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經反復強調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并解釋了信用與貨幣的區別和聯系,強調了信用是貨幣但貨幣并不一定是信用,信用是貨幣的充分而非必要條件。我為何會如此啰嗦呢?
因為只需要通過對這個原理性原則性的概念進行歸納和演繹,就能看清和看透未來的宏觀經濟走勢。
下面詳細進行說明。
我們首先把貨幣理解為“錢”或者“金錢”,而金錢則理解為黃金白銀等金銀貨幣或金銀鑄幣。而我也反復強調過了。只有黃金白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般等價物,并經過長期的人類發展歷史驗證過了,金銀貨幣和金銀鑄幣長期成為流通貨幣而存在。最后根深蒂固地理解到,貨幣天生就是為了交易而生的,并具有儲值的功能和屬性。
我們首先回到300年前的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時期。
當時社會流通的貨幣是金銀貨幣或金銀鑄幣,1716年,約翰·勞獲得路易十五王朝批準成立銀行并發行紙幣,發行的紙幣以固定的價格與黃金和白銀兌換。因此,這里的紙幣其實就是一張金銀的代換券,其實就是金本位制度下的紙幣,并不是一種信用貨幣,而是一張金銀的代換券。
不用說,后來約翰·勞銀行超量發行紙幣,而泛濫的紙幣又涌入了法國股票市場,導致密西西比股票價格不斷上漲,然后不斷增發,然后又大印鈔,股票市場又擴容的同時價格又大漲。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連續上漲13個月,價格從500貨幣單位上漲到1萬多貨幣單位,漲幅超過了20倍,1720年5月股市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
在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為23%。在1720年1月,法國孔蒂親王要求低價買入一批股票被約翰·勞拒絕后,親王將3輛馬車的紙幣運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黃金。這個時候股票價格尚未崩潰,后續疊加股票市場泡沫破滅,大家都用紙幣兌換黃金,金融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就這么同時崩潰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下基本的貨幣理論和原理。
金銀貨幣和法幣(紙幣)都是社會中的流通貨幣,他們是不同的貨幣表現形態,貨幣天生是為了交易而生的,只要貨幣都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流動,那么法幣就不會出現去擠兌金銀貨幣的現象。
而要維持一種貨幣形態不朝向另一種貨幣形態進行轉變,影響它的因素就是貨幣的實際利率。貨幣因利差而流動。
利率差受名義利率和CPI,PPI的影響。
我之前分析過,我們社會的萬千商品其實可以區分為3類,即生產類商品,消費類商品,貨幣(貨幣交易市場與匯率)。其實這里要還要加上金融資產類商品共4類。
因此,影響貨幣流動的因素,其實并不是物價上漲和大通脹,而是資金的獲利能力要高,實際利率水平要高。
假如社會中的PPI上漲,那么社會大量資金可以去向大宗商品市場而獲利,假如社會中金融資產價格大上漲,那么社會大量資金可以去向金融市場而獲利。假如社會中消費品市場大上漲CPI上漲,這雖然會增加社會群眾的生活成本,但是因為其他各類資產價格上漲,獲利能力提高,資金的獲利能力,或者社會群體的收入都能覆蓋掉民生用品價格的上漲。
貨幣天生是為了交易而生的,只要資金能進入大宗生產類商品市場獲利,或者進入消費類商品市場獲利,或者能進入金融市場獲利。那么貨幣都不會向另一種形態轉變而出現危機。
但是一旦當金融市場價格下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下跌,疊加通脹發展,那么法幣(紙幣)向金銀貨幣流動,那么十分龐大規模的紙幣就擠兌了勞氏銀行里規模有限的金銀貨幣而出現金融危機了。
由此及彼,我們再來演繹我們當前的,現代的金融貨幣體系。
貨幣是逐步分層演繹的,并在流通貨幣領域出現了多種表現形態。(貨幣天生是為了交易而生的----流通貨幣)
1. 金銀貨幣或金銀鑄幣
2. 含金銀鑄幣或金屬鑄幣
3. 法幣【紙幣】(通過金本位制度--黃金占款發行)
4. 法幣【紙幣】(通過國債占款-對中央政府債權發行)
