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那些事兒……
一個朋友傳來B超單,上面寫著超聲診斷:盆腔積液。原來朋友是做常規體檢,以為盆腔積液就是盆腔炎,再聯想到街頭小廣告“專治盆腔積液”,所以找我咨詢是否需要吃藥。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盆腔積液,顧名思義,盆腔積液是積聚在盆腔中的液體。如婦科B超中就常提示子宮直腸陷凹可見液暗區,深度幾毫米。臨床上“盆腔積液”并不是一種疾病,而僅僅是一種生理表現。
1
“積液”是怎么來的?
從解剖學上看,盆腔中有腸道,卵巢,子宮、膀胱等器官,腹膜、腸管等會不斷的分泌液體,這些液體可以潤滑減少器官間的摩擦以起到保護盆腔器官的作用,在排卵期,卵泡液滲出也會有一定量的積液。女性的盆腔處于腹腔最低的部位,當盆腹腔臟器有滲出液,液體會聚積在盆腔,從而形成盆腔積液。超聲科的醫生通常只在有暗區大于1厘米時才會在報告里面寫“盆腔積液”。
2
什么情況下需要治療盆腔積液?
盆腔積液通常是不需要治療的,少量的盆腔積液會自行吸收或者再次出現。但如果伴有不舒服的感覺,如下墜感,下腹、腰骶部疼、白帶增多、經期腹痛、月經不規則、月經淋漓不凈、不孕等癥狀,那么我們就要考慮治療了。起這些不舒服癥狀的常見原因有:盆腔炎、腹腔器官炎癥滲出、盆腹腔臟器囊腫破裂扭轉、卵巢過度刺激、婦科手術操作后遺癥、盆腹腔臟器腫瘤等疾病。
可見,盆腔積液≠盆腔炎,盆腔炎只是引起盆腔積液增多的一個可能原因。
3
盆腔炎該如何治療?
由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積液該如何治療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盆腔炎?
盆腔炎,即盆腔炎癥性疾病,是女性內生殖道炎癥引起的一組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多因產后、剖宮產后、流產后以及婦科手術后細菌進入人體感染而得病,或者由性傳播疾病感染而造成。盆腔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可能造成再次急性發作、輸卵管性不孕、異位妊娠和慢性盆腔痛等后遺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盆腔炎常為多種微生物混合感染所致,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是主要的病原體,一些需氧菌、厭氧菌、病毒和支原體等也參與盆腔炎的發生。多于機體疾病、免疫力降低等情況下致病。
常見的發病誘因有:
1. 陰道分娩、剖宮產、流產;
2.月經期性交;
3.婦科手術操作;
4.性亂史;
5.鄰近器官炎癥的蔓延;
6.盆腔炎后遺癥;
7.全身性疾病如敗血癥、菌血癥等。
下腹痛是盆腔炎最常見的癥狀,活動或性交后加重。其他的常見癥狀為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頭痛、食欲不振等。若合并有腹膜炎,則可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月經期發病可出現經量增多、經期延長。若合并有膿腫形成,可有下腹包塊及局部壓迫刺激癥狀;包塊位于子宮前方可出現膀胱刺激癥狀,如排尿困難、尿頻,若引起膀胱肌炎還可有尿痛等;包塊位于子宮后方可有直腸刺激癥狀;若在腹膜外可致腹瀉、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難。
4
盆腔炎治療的原則
1. 抗菌藥物治療為主,診斷明確后立即開始治療;
2. 應選擇能覆蓋可能的病原體,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支原體、厭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經治療48-72小時,體溫持續不退,全身毒血癥狀明顯者可考慮手術。
抗菌藥物的使用一般根據盆腔炎的嚴重程度決定靜脈給藥或口服給藥,輕癥患者宜用口服給藥方案,但總治療時間至少持續14 天。
使用抗菌藥必須足療程治療,不能因癥狀明顯改善而自行停藥或減量,導致病情反復。對于沙眼衣原體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盆腔炎患者,還應在治療結束后4-6周重新檢查上述病原體。
綜上,盆腔積液不代表一定有盆腔炎,沒有癥狀的盆腔積液是不需要治療的。只有各種疾病引起的盆腔積液,才需要正規性的治療。其中代表性的疾病是盆腔炎,通常是感染引起,通常需要使用抗菌藥物規范性的治療。
(由“問藥師”團隊楊廷江藥師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