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我們村子有喜事,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跑到李連杰(化名)家吃大戶:他和長子剛從國外回來,為了慶賀探親榮歸,李連杰一家大擺宴席,請全村人大吃一頓。幾戶在政治運動迫害過他的人沒去,不是他沒請,是人家自己不好意思。我們一家人都去了,不去人家不高興。畢竟那時我們家要10多天才吃得到一口肉,在李連杰家我是放開肚皮吃,直吃得兩嘴冒油,直打飽嗝。
從此之后,李連杰家就“開掛了”。先是購買了全村第一臺電視機,第一戶建了個三層樓房,接著大兒子出國掙外匯,小兒子特別聰明,恢復高考就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學。李連杰也不再種田,整天在街上的茶館中一坐就是一天。我們那兒的萬屠夫殺完豬,豬身上最好的部位一定是留給李連杰的婆娘,他們一家一天吃掉的肉比我們家一個月吃得還要多。在我眼中,老爺子有使不完的錢。八十年代末,老爺子還拉著在國外親戚們給我們村捐了一所希望小學。李連杰一家早就離開了村子,小洋樓也在風塵中倒塌。如果在世,李連杰老人應該有90多歲了,他的兩個兒子從村子出去后都拿了某國的綠卡,再也沒有回來過。盡管如此,但他們一家依然是我們村里老人們不滅的記憶和傳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知道李連杰的身世。他的父親是我們那兒的大地主,良田千頃,有好幾個兒子。李連杰的舅舅不能生育,李連杰最小,于是就過繼給舅舅做兒子。解放前夕,李連杰的一大家全都逃到某國。舅舅舍不得家產,留了下來,結果是舅舅(父親)的家產沒收了,順帶把他那條命也丟了。李連杰作為“地主崽子”歷盡了苦難,受盡歧視和某些村民的迫害,不過他生命力頑強,居然熬過新中國最艱難的30年,從一個翩翩少年,成了50多歲的白頭老翁。年輕的時候,他娶了一個要飯的乞丐的女兒,嚴格地說是用一袋大米換來的。他有了家庭、草房和自留地。到了改革開放期間,他的海外家人主動與他取得聯系,于是就出現文中開頭的一幕。
最近,我讀了一篇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這篇小說后來被改編成電影《牧馬人》,是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當時引起了轟動,影片還捧紅了朱時茂,現在看這部影片還是回味無窮。
故事梗概:主人公許靈均被打成“右派”,來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并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文革結束后,他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決定留下來建設祖國 。我講到的李連杰老人的故事與許靈均的經歷很類似,一個現實人物,一個小說中的藝術形象。我想,如果張賢亮把故事的結局寫成許靈均選擇出國生活,那這個小說就不能震撼人心,因為太俗了。很多人看了電影都為許靈均惋惜,為什么要這樣選擇回那個窮山區,難道那個地方離了你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教師,村民就過不下去嗎?人家還巴不得你騰出教師這個位置來。
其實,李連杰的選擇是現實,是人之常情。許靈均的選擇就是藝術加工,甚至我認為是虛構中的“極品虛構”,吊足了當年人們的胃口。當年,不知多少像我這樣的窮人做著白日夢:突然一位國外的親戚回國認親,送上一筆錢,從此過上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生活。各位網友有什么想法呢?歡迎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