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自己書讀的多,而且也見到很多人能夠吟誦很多詩詞古文,甚至有的人是整部原典古籍都可以背的下來。我很是肯定這些人是下了功夫的,確實應該鼓勵。
我青少年時候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什么書都讀,認為自己應該成為百科全書派的人,特別崇拜那些個什么都懂的百科全書派的大人物。于是經濟學也學,法律書籍也看,甚至在唐啟鶴老師把我數學成績教的非常好之后,還買了一堆數學著作回家看,準備學華羅庚一樣在家研究數學課題。想想很是可愛。今天和別人談話的時候,別人會說,哦你這個也懂嗎?其實我那是懂什么呀,皮毛都不算,只是當時愛慕虛榮,別人說什么就總想湊上去說兩句,以顯得自己博學多識。這個為了賣弄想要博得虛榮的學習目的,終究是學不到什么真知識的,所學的一點點知識也只能做裝飾之用,根本對于修身誠意沒有多少幫助。
知識沒有正心的作用,言不能顧行,行不能顧行,言行是分開的,這個就不是真實的人,身子也就自然立不起來。
后來慢慢的把心靜下來,不去追逐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認認真真的仔細的尋找自心的原點初心,不斷通過誠意正心問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感覺自己好像漸漸的發現了自心的核。用這個核心來吸收知識,并且轉化成自己的行動,這個感覺真的讓我覺得很有意義。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句話人人都知道,我很小的時候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就是知道,并沒有吸收進核心去,一直作為裝飾的外衣只能章現給別人看?,F在才見得到明白了,這個是圣人之心呀!
試問天下,誰能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而且還誨人不倦。無論天地如何變化,時勢如何惡劣,都能一如既往地“不倦”、“不厭”?!爸爸什荒苁刂m得之必失之。”沒有內化于心,就不可能外化于行??丛俣鄷?,知道再多知識也不過就是多買了幾件衣服,于心于行毫不相干。
有人說當今社會是物欲橫流的社會,是階層固化的社會,是……反正是讓人失望泄氣的社會。一旦泄氣你就會厭就會倦,你讀了再多書,再有才華都只會將生命沉淪下去,墮落下去,生命整個就坍塌了,這就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因為沒有發現那個仁心之核。只有將知識收到自己的心里來,純亦不已,於穆不息,這個才能真正得到真實的自我,才是將知識化成內在。也就可以做得到仁智合一,如此世界無論是什么樣子的,你都可以做一個真正的人。
《桃花扇》中說書人柳敬亭說《論語》有一段“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俺那老夫子只管兩眼朦朧訂六經”。這個兩眼朦朧訂六經,不是不問不知世事變化,是正因為知世事變化無常,他才要以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仁心來啟蒙人們,雖然這是不可為的,也正因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有這仁心的明亮慈悲。張岱《四書遇》說:“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
發現自我,進行自我認同,才能將知識乃至物質運用到生命中,才可以更美好的生活。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個不是脫離社會,更不是孤芳自賞,是將外物(包含知識)化在內心,內外合一,才可以進一步去實踐天地人合一。(李多善隨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