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采埃孚cubiX系統
今天的上海烏云密布,大家的心情都很沉悶。
“非常高興今天請到Tier 1行業3位杰出的代表,一起來探討一下,在智能汽車時代,Tier 1商應該如何轉型和應對”,主持人講道。
我們“夢想家”節目到現在已經舉行了4期,今天是第5期。由于我們節目是錄播,所以我提前和大家透露一點消息,今天陳總的發言很猛,不夸張地說,快把Tier 1行業給掀翻了。
廢話不多說,馬上開始。
公司架構變革
今天非常高興能請到三家Tier 1中國區掌舵人,來討論一下如何應對智能汽車的挑戰。
先從陳總開始吧。
博世是一家有過130年歷史,超過40萬名員工的公司,傳統的管理架構在智能浪潮時代,變成了我們的束縛。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不暢,導致公司的效率大大降低。
2020年,我們開始大規模變革,成立了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旗下包括4個小事業部,以應對行業的巨變。在這里,我要特別說一下,未來博世將會重點研發域控制器和智能座艙這2個核心產品。
(大陸集團中國區管理層)
湯恩打斷了陳總的講話,你們的動作太慢了,我們2019年就開始變革,成立了汽車技術事業部,而且旗下就2個部門,車聯網和自動駕駛。側重于兩方面,一個是系統的架構,通過跨部門合作滿足客戶的要求,第二個是研發我們共同的開發工具鏈和流程,包括和一些云計算巨頭的合作。
我們的這個事業部把不是軟件和互聯網的東西都剝離出去,全身心擁抱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從你們這個變革步伐速度看,你們公司的內部斗爭確實很激烈。
調整組織架構是為了加強長期競爭力,作為已經實踐了這個體系一年的過來人,我告訴你,這個體系真實效果一般,還是不能跟上汽車變革的速度。
所以我們集團準備,在明年成為一個新的自動駕駛事業群,此外我們集團打算額外追加2到3億美金到自動駕駛及出行領域,我建議你們也應該考慮再成立一個新事業部。
汪潤怡打斷了湯恩的講話,我們在2016年就成立了自動駕駛部門,比你們早了4到5年。可以這么說,我們是應對智能汽車浪潮最成功的Tier 1。
無論從集團的重視程度,還是公司的產品發展情況,都毋庸置疑,我們就是智能汽車科技之王。為了發展自動駕駛,特別是自動駕駛卡車,我們接連收購了天合汽車和威伯科,互補我們的自動駕駛能力。并且已經在市面上推出了2-3款尖端產品。
主持人笑了笑,確實從集團變革視角看,咱們是最早入局的,這一環節,采埃孚勝,但是今天我們有很多的環節,誰能笑到最后還不一定呢。
既然汪總講到了產品發展情況,那我們就看一下各家的產品力情況。
各家吹噓各家產品
陳總還是第一個講話,說到產品,我們絕對是最厲害的,從公司的營收就可以看出來。輔助安全(ESP和iBooste)和輔助冗余(L4級),我們擁有最牛的產品,包括我們的雷達產品。
最最主要的是我們的智能駕艙將在明年推出,這個領域除了特斯拉,我們就是最快的。同時我們打算后年推出域控制器,這離不開我們全球3萬名軟件工程師的努力。
(智能網聯汽車)
我們未來重點打造3個域,自動駕駛域、信息娛樂域和車身智控域。為了賦能汽車全生命周期,軟硬分離已成必然趨勢,域控制器則扮演著橋梁的作用,這個橋梁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數據傳播效率和質量。
湯恩反駁道,你們是體量大,但我們比拼的是智能化的產品,比拼的是新時代下的戰斗力。
我們在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領域,所向披靡,已經量產了超過1億個長距和短距雷達傳感器。
特別是第五代長距雷達,它的探測距離可以達到300米左右,探測的精度可以達到正負0.1度。加上高達八百萬像素的分辨率以及125度的FOV攝像頭。在輔助駕駛感知領域,產品銷量和競爭力所向披靡。
特別是我們作為大眾ID系列的主要供應商,為他提供中央處理單元和車載應用服務器等超前產品。另外我需要指出一點,產品在這個時代重要嗎?肯定非常重要,但我認為產品開發理念更重要。
如果再借用傳統發動機、變速器和底盤“三大件”來定義汽車,來開發產品,肯定是沒有出路的。我也知道各家的開發思路都不同。比如博世可能堅持軟硬件開發模式,從他們的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的4個子事業部看,他們這種模式是符合博世的。
采埃孚則選擇軟件開發為主,硬件打造尖端的思路。我們則不同,我們選擇按照新三大件來開發汽車,就是感知-規劃-行動的效果鏈開發產品和系統功能。
