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1]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夫古來知音,多賤同[2]而思古,所謂日進(jìn)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3]。昔《儲說》[4]始出,《子虛》[5]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6]。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7],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8]。及陳思[9]論才,亦深排孔璋[10],敬禮請潤色[11],嘆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12],方之于田巴[13],意亦見矣。故魏文稱文人相輕[14],非虛談也。至如君卿唇舌[15],而謬欲論文,乃稱史遷著書,咨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quán)托Γ藢嵅┩絒16],輕言負(fù)誚[17],況乎文士,可妄談哉!故鑒照洞明[18],而貴古賤今者,二主[19]是也;才實鴻懿[20],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學(xué)不逮文,而信偽[21]迷真者,樓護是也:醬瓿之議[22],豈多嘆哉!
夫麟鳳與麏雉懸絕[23],珠玉與礫石[24]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25]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麏[26],楚人以雉為鳳[27],魏氏以夜光為怪石[28],宋客以燕礫為寶珠[29]。形器易征[30],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
夫篇章雜沓,質(zhì)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31]??犊吣媛暥鴵艄?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32],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33],異我則沮棄[34],各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35]。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36],觀千劍而后識器[37];故圓照之象,務(wù)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插圖][38],酌滄波以喻畎澮[39],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biāo)六觀:一觀位體[40],二觀置辭[41],三觀通變[42],四觀奇正[43],五觀事義[44],六觀宮商[45],斯術(shù)既行,則優(yōu)劣見矣。
夫綴文[46]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yuǎn)莫見其面,覘[47]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48],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49]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dá)。然而俗監(jiān)之迷者,深廢淺售,此莊周所以笑《折楊》[50],宋玉所以傷《白雪》也[51]!昔屈平有言,文質(zhì)疏內(nèi),眾不知余之異采[52],見異唯知音耳。揚雄自稱心好沉博絕麗之文,其事浮淺,亦可知矣。夫唯深識鑒奧[53],必歡然內(nèi)懌[54],譬春臺之熙眾人[55],樂餌之止過客。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56];書亦國華,玩澤[57]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贊曰:洪鐘萬鈞,夔曠[58]所定。良書盈篋,妙鑒乃訂。流鄭淫人,無或失聽。獨有此律,不謬蹊徑。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
【題解】
《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48篇,論述文學(xué)鑒賞和批評的方法。劉勰從鑒賞主體、鑒賞過程、鑒賞客體等三個方面深入討論了文學(xué)批評的基本原則,指出正確的批評應(yīng)是“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關(guān)于文學(xué)批評這一重要見解,不僅對于扭轉(zhuǎn)時弊,而且對于文學(xué)批評理論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注釋】
[1]知音:本指知曉音律,引申為知己之意。此借指對文學(xué)作品的正確理解和批評。
[2]同:指同時代的人。
[3]日進(jìn)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語出《鬼谷子·內(nèi)犍》。御,用。
[4]《儲說》: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韓非著《韓非子》,有《內(nèi)儲說》《外儲說》等篇。