5. 法幣【紙幣】(通過外匯占款-對國外央行債權發行)
6. 法幣【紙幣】(通過對商業銀行債權發行)
7. 法幣【數字貨幣】(對央行債權憑證,表現形態為數字化載體模式)
8. 銀行存款【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債權憑證)
9. 第3方支付【電子貨幣】(對非銀機構債權憑證)
以上,全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流通貨幣的主要表現形態。但是金銀貨幣消失很久很久了。同時金本位體制下的法幣系統也早已離我們很遠了。
以上的流通貨幣表現形態,只要不像另一種表現形態轉變。就不會出現金融危機。抑制它們不互相轉換的核心因素就是流通,就是交易,滿足交易支付為目的,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就不會發生貨幣表現形態的轉變。但是一旦規模化轉變就是金融危機,就會導致相應的運行平臺破產。
因為信用的存在,在一個支付平臺上的信用創造,理論上可以無窮產生,這就會導致低一層的貨幣形態與高一層的貨幣形態出現一個很低的比值,就是準備金率,準備金率越低,該運行平臺的風險就越大。
假如這個平臺不是交易支付平臺,就失去了交易流通的屬性,就會導致某種貨幣形態向另一種貨幣形態轉變而出現危機。
假如現在出臺政策,禁止第3方支付進行支付業務,那么平臺上所有的資金(對第3方支付公司的債權)就會集中流出轉變為存款而導致第3方支付公司被擠兌而破產。
假如現在出臺政策,禁止銀行存款不得用于支付業務,那么銀行內所有的資金(即存款,對商行的債權)就會集中流出變為現金貨幣而導致銀行被擠兌。
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和經濟市場。
我國金融貨幣體系,除了央行發行的法幣(紙幣)外,社會還有很多種不同表現形態的流通貨幣存在,如銀行存款,如第3方支付,如數字人民幣等。這些都是流通貨幣。
同時我國存款貨幣供應泛濫,超過200萬億規模。還有第3方支付,這種交易支付模式已經深入廣大人民群體的生活之中了,規模龐大。
同時,國際和我國的金融市場發達,股市,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各類基金市場,各類金融衍生品,諸如等等,都在不斷提供貨幣的金融交易市場,這些金融市場不斷擴容,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美國股市等,股價迭創新高。各國各類債券基金,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斷擴容與發展,規模龐大,我國曾經就經歷了P2P從0發展到5,6千家之多,并最后爆破到又繼續歸0的過程。
同時經濟市場,各類大宗商品市場交投活躍,PPI近期內持續快速上漲。同時CPI也持續溫和通脹。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金融資產市場,生產類商品市場(PPI),消費類商品市場(CPI),都在不斷擴容,價格上漲。
這種情況下,貨幣的跨形態轉變壓力暫時就不會出現了。
因為現在的經濟市場,金融市場中,無處不在的信用創造,就一定會導致巨大規模的社會債務規模。巨大的債務危機不可能無窮累積下去,此消彼長的兩條直線(供應與需求曲線)必然有交叉的時刻到來。
一旦債務危機爆發,就會導致信用創造大幅度萎縮減少,貨幣流速降低,貨幣的交易活動萎縮減少冷卻。資產價格下跌,這個時候,貨幣的儲值(包括安全)屬性就會發揮作用了。貨幣就會逐級向更高一層的貨幣表現形態轉變。于是各類運行平臺就會出現巨大的金融危機,包括第3方支付公司破產,包括銀行破產,甚至包括某些國家的央行破產,甚至會導致政治危機和軍事危機。
當今世界,可以高度類比300年前的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時期來分析,但規模和程度已經今非昔比了。
看歷史,貨幣從一種表現形態轉變為另一種表現形態,都會導致一場災難,人類社會這一次的貨幣體系巨變(實物貨幣與非實物貨幣并存,法幣與信用貨幣并存)也不會例外。
END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非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標題看布魯先生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