可能大家認為這3種模式沒什么區別,都是硬件和軟件的開發,但是開發思路的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這里特別提一下我們的自主駕駛車CUbE。我們為什么收購EasyMile研發自動駕駛軟硬件平臺,就是和我們的開發理念相關。EZ10平臺集成了大陸集團最先進的感知、規劃、行動相關產品,包括4D毫米波雷達和未來推出的3D Flash固態激光雷達,我們要做的是自動駕駛全棧軟件公司。
汪潤怡笑了,雖然開發理念很重要,但是我們堅信,在頂級的產品面前,所有的理念,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我們的產品開發思路,或者公司的戰略就是通吃商用車領域,開拓乘用車領域。特別是在商用車領域,做到絕對的行業第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推出一個尖端產品,ProAI和ADOPT平臺就應用而生。
ProAI已經經過了4代更新,從第一代的1個TOPS算力,到現在的600個TOPS算力。且第二代產品已經通過了車規級認證,今年已經開始量產了。
ProAI雖然也面向乘用車,但主要是在自動駕駛卡車領域,像圖森未來,贏徹科技等行業巨頭全部用的是我們的域控制器。未來3到5年,我們準備為全球乘用車和商用車制造商提供500萬個ProAI單元。
在布局自動駕駛卡車軟硬件的同時,和贏徹科技母公司G7也成立合資公司,推出掛車車隊解決方案。從Tier 1供應商到運營合作商,我們要在這個行業占據絕對地位。
第二個產品是我們的輔助系統,coASSIST系統和cubiX系統。coASSIST售價在幾百美金,通過將先進的傳感器套件(包括攝像頭和雷達)與中央控制單元相結合,可實現自適應巡航控制、車道保持輔助和交通擁堵輔助等功能,探測距離達到300米。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這些功能可以和豪華級車型媲美,但是整套價格才幾百美金,打破了10萬元以下車型的魔咒。
cubiX通過軟件創造了網絡化的底盤功能,未來采埃孚要賣的不是減震器、制動器、轉向機,而是需要做集成的數字化底盤。
如果說自動駕駛是一副牌局,那么我們現在至少已經上桌了。
陳總怒了
陳總聽完大陸和采埃孚的講話,臉上突然嚴肅起來。
主持人,今天就錄到這吧,沒什么意思,大家最多是吹吹自家的產品,浪費時間,還不如回去好好睡一覺呢。
主持人急忙回答,看來陳總是憋著一肚子氣,有話要講。
陳總嘆了口氣,也不是有話要講,怎么說呢?要不我稍微講一下吧,省得一會回去氣得睡不著。
我們老是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討論,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也得不到有效的反饋。最多是窩里橫,一出去發現別人都是洋槍大炮,我們還是處在冷兵器時代。
何為智能汽車,何為互聯網?
老是用傳統的思維思考互聯網產品,那能管用嗎?作為最早一批接觸智能汽車的人,我最了解他們,了解他們是怎么思考的,怎么規劃的。我們作為掌舵人,一定要從最根本的問題思考。
未來汽車的產值可能有一半來自軟件,來自互聯網,那誰會拿到這樣一張船票,哪家公司會分到一杯羹,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如果傷害你了,純屬誤傷。
我個人認為,第一類公司是L4級自動駕駛軟件公司。一個最簡答的問題,自動駕駛最優秀的人才在哪里,無非就是百度谷歌派和清華CMU派,這些人大都在L4級自動駕駛公司。
你看看那些自動駕駛軟件公司的估值就知道了,資本市場和投行都相信他們未來一定會分一杯羹。資本是可以左右輿論和市場走向的,特斯拉從400億美金被炒到6000億美金市值,然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仿佛一夜之間爆發。
第二類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激進派,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軟件系統,芯片,中間件全部自己開發,他們是不可能把這些寶藏業務分給第三方的。因為這些業務關系著公司未來的持續收入,關系著公司的估值。
(特斯拉域控制器)
第三類就是開發L1到L5自動駕駛軟件的公司,這些公司會分一杯羹,但是很少,因為他們需要寄托在Tier 1和主機廠上。主機廠如果加上各種傳感器硬件和軟件,最少比普通車貴10萬,消費者買不買帳是一回事,主機廠肯定得承受很大的風險,那利潤的大頭肯定是主機廠先拿,然后是Tier 1,最后才是這些軟件商。
大家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就知道自己公司的戰略應該怎么定。
在場的幾位都聽傻了,主持人慫恿道,陳總的觀點果然不一樣,我們還想接著聽呢。
陳總想了想,既然今天都說開了,那就干脆捅破天。
先問大家一個簡答的問題,未來的汽車會像微信一樣變成一個互聯網產品,還是像冰箱一樣,還是一個工業品。
答案顯然是會像微信一樣,變成一個互聯網產品。那怎么做互聯網產品呢?
