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一刻我們會用心守護你。”本文是祿口機場疫情爆發后,來自一位基層醫生的匯報。
作者:妙妙,全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一
2021年7月20 日,南京。
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這里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有老南京人,也有新南京人。這是一座安逸和奮斗并存的城市,我們在這里生存、生根、發芽、生長……我是這座城市里的后來者,2014年7月,我從大學畢業,懷揣著夢想,來到江南這夢幻般的城市,開啟了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如今,我已成家立業,孩子可愛,父母健康,生活美好。
原本這一天跟平常沒有什么區別∶天空湛藍、街道繁華、車水馬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和往常一樣,仍舊在晨曦的第一抹陽光里睜開眼睛,然后悠閑地起床、涮洗、吃早餐、乘地鐵、走路、上班……可突然,當人們按部就班地生活時,一條新聞打破了寧靜:“南京祿機場工作人員例行核酸監測中出現 9 例陽性報告”,這猶如一聲驚雷,猛然地炸裂在南京的上空,炸裂在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頭頂上,并傳向全國。
自2020年初武漢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就在滾爬摸打中開始了的疫情防控,如今常態化的防控已經持續一年多,在世界疫情仍在蔓延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防控成績有目共睹:這個最先爆發疫情的地方,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今年春節之后,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摘下了口罩。但在2021年7月20日這一天,疫情又突然在身邊爆發,這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感到驚愕,并措手不及。之前一想到祿口機場,大家總覺得那里有點兒遠,但現在,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都覺得機場就在家門口。
我所在的島上有很多居民每天都要去江寧,他們有的人是在那里上班,有的人則是在那里從事工作,比如蔬菜買賣、快遞中轉等等。一夜之間,很多人的健康碼由綠色變成了黃色。人們都在錯愕中,見到人,會忍不住問:“你黃了嗎?”
我們在醫院里工作的人都知道:接下來,會有很重要、很艱巨的任務等著我們。很快,通知來了:我們要做全員的核酸檢測。武漢疫情爆發之初,我有很多同事想去支援武漢,但因為那時,一切都是未知,上面只會派最強的醫護力量去支援,所以作為基層醫生的我們,雖然有心上前線,但沒資格被派去。如今,一切都比較明了:病毒是已知的,傳播途徑是已知的,防護措施也是反復演練過的。所以,這一次,全名監測,930萬人的監測任務,我們派上了用場。
我們社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孤立,位于南京長江中間的一個小島上,島上常住居民大概有4萬人左右。我們社區醫院共有醫護人員七十多人。第一輪的核酸檢測,交給我們的任務是:2天之內完成島上全員核酸監測。
二
7月21日上午,區衛健委緊急召開會議,我們的副院長帶領了五個人去開會。我們住院部病房住著四十多個病人,有二十個病人是我分管的,那天我下夜班,查完房后跟小路醫生交代了一下,讓他有什么事情隨時給我打電話或者發信息。
我分管的病人中,有幾個糖尿病病人,帶著胰島素泵,我擔心他們的血糖不穩,就一直關注手機,想看看小路醫生有沒有問我什么問題,但一直到中午,小路醫生都沒有信息。于是我打電話過去問,才知道他被副院長喊去一同到衛建委開會了。