[5]《子虛》:指司馬相如的《子虛賦》。
[6]恨不同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秦始皇讀了韓非的《孤憤》等篇,曾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漢書·司馬相如傳》載,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7]韓:指韓非,他入秦后,被讒入獄而死。馬:指司馬相如,他始終被漢武帝視若倡優(yōu)。
[8]“至于班固傅毅”三句:語出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9]陳思:曹植,曾封為陳思王。
[10]亦深排孔璋:曹植《與楊德祖書》:“以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笨阻埃宏惲盏淖?。
[11]敬禮請潤色:曹植《與楊德祖書》:“昔丁敬禮嘗作小文,使仆潤色之?!本炊Y,丁廙的字,沛國(今安徽濉溪)人,三國魏作家。
[12]季緒好詆訶:曹植《與楊德祖書》批評劉修不擅寫作,卻好詆毀別人的文章。季緒,劉修的字,漢末作家。詆訶,斥責(zé)。
[13]田巴:戰(zhàn)國時齊國善辯的人。
[14]魏文稱文人相輕: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p>
[15]君卿唇舌:語出《漢書·游俠傳》。君卿,樓護的字,西漢官吏。唇舌,比喻口才好。
[16]博徒:賭博的人。
[17]誚:責(zé)怪。
[18]鑒照洞明:指鑒識照察,洞悉分明。
[19]二主:指秦始皇與漢武帝。
[20]鴻懿:鴻大深美。
[21]信偽:指關(guān)于司馬遷請教東方朔的錯誤傳說。
[22]醬瓿之議:《漢書·揚雄傳》載,揚雄著《太玄》,劉歆擔(dān)心其作會被后人用來蓋醬壇。瓿,小甕,用以盛物。
[23]麏:麞鹿。雉:野雞。懸絕:相距極遠(yuǎn)。
[24]礫石:碎石塊。
[25]青眸:黑白分明的眼珠。
[26]然魯臣以麟為麏:《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載冉有誤識麒麟為獐子。魯臣:冉有為魯國貴族季氏家臣宰,故云。
[27]楚人以雉為鳳:《尹文子·大道》載,楚人誤識山雞為鳳凰。
[28]魏氏以夜光為怪石:《尹文子·大道》:“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寶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陰欲圖之,詐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復(fù)之?!?/p>
[29]宋客以燕礫為寶珠:《藝文類聚》卷六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聞而觀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p>
[30]征:證、驗。
[31]圓該:圓滿該備,面面俱到。
[32]密:指詞意綿密的作品。高蹈:手舞足蹈。
[33]會己:指合于自己口味。嗟諷:咨嗟嘆詠。
[34]沮棄:沮喪遺棄。
[35]東向而望,不見西墻:語見《淮南子·汜論訓(xùn)》,暗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6]操千曲而后曉聲:《太平御覽》引桓譚《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為知音?!?/p>
[37]觀千劍而后識器:《意林》引桓譚《新論》:“能觀千劍則曉劍?!?/p>
[38]喬岳:高大的山岳。培塿:矮小的丘陵。
[39]滄:大海的波瀾。畎澮:溝渠。
[40]觀位體:謂觀其全文布局是否妥當(dāng)。
[41]觀置辭:謂觀其文辭藻飾的運用是否得當(dāng)。
[42]觀通變:謂觀作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否能加以會通。
[43]觀奇正:謂觀作品風(fēng)貌是奇還是正。
[44]觀事義:謂觀作家是否能運用材料典故,以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
[45]觀宮商:謂觀作品的音節(jié)語調(diào),是否和諧鏗鏘。
[46]綴文:指寫作。
[47]覘:窺視。
[48]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呂氏春秋·本味》載,鐘子期聽伯牙鼓琴,識其志在泰山或志在流水。
[49]目瞭:目明。
[50]莊周所以笑《折楊》:莊子《天地》嘲笑俗人聽到俚俗之曲便高興?!墩蹢睢?,古代俗曲。
[51]宋玉所以傷《白雪》也:宋玉《對楚王問》感嘆俗樂《下里》《巴人》附和者多,雅樂《陽春》《白雪》附和者少。《白雪》,古代雅曲。
[52]文質(zhì)疏內(nèi)二句:語出屈原《九章·懷沙》。文質(zhì)疏內(nèi),內(nèi)質(zhì)樸實,外無繁飾。內(nèi),木訥。異采:特異的文采。
[53]鑒奧:看得深。
[54]內(nèi):指內(nèi)心。懌:喜悅。
[55]譬春臺之熙眾人:《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熙,快樂。
[56]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左傳·宣公三年》:“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p>
[57]玩澤:“澤”作“繹”,繹,推求意蘊。玩味尋繹的意思。
[58]夔:舜時的樂官。曠: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