小米創始人雷軍講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可能大家還是不是很理解。作為傳統行業的人,可能是無法理解互聯網世界的。
比如說大眾ID系列車型,市場反應怎么樣?很一般。為什么,大家想過為什么嗎?
大眾ID系列用的是大陸的中央計算單元,用的是我們的毫米波雷達,用的是A公司的智能座艙,用的B公司提供的軟件。然后會出現什么問題呢?
大眾說我要你們10個月把攝像頭的像素提高一倍,用最新的4D毫米波雷達。大陸包括我們給他們的回答應該是,最少1年半才能完成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大眾直接暈倒在廁所。
為什么呢,這么多的產業鏈參與者,協調起來難度很大,一個環節出問題,可能這輛車就永遠無法更新換代。
我一個朋友之前買過大眾ID系列,他的評價是:挺好的一臺車,很大眾,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和開特斯拉與小鵬完全是2個感覺。
你車型都不更新(或者微更新),我買你干嘛?
為什么互聯網產品,像微信要定期幾個月更新一次,蘋果手機,每年都要開一次發布會,發布一款新手機。
沒有更新,沒有品牌和理念,消費者是不會買賬的。
再舉一個例子,威馬汽車,為什么最近很多媒體說威馬汽車掉隊了。因為不夠狠,不夠激進,還是傳統的汽車思維做互聯網產品。
我們也和他們有合作。對于互聯網產品而言,你一定是通吃,才能產生最大的收益,微信,支付寶,滴滴,美團都是這樣的。威馬的掉隊就是自己非要和Tier 1合作,不夠獨。
你和別人合作,那么你產品的更新就會受到限制,你的產品理念就無法100%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和威馬因為有合作關系,這里就不能說太多。
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本身的歷史包袱。
對于互聯網產品而言,最主要的是專注,極致。特斯拉,小鵬,蔚來他們的產品為什么賣的比較好,就是因為這4個字。
(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
他們只需要做出符合自己的電子電氣架構,符合自己的智能座艙軟件,符合自己的輔助系統就行了,然后在這基礎上精打細磨,創造出最好的體驗。
我們Tier 1商呢,一定是要打造一款可兼容,可擴展的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也是這個思路。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你一個汽車,為了會飛,插了2個翅膀;為了會游泳,汽車還得會收縮,最后成什么了,四不像。
不但產品做的很復雜,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公司團隊的精氣神。
互聯網要求的是打造一款產品,一款爆炸性的,尖端產品,僅此而已。這就是互聯網思想,不需要你包羅萬象,要的是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打磨,不斷的推陳出新,不斷的提高消費者的預期。
讓用戶知道你在為這款產品付出心血,讓用戶認同你,他就會為你買單。互聯網的專注,極致這些理念在本質上和我們傳統的供應商就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么把這個問題解決掉,而不是無謂地擴充軟件團隊的規模,打造一個幾年才成型的產品,這是本末倒置。當然了車規級產品本來認證就很慢,但我說的是理念,不是具體執行的東西。
在你的管理架構和管理思想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盲目的堆積人和堆積錢都是無用的。
小鵬,蔚來為什么他們那么受歡迎,因為他們掌握著智能汽車的核心東西,80%的框架都在他們手里,他們更新的時候,只需要和幾個供應商說我要什么樣的東西,到時誰做出來我就用誰的。
比如說800萬像素的攝像頭,即使到時候供應商都沒達標,只做出了600萬像素的攝像頭,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軟件來彌補這些缺陷,等效800萬像素的效果,這就是他們的可怕之處。