我問:“領導開會,為什么要帶著你們這么多人,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小路醫生說:“我也不知道,等去了才能知曉。”
今年7月初,小路醫生剛剛從隔離點回來。那邊隔離點的人大多是經過機場從境外回來的。現在,機場發現了陽性病例,我以為他去開會與他曾經在隔離點駐守過有關。領導去開會,我們都希望早點兒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但他們去了之后,就像消失了似的。直到近晚上十點,小路醫生才在群里發了一張照片:五個人穿著隔離服,在昏暗的路燈下,坐在草地上,正在吃面包喝礦泉水。原來,他們在衛建委開完會后,直接就被派去支援江寧了。
下午,我們接到通知:從晚上開始,兩天之內,要完成全員第一輪核酸檢測。我在群里看到消息:下午5:15分,陳院長:“今天所有在班人員均不能下班,在院等通知。”
他一連發了兩遍。下面很快就有回復:收到!收到!收到!收到!收到! ……幾十個“收到”,屏幕要往下滑動好幾頁,才能看到底。
下午7:56分,吳院長:"沒有吃飯的職工可以在綜合樓門口集裝箱房間里拿飯吃。"群里沒有人回復,大家都去采集點了,正在穿著隔離衣采核酸,沒有人看信息。我們被分成八個小組,下班后去不同的點采核酸。
下午9:40分,吳院長再次發了一條信息:"明后兩天所有職工7點鐘到崗。"
依舊沒有人回答。
后勤保障科的程科長問道:"所有采集點的同事們,晚上大家怎么回家?如果沒法回家的報個名,請大家相互轉告一下。"
沒有人答復,他就接著發了一條:明后天都要采集到23:00,如果有不想回家在島上休息的同事,也請報個名。
下午10:20分,終于有人回復了,那個人是湯醫生,他說道:我們在江寧沒法回,飯還沒吃。去江寧支援的五位同事,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點。
下午10:57分,吳院長:接街道通知,明后兩天6:30到院,7:00準時到達8個點位。明后兩天不休息。
夜里24點后,當天的采集任務就陸續結束了。
0點過后,就是7月22號。
星期四,凌晨0:20分,陳院長:各組報一下數據。
下面陸陸續續有回復:下壩1562,外沙1095,中橋1600,七里2099,東江2000,上壩1300,醫院采集點843,中心小學3176……
凌晨1:58分,韓醫生發完最后一條消息后,這個夜晚,群里就沉寂了。
這是我們第一次全員采核酸。排隊的居民有些擁擠,偶爾會出現幾個沒有戴口罩的人,或者口罩帶得不好的人,被有心人看到了,拍照發在群里和朋友圈里吐槽。令人欣慰的是社工的幫忙、街道的組織以及居民的配合,都遠超我們的預期,讓我們忙碌在一線的采集人員感到暖心和感動。我們累著、快樂著、也自豪著。
星期四,上午6:53分,孫醫生打破了群里的沉寂:東江到位。
休息了五六個小時后,采集又開始了。
三
7月22日,晴,艷陽高照,萬里無云。
我的同事們穿著隔離衣,蹲守在各個采集點,我留守在病房。
10:30后,上午的采集結束了,他們陸陸續續回來。
下午4點鐘,他們再次集結出發。
次日凌晨1:21,周醫生和姚護士最后匯報完采集數據后,22日這一天就完全過去了。
四
7月23日,星期五。上午6:32分,陳院長讓大家到一樓集中,第二個24小時的采集又開始了。和前一天同樣,一直到24點結束。這一天,志愿者幫同事們排了很多照片:有些是集中采集點,有些是入戶采集,每一張照片都陽光明媚。雖然也有一些照片,是夜間拍攝,但閃光過后,每個穿著隔離衣工作的同事,就像光束中穿著白衣的天使,在周圍全是黑暗的環境下,顯得格外明亮。他們之中有一個護士,白天虛脫暈倒過兩次,夜間就被換回來值病房班。
我們這次監測,大多是混檢,5-10人一管。23日當天檢測完畢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氣,這第一關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了。同事脫了隔離衣,汗水浸過的臉、手和腳,皮膚全都發白了。這一夜,大家回到家里,倒頭就睡。本以為可以一覺睡到天亮。
