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提到,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
這讓我想起身邊越來越外貌焦慮的同齡人。有人為了凸顯臉小,拆肋骨補耳朵,整了網紅精靈耳,還有人為了更好五官比例,進行顱頂增高術。已經很漂亮的女孩,強調自己“沒有睫毛活不下去”。
但是這些個體的“受苦”,遠沒有科幻小說《齊馬藍》那么孤獨與震撼。
《齊馬藍》的作者,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第7集、第14集原著小說作者,英國科幻作家阿拉斯泰爾·雷諾茲。它就像《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續集,以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用深邃思想內涵征服我們。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們見證了科技的力量、人類的偉大,我們看到了人類的脆弱、人類的孤獨和所謂的宿命安排。
作者的厲害之處,在于他不僅看我們看爽了,還讓我們思考存在的意義,人類的存在是為了什么?我們向外探索時,又對地球做了什么?
1
就像開篇提到的“受苦”,《明拉的花》最有發言的權利。
梅林駕駛著“暴君”意外降落在萊瑟斯。為獲得信任,除了與部落將領馬爾科哈打好關系外,他還注意到他的女兒—明拉,「梅林每次見到她都會送她一朵新花,是“暴君”按照生物圖書館里的異族物種新紡成的」。
休整期間,他發現這個星球在70年后將會迎來一場大災難,路網中有一個紐結開始偏離軌道,未受束縛的部分在卡利碧歐引力場的牽引下飄向萊瑟斯,它會直接穿過卡利碧歐,就像梅林當初居住的家園一樣,將在一瞬間被毀滅。
梅林告訴馬爾科哈,不再沉迷戰爭,將更多的資源用在培養人才、精進高新科技上。到那時,想要活下來的人們,才能乘坐飛船,開啟太空旅行,離開萊瑟斯。
作為某種交換,他愿意進入休眠狀態,幫助這個星球減少災難發生的幾率。
但是,在他醒來時,馬爾科哈已經去世。
梅林發現,馬爾科哈的女兒--明拉睿智、聰明、果敢、好戰,同時又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仿佛她已經習慣了梅林的好,認為這是梅林的任務之一-幫助他們制造飛船,打敗同族,好沿著路網走,避開剝皮族的追殺….
真空有結構、彈力和能源。如果足夠努力,你可以剪開一部分,這就是筑路者所做的。它們在星星之間制造出巨大的走廊——真空涌動的河流。它們從一個恒星延伸到另一個恒星,將整個銀河聯系在一起,我們稱之為路網。
另外,明拉還策劃了倒退派進攻的計劃,拋棄無關緊要的同族,讓自己和在乎的人能早日離開。不過,這個計劃被梅林識破了,他們兩的討論,與“電車難題”思維實驗有共通之處。
“這艘船上有一千二百人,其中一些是孩子。他們不都是你的同伙,當你遇到剝皮族的時候,他們不應該都死去。所以我會留下武器,還有一隊代理人來教你們如何安裝和使用它們。” 明拉回答說,“我至少要為自己,為我救了一千二百個人的性命而自豪。如果怪物才能做到,那不就意味著我們有時需要怪物嗎?”
如果是你,你愿意與同族人握手言和,簽訂停戰協議,齊心協力造飛船離開家園,但這意味著你得拋棄部分老少,因為飛船的容量有限。
還是,你愿意盡所能利用梅林教授的科技設備,打敗同族,帶領自己部落的子民,飛向另一個安全的星球?
作家張德芬曾說過,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而認清事實后的努力,作者借梅林之手,給出了答案,“我救的人沒有之前希望的那么多,但確實救了一些明拉留下的那些等死的人,我想這也多少有些意義。”
2
提到永生不滅,前有追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漢武帝、宋徽宗、明神宗、雍正帝等人,后有美劇《不死法醫》,還有近日剛完結《心驚肉跳的同居》里的千年老狐貍。
作者講到,其中一個你將得到永生,其中一個你永遠不會死。死亡是一個化學上的門檻,你們中間總有一個人無法越過它,一些生命的閃光支撐著你。每一次呼吸,你都將滑進多元宇宙更遙遠的分支,但從你的角度來看——這有什么關系?你不會覺察到你那些早期版本的你都消失了,你只會覺得自己還存在。
在《洞察時空》里,地球早已不適合人類居住,火星因受到感染,僅剩最后一個人類—輪弗魯。在空蕩蕩的光年里,他感到了冷、孤獨、脆弱,為了緩解孤獨,他甚至在大腦里創造了一個彈鋼琴的人,通過與他的對話,給予活下去的勇氣。
同時,他并沒有放棄尋找同類的希望,一看到無線電信號閃爍,總能燃起他內心的希望。于是,他駕駛著火星車,離開了貨艙,就算死在路上,他也不想一個人呆著。
輪弗魯出了意外,他離開基地不到5000米時,撞上了一塊巨石,火星車翻了,面罩被砸碎,他沒有死,被外星人救了回來。
外星人帶來了一個消息,【地球上沒有可恢復的形態】。他說,“消滅你們物種的病原體有改變他人的能力,最終,它同化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形態,只留下了自己:無休止地自相殘殺,無休止地自我復制。”
所以,輪弗魯作為最后一個人類,肩負著繁衍后代和傳承精神文化的重任。
當輪弗魯改名約翰,要求外星人開發其大腦結構,獲取宇宙最高智慧層級,卻又因「在追求終極理解的過程中到達這一步,我也在自我崩潰的邊緣搖搖欲墜」。為了不走向毀滅結局,只有通過分裂自我,一個繼續走向終極覺醒,另一個將變成一個更簡單、更安全的結構。
在某種意義上,這符合趙林博士在《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練》中提及的觀點,歷史是神性的歷史,是人的獸性向神性過度的一場漫長而崇高的悲劇。
我們人類,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厲害。
總結
人類和機器人、人類和外星人、人類和變異生物之間,一直有種微妙的關系。閱讀《齊馬藍》時,在感慨作者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外,看到了人類的偉大與弱小。
終其一身,我們在尋找什么?是地球毀滅,火星中毒,成為最后一個活著的地球人,還是終其一身探索,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名泳池清洗機器人的荒誕感;抑或是和梅林一起,孤獨地在星際遨游,探尋另一個更合適人類的居住地方?
這就是讀《齊馬藍》的感官魅力,故事中的主角通常都是些被卷入重大事件中的普通工作人員,他們無法預見事情的走向,但為了生存必須揭開謎團。
它讓我享受未知世界帶來的奇妙之旅,并給了我警醒,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認真活在當下。
我是@二狗和奶牛,好久不見,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