第四個問題,華為和上汽的爭論。俗話說得好,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如果我們都不能看清楚華為的真實意圖,我們憑什么和對方打一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何況面對還是一個巨無霸。如果實在看不懂,那就干脆關門大吉吧。
華為HI的策略就是全家桶策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用和我華為合作,你就接受華為的電子電子架構,算法、芯片,系統等一系列產品。華為不接受單一功能的合作。
為什么這樣,是華為太強勢了,還是華為必須這么做,才能打出一片天。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古互聯網明星產品都很強勢,像滴滴,美團等。我個人認為是,華為必須這樣做,才能成功,否則就是失敗。
華為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營銷和互聯網思維,一點不比小米差。如果單打獨斗,華為是打不過博世的,甚至連小鵬和蔚來都打不過。
剛才我講過,互聯網思維講的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華為把HI整套系統當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就相當于一個軟件,你跟華為說,我只用你的UI功能,那他肯定不會答應。
華為要做的是6個月更新一次,而且是整套系統的更新,把HI系統做到市面上同級別產品中最好的,然后通過口碑和快速的升級,占領智能汽車最核心的領域。
華為為什么堅持全家桶,因為它是一個整體產品。一旦產品被肢解,就會陷入汽車產業鏈漫漫長路的泥淖,最后在無聲中死去。
這就是華為作為新一代Tier 1的核心秘密,特斯拉,小鵬他們也是這個思路,軟硬件是一個產品,我們怎么應對呢?我現在是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或者說我們想到了,處于保密狀態。
(華為智能汽車布局)
我們有這樣的優勢嗎?如果我們的系統想要更新,是不是還得和主機廠與合作伙伴商量著來,而華為則自主決定什么時候更新。
第五個問題,傳感器初創公司開發模式。我們也在開發一些感知傳感器,比如激光雷達傳感器,但是不夠狠,不夠深。
互聯網思維講的是建立一個生態鏈,你在我生態鏈上玩。而傳統思維講的是分工,講的是比較優勢。你看禾賽和速騰聚創他們,包括Mobileye,都在打造自己的生態鏈。
他們既開發激光雷達,又開發軟件系統,同時搭載自研的芯片。我們呢,采埃孚用的是Mobileye的芯片吧。
系統呢,我們用的是斑馬網絡的。對于汽車互聯網產品而言,誰的生態建的大,誰的產品夠強勢,誰的價值就越大。一旦一個產品互聯網化后,就只有第一和其它之分,像團購,外賣,打車等過去10年的互聯網發展歷史一樣,最后都會歸于一家,或者最多2家。
我們應該學習初創公司的開發思路,學習造車新勢力的互聯網思維,而不是換湯不換藥,還在自己的思維里研究產品。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有的迷之自信。現在造車新勢力太強勢了,我們盡量不和他們打交道,戰略性放棄造車新勢力這塊市場。其它傳統主機廠的市場還很大,我們如果能吃下,也會活得很滋潤。
大陸和大眾ID系列產品的合作,采埃孚和東風風神系列產品的合作,我們和威馬產品的合作,這些只能說是前戲,真正的硬戰還沒有開始,傳統主機廠和新勢力的戰爭也還沒有完全爆發。
如果我們不能打勝造車新勢力這一仗,那迎接我們的就是節節敗退,直到有一天我們會退無可退。
希望我們Tier 1和傳統主機廠認清這個形勢,希望我們中國區的團隊和歐洲區的總部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
今天我就講這么多,不能再說了,否則整個供應商都會開始圍攻我們。這也就是在紅色星際的節目上敢講這么多,其它節目我一般都選擇沉默,隱忍。
主持人都聽入迷了,湯恩拍了一下主持人。主持人猛然醒了,講的太好了,我都聽醉了。
其他嘉賓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湯恩和汪潤怡都搖搖頭。
主持人笑了一下,不要怕拉仇恨,要勇敢的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汪潤怡笑了笑說,下次吧,下次有機會,我也要像陳總今天一樣,徹底放澈自己的心扉。
好,那今天就到這里,希望陳總一會回去能睡得好。
哈哈哈!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