,等上市后我們自然會成為自動駕駛乘用車第一股。
你們上期節目我看了,小馬智行也在找出路。小馬智行最近不是在探索自動駕駛卡車領域,我個人給彭總的建議是,做L3,不要做L4。做L4最多是自動駕駛乘用車領域的一個翻版,沒有太大的意義。
車規級的硬件都還沒做出來,量產L4自動駕駛卡車,路漫漫啊。還有就是別聽圖森未來忽悠,他們現在是80億市值,也許等他們發現車規級硬件根本做不出來時,就不是80億美金了。
彭軍不服氣的講道,只有自動駕駛卡車才能真正的做到降本增效。無論是出租車還是公交車,一年的流水撐死30萬,但是一輛卡車一年的流水可有100萬人民幣。
從價值看,無人駕駛小巴的價值遠遠低于卡車。自動駕駛代替的就是司機,大貨車司機的工資可比出租車司機的工資高多了,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出租車和公交車司機的工資更低。
(小馬智卡)
你們文遠知行做無人駕駛小巴,更多的是概念,最后算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還是虧錢的。而且當地政府也不會允許你掙太多錢。
韓旭反駁道,無人駕駛小巴確實很難盈利,但是從產業層面,可以推動V2X領域的發展。目前困擾V2X落地的2個制約因素是,一是成本高,二是V2X利用率不高。
政府好不容易搞了十幾公里的V2X,發現根本就沒有汽車跑,也沒有人流量,完全是爛尾(樓),而且你光搞一段路是不夠的,需要以面鋪開。Robotaxi的運行不是一個點和一條線,而是一個區域。
而無人駕駛小巴因為是規定路線,而且很多城市有專門的公交車專用道,這些道路其實是適合做一條線的V2X鋪設。政府一般對這種事情是比較支持的,他們愿意花費錢來鋪這樣的道路,一方面拉動了經濟,一方面又增加了城市的科技性,一方面又提高了整個城市的通行效率。
彭軍冷笑道,自動駕駛卡車的市場空間很大,圖森未來的上市也驗證了這點,二級資本市場愿意為這樣的夢想買單。而無人駕駛小巴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已經證明投資人是不認可的,不歡迎這種模式的。
無人駕駛小巴上市公司Navya的市值才1億美金,最高時也不過2億美金,整個市場容量完全無法和自動駕駛卡車和Robotaxi相比。
你做無人駕駛小巴,還不如直接做港口和園區市場,這塊更容易商業化和得到市場認可,而且市場規模比無人駕駛小巴更大。
我們作為L4級公司,不能一味的降維打擊,一味的追求量產和商業化,否則會破壞我們的戰略,忘記我們的初心。在無人駕駛這個市場,速度越低,場景越簡單,估值越低。
在我心目中,Robotaxi才是自動駕駛的皇冠,是自動駕駛的最有價值的業務,我們可以選擇多元化,但是我們不能一味的降低自己的標準。
突然屏幕又出現了肖建雄的留言,“我很認同這句話,我們公司就更加專注,專攻L4級Robotaxi業務”。
主持人見雙方吵的不可開交,就表現出一副和事老的姿態,但是語氣又表現的很謙虛,我有一個問題不是很理解,想請問一下兩位專家。
最后一個問題
自動駕駛汽車如果未來真的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那么消費者是不是就不需要再購買新車了?因為完全無人化后,從根本上講,就沒有一點駕駛體驗了,那消費者買車和租車就是一個體驗了?
這種結果是,自動駕駛汽車最終都會以Robotaxi的形式運營,私家車的數量就會大幅降低。或者說,未來的汽車都會像飛機一樣,變成公共交通,私家車的數量會變得非常少?
(出租車圖片)
到時候北京市也許150萬輛車就夠了(現在北京市車輛保有量達到500萬)。Robotaxi的市場會不會因為乘用車的減少,市場變小?
肖建雄突然發來了信息,“這個市場你得看是哪塊?如果單純是技術提供商,你的目標就是替換人類司機,這個市場肯定會變小;如果你是做運營,那么這個市場理論上是不變的,人類不會因為交通工具的改變,就減少出行,減少里程數,而自動駕駛汽車運營是按里程收費的,所以這個市場是不會變小的”。
彭軍說道,我沒想過這個問題,太遙遠了,這可能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
好,今天的辯論就到這里,主持人講道,最后我們要推選出一個自動駕駛初創之王,這也是今天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希望各位嘉賓從各個公司的技術,運營,商業化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評選出我們今天的自動駕駛King。
彭軍心里想到,我肯定不能說自己,要不我還得和韓旭吵半天,他肯定不會同意小馬智行作為初創之王。彭軍講道,我選AutoX。
韓旭突然愣住了,什么,你選AutoX,那我也不能選自己了,我肯定不能選小馬智行,要是選自己的話,難免讓人說沒有氣度,今天肖建雄沒有來現場,要不我就選AutoX。韓旭接著彭軍的講話,我也選AutoX。
主持人笑了,你們都選AutoX,肖建雄你可以給我們發信息,說出你心目當中的初創之王。等了半天,也沒看到信息。
既然兩位都選了AutoX,那我宣布AutoX成為今天的自動駕駛初創之王。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名號,更大的意義在于推動各個初創公司的發展,推動自動駕駛行業更快落地。
謝謝三位的時間付出,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了。突然屏幕上出現了信息,“我選我們公司”。
大家哈哈大笑,相互說道,以后多多交流,大家都是一個圈里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以后見面的次數和辯論的次數還多著呢。
“沒問題”!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