可是,凌晨2:53分,陳院長緊急通知:請所有人注意,現在能到醫院的立即趕往醫院,謝謝。
陳院長連發三次。電話響了,我從夢中醒來。陳院長通知我馬上準備黃色垃圾桶和黃色垃圾袋,讓我能準備多少便是多少。半小時不到,大家陸續來了。
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要在凌晨三點趕來,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時候喊我們來醫院,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要我們去做。陳院長安排我們先到的人趕快準備物資,安排妥當后,自己又急忙去街道開會。
第一輪核酸監測后,陽性標本增加了50多,需做第二輪全員核酸監測。
義不容辭,繼續上。
第二輪監測時,因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在組織和業務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排隊不再擁擠,手寫的名單記錄也換成了手機掃描條碼。只花了1天時間,從早上6:30開始,到夜間24點結束,就完成了全員監測。
我的朋友圈里,都是集采的消息,都是隔離衣,都是勇往直前的戰士。這兩次的采集,我都沒有被派出去,我被安排在醫院值守。看到同事們發的朋友圈,我覺得心里就像是被什么東西撞了一下,言不由衷地感動。說實話,我覺得沒有到一線去,有點兒遺憾。
妹妹和我在同一個社區醫院里工作,我是醫生,她是護士。我在留守,她在一線。吃飯的空檔,她在我們家人的群里發了一些照片,也說了一些現場的情況。看到她穿著隔離服工作的樣子,真帥。她曾經因車禍住在醫院住過大半年,后來逐漸康復,同時她也有些甲狀腺問題。除了工作,她還要照顧16個月大的小女兒。平時她總是覺得疲倦,覺得精力不夠,回到家里,總是累得灰頭土臉。可是這一次集采核酸,她早上6點不到就出去,晚上回來,已是凌晨下半夜。
凌晨她回來,輕輕地敲門。我開了門問她“累不累?怎么樣?”
她摘下口罩說:“天太熱,衣服一層又一層,不干活,光那身衣服,就能馬上悶出一身汗。脫了衣服風一吹,有氣無力,就像又坐了一場月子。”她這樣說著,氣息有些虛弱,但語調卻充滿榮耀。我沒有親臨一線去采集核酸,所以對于她的出征,也感到自豪。
五
自從這一輪疫情爆發以來,我的身邊也出現了好多黃碼的居民。為了安全起見,我和父親還有孩子都住在醫院旁邊的家屬樓里。看新聞和報道,南京的疫情,人數仍在增加。
今天,7月27日,下雨了,已經下了一整天。
明天,我們將進行第三輪的全員核酸集采。晚上下班后,同事們都住在島上,明日早上5點準時開始。
不碰巧的是南京也趕上了臺風,雨一直連著下了兩天,仍在繼續。明日門診停診,全院只留我和張主任值守。
前兩次核酸采集,我都沒有到一線去。這是第三次,我要求去駐點,跟領導提,讓領導留比我年長的李醫生在這里。但領導說:“病房住著這么多病人,病人的情況你最熟,醫院是我們的大后方。我們在前面沖鋒,但不能只顧前不顧后,不能后院失火,所以,你得留守,后方也很重要。”
至此,我不再提去駐點采核酸的請求。
外面下著大雨,他們已經沖上去了。他們充滿激情,斗志昂揚,我們的院長也和他們一同沖到前面去了。此刻,醫院里只留下了我一個人。離開前,劉主任說:“從這一刻起,醫院里、病房里,你得一直在這里,白天、夜晚,都要一直在這里,一直等到我們回來……”
現在,門診關著,病房里的病人大都睡了。
外面的雨滴答響著,我在這雨聲中,記錄下這過去的一周,記錄下這歷史的時刻,向我們勤勞、勇敢、善良的南京人民作出上述匯報:我是一名基層醫生,疫情在,我就在,只要人民有需要、祖國有需要,我就會責無旁貸、義無反顧與您同行。我的同事、我的妹妹,她們都比我更英勇、更辛勞。我相信,我的同行都會和我的家人、我的同事一樣勇于付出。疫情中,我們會擰成一股繩,合力去抗擊病毒,合力守護大家。
2021年7月27日夜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作者,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