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原是極難的:既要會做君子,也要會做小人。
只會做君子的,一清如水,只顧原則,不談利害,難免一事無成;
只會做小人的,只講實際,無道義修養(yǎng),得逞于一時,決難善終。
人生很長,要懂進退,也要能進退。
進,就是要會做小人:不恥于講求利害,包容各色人物,揣摩人心,度測時機,變化靈活。
退,就是要會做君子:有操守底線,自成體系,成事不驕能守,遇挫折不至于一蹶不振。
做君子,是向內(nèi)求,是自我實現(xiàn)、最終訴求;做小人,是向外求,求世俗的成功,有物質(zhì)為基,才能侈談做君子。
小人之術,在于處理人心。
出來做事,總要靠人,不是團結(jié)人,就是利用人,也要被人利用。
說句冷靜難聽的話:別人的心(無論是誰),全靠邀買:或用真情,或用手段。
邀買的人心的訣竅,就在于“毋施大恩,但予小惠”。
有涉世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大恩如大仇。
人都有自尊心的,倘受了某人的大恩,哪怕是終于償還了,但總低人一頭,難以心平氣和;而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沒有徹底還清,因此總以恩人自居。
(人總是喜歡別人欠他的,最好永遠還不清,這樣才能自我感覺良好。)
所以,大的人情只要欠了一次,一輩子都還不完。
大恩既然還不了,那受恩者之看待施恩者,決不會抱著感恩的心,而甚至背地里咬牙切齒。
譬如古代功高難賞的大臣,往往是君主的眼中釘,必欲除之后快——因為君主不知該如何面對、償還這樣的大臣。
無法面對和償還的人,就是敵人。受恩者看待施恩者,就是如此心態(tài)。
而施恩者,往往因為有了大恩大德,占盡了心理優(yōu)勢,難免恃恩自傲,舉手投足流露出來,讓受恩者如坐針氈。
只要這恩人還活著,或還在眼前,受恩者就決難以安生的,好比頭上懸了一柄劍。
這就有了怨仇。
施大恩于人,有兩種結(jié)果:
一、那人最后渡過難關,過上好日子了,雖然報了恩,但旁人指指點點:他的成功,全靠某某;他有今天,還不是因為某某。如此,施恩者的好處,總會被時間演化為仇恨。
二、那人還是起不來,你既然施了一次恩,他要么問你討第二次、第三次,你終于給不起,招了他恨;要么他不再找你伸手,但因為還是失敗,他就以為你的恩情沒有用、不值錢。
忘恩負義的行為,之所以為人類所獨有,就因為只有人類有人格有自尊,既自私自利,又自命不凡。
古有陳世美(虛構(gòu)),今有林某斌。前不乏古人,后必有來者。
可能有人抬杠,說那誰誰誰,不是知恩圖報嗎?
正因為此事極難得,所以做成教材讓你學習;況且,這人有沒有被道學家添油加醋、改成標準課本?哪怕他的事是真,但我總認為這樣的人更危險:因為他夠能忍,對自己狠得下心。
所以,要籠絡人心,最后還是要靠小惠。
小惠,就是小利,就是他未成功時,你小小提攜他一下,他竟成功了,你再錦上添花來一下。
因是小惠,于你則不費,又能增進感情,有了走動人情的機會;而受者也能坦然受之,不覺得難為情,又認為你“非常上路”。
而他以后,又能毫不費力地還你這份小惠,這就叫有來有回、一來二去,又能算得清楚——人情不就是這么來的么?
哪怕這小惠,終究是沒還,你只不過微有損失;而對方則不必掛懷,不至于兩人相見時尷尬。
這小惠的下限,在于要讓對方不會輕易忘記;它的上限,就不能使對方占了下風而耿耿于懷。
這就是人精們從來都“只做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的原因。
當然,我從內(nèi)心角度來看,相當反感這種小人做派;但這個人間,就是靠這一套來維持的。
一意清高者,盡可閉門孤芳自賞;但走出了門,行到這世間,清高是沒有用的——
麥子都是爛泥里長出來的,黃金都是地底下挖出來的;世道就是世道,怎會為圣人的教條所改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