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到經營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三個話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從管理到經營。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已從最初短缺的工業時代,進入到一個相對過剩的新經濟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對于這一點,我作為過來人感觸很深。我1979年參加工作,曾在大型企業做過技術員、銷售員、副廠長和廠長,屬于經歷過“管理熱潮”的那一代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企業管理和西方國家差距很大。不過現在回頭再看,其實西方國家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也經歷過“管理熱潮”。后來,日本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管理熱潮”。我國稍晚,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管理熱潮”。
在“管理熱潮”期,我正擔任廠長一職。那時更想學日本的企業管理經驗,也從日本和西方引入“管理十八法”并推廣。一晃40年過去,今天中國的企業管理在全球范圍來看也不再落后,尤其是經過這些年的中外合資、代工等多方面的歷練,工廠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我也曾到日本豐田、德國奔馳等車企參觀,對照我們自己的汽車公司,我感覺大家的管理水平已經差不多。
然而現在很多行業都出現“過剩”現象,這是一個新情況。對今天的企業來講,管理不再是主要矛盾。這并不說管理不再重要,而是不再是主要矛盾。今天企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面臨市場、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企業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在我看來就叫“經營”。
在西方語境里,“管理”一詞對應的中文含義應該是“經營管理”(Management)。但在中文語境里,大多數人認為“管理”就是眼睛向內、苦練內功、提高效率等等,“經營”則被理解為要提高效益。
由于“管理”一詞在東西方語境中的含義不同,我個人喜歡將經營和管理分開。在我看來,今天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再是傳統的管理問題,不再是考慮如何把成本降低、質量和服務做好。即使成本、質量、服務再好,如果選擇不正確,企業依然可能失敗。
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1997年,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寫了一本書叫《創新者的兩難》。在書中,克里斯坦森提出,如果企業過于依賴管理可能導致衰敗,如果和創新失之交臂也可能導致失敗。
因此,今天企業家的主要精力應該上升到經營決策層面,聚焦戰略選擇和形勢判斷,這才是領導者的主要工作。千萬別再像過去一樣管來管去,這不是說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管理的工作交給部下就可以。企業的主要領導得時刻盯著變化,因為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正確地做事”。
我曾經和德國前業主委員會主席交流過這個問題,德國的業主委員會相當于中國的企業家協會。我曾向這位前主席提問,企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認為有兩點,一是領導要做正確的事,要做正確的選擇;二是部下要正確地做事。由此可見,這既是一個經營層面的命題,也是一個管理層面的命題。從經營層面看,企業要“做正確的事”。從管理層面看,企業要“正確地做事”,而我們今天的使命就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如何做一個有效的經營者
關于這個問題,我有五條建議:
1. 正確的選擇
今天我們常常談戰略,其實戰略就是選擇。在戰略選擇里,最重要的是設立目標,有了目標就可以缺什么找什么。這里有一點非常重要,目標設定后,是缺什么找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做什么。這也和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的看法不謀而合。達利歐認為,做事的順序應該是先盯住目標、繼而發現存在的問題,再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才是著手做事。
正確的選擇意味著既要正確地選擇業務,也要正確地選人。很多企業在選擇業務時,來回變換也沒能選到一個好業務;有的企業選好一個業務后,就一直扎實地做下去,堅持創新,做得很好。所以,選業務至關重要,堅持好好做更重要。
選人選業務哪個更重要?我認為是先人后事,選人更重要。再好的業務沒有對的人做,這個業務也做不成,企業家戰略選擇的正確性也無法體現。
如何選人?在我看來,一是政治正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只有人格厚重的人才能使得事業更長久,企業更長久。二是要癡迷于專業。我們選干部不要選什么都懂、萬金油式的干部,而且要選非常專業,能夠把一件事情吃透的人,扎扎實實去做,這樣的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功。
2. 有效的創新
創新不是說都要做高科技,創新里邊既有高科技,也有中科技、低科技,還有零科技。什么是零科技?零科技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1985年,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提出了零科技商業模式的創新。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商業模式的創新雖然沒有太多科技含量,但這樣的創新有效且目的性強。創新雖然有風險,但有目的的創新可以降低90%的創新風險。
我們常說“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找死的創新其實就是盲目的創新。在實際操作中,不少企業的創新確實很盲目,以致于造成很多損失。創新有風險,但企業家的任務就是要規避或減少這些風險。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在談到企業家時表示,企業家就是“創新+冒險”。然而在1912年機會遍地的早期工業時代,敢冒險、有“膽商”就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但到1985年,德魯克在寫《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時發現簡單地“冒險”已經行不通,因此他認為企業家的本能是有目的地尋找機遇,企業家要敢于創新,創造財富,以此來平抑和減少風險。
今天的企業家也應如此,其能力的體現就是有效的創新,這是做企業家的一項能力。
3. 創造績效,發現價值
帶領企業獲利、發現價值并創造價值,這對今天的企業家來講至關重要。做企業就是賺錢,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么還有企業賺不到錢?對企業家而言,創造績效、發現價值和實現價值既是一場“硬仗”,也是衡量一名企業家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
4. 整合資源
現在幾乎每個行業都存在過剩。例如,水泥產能過剩35%,我再建一個碩大無比的水泥廠,是否必要?很明顯,水泥行業需要的是整合。當今世界上大企業基本都是靠聯合重組整合起來的,所以今天企業家面臨的挑戰,有些不見得是考驗創造資源的能力,而是整合資源的能力,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5. 共享機制
對當今社會而言,兩極分化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對企業家而言,企業創造的財富該怎么分配?這可能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過去我們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講究了公平,卻降低了效率。現在企業講究效率,但卻引發公平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微觀領域的機制,即利用企業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正向關系來解決。
從這個思路出發,就不難理解人力資本其實也是資本,應該和金融資本一樣得到合理分配,這就是機制的原理。有了機制,財富可以得到更科學地分配,會創造大量的中產階層,會平抑兩極分化的風險。這樣一來,我們既堅持了效率優先,又兼顧了公平。因此我主張在企業里大力推行共享機制。
不同時期的企業有不同的目標
二十世紀70年代的美國大企業俱樂部,目標是讓投資者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一直被不斷強調并堅持到二十世紀90年代。最近幾年,這一目標發生改變,美國大企業俱樂部認為企業應該照顧到更多相關者的共同利益,企業的目標應該是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一變化非常重要,這意味著企業的利益不一定都要讓股東分走,應該拿出一部分給那些有能力的、有貢獻的、為大家付出的勞動者和利益相關者,包括回報社會。
關于這一點,歷史上的晉商就做得很好。每到年底,50%的利潤分給東家,另外50%的利潤中由掌柜和賬房先生分一半,伙計們分走另一半。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工資和獎金,只是年底分紅。這種機制就很好。今天的華為,國企的萬華等之所以發展得很快,和這些企業內部有非常好的分配機制有關。
因此,一名有效的經營者也需要勇于嘗試先進的分配方法,接受先進的分配理念。
END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掃碼下載第一經濟APP,看更多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