【講疏】
劉勰認(rèn)為:“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意指文學(xué)作品不容易受到公正合理的批評。對此,劉勰分析出三點原因,一是“貴古賤今”“厚古薄今”;二是“崇己抑人”“文人相輕”;三是“信偽迷真”“自以為是”。除此之外,客觀上,事物本身非常復(fù)雜,“篇章雜沓,質(zhì)文交加”,難以評閱;主觀上,人們的性格、興趣不同,在文學(xué)欣賞上各有偏好,導(dǎo)致“各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
為了避免文學(xué)批評的主觀、片面,劉勰提出“博觀”的思想。所謂“博觀”,既包括廣泛閱讀文章作品,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還包括多從事創(chuàng)作實踐,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安┯^”也可以克服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主觀弊病,從而“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劉勰還提出“將閱文情,先標(biāo)六觀”,即“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是從文學(xué)作品的外在語言文辭、體裁樣式到內(nèi)在情志義理進(jìn)行全面批評賞析的方法。
至于怎樣培養(yǎng)讀者和批評家的藝術(shù)鑒賞力的問題,劉勰認(rèn)為,一在于“博觀”,即要大量廣泛地閱讀和進(jìn)行藝術(shù)實踐,從而做到“曉聲”“識器”;二在于“玩繹”。他說:“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玩澤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眲③乃^“玩澤”即“玩繹”,是指一種閱讀體驗。面對一部作品,凝神觀照,在享受美的同時,使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讀者正是在這種潛心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敏銳的藝術(shù)感覺和高超的審美能力。
【關(guān)鍵詞解讀】
六觀
劉勰提出的詩文評的六個方面,《文心雕龍·知音》:“是以將閱文情,先標(biāo)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shù)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薄坝^位體”,是指看作品在安排體制方面做得如何;“觀置辭”,是指看作品的語辭運用、章句安排等;“觀通變”,是指看作品在繼承革新方面做得如何,能否推陳出新;“觀奇正”,是指看作品能否在雅正的基礎(chǔ)上酌奇取異;“觀事義”,是指看作品在援舉事例、典故方面做得如何;“觀宮商”,是指看作品字句的聲音是否和諧。劉勰標(biāo)舉“六觀”,可全面深入地“圓照”作品,從而對作品作出較為客觀、合理的賞析,此法成為后世衡文之徑。
【相關(guān)知識鏈接】
“知音”是與古代詩學(xué)有關(guān)的美學(xué)概念,原指精通音律?!秴问洗呵铩らL見》云:“后世有知音者,將知鐘之不調(diào)也?!蹦铣簞③囊隇槲膶W(xué)批評的標(biāo)準(zhǔn),《文心雕龍·知音》云:“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劉勰所慨嘆“知音其難哉”,指出文學(xué)批評中“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三大弊病,因而無法成為知音。加以詩文的風(fēng)格復(fù)雜多樣,人們性格、興趣不同,嗜好各異,同樣難成為知音。針對這些傳統(tǒng)陋習(xí),劉勰指出應(yīng)該具有比較公正而客觀的批評與鑒賞態(tài)度,要做到“圓照”,必先“博觀”,才能克服主觀偏見,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成為知音。劉勰的閱讀批評理論對于今天我們從事文藝批評和鑒賞,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在《知音》篇中,劉勰提出“將閱文情,先標(biāo)六觀”,其六為“觀宮商”,即要把握文章聲律之美。而《文心雕龍·聲律》則主要論述文章寫作中聲律運用問題。在《聲律》篇中,劉勰談及了音律起源問題,探討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構(gòu)成聲律諧和的方法,論及聲律與人聲、樂聲與人心之間的關(guān)系,是魏晉以來聲律論的代表性作品。
文心雕龍·聲律(節(jié)錄)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者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xué)器者也。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徵。夫商徵響高,宮羽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zhǔn),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調(diào),必知改張,摘文乖張,而不識所調(diào)。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戰(zhàn)?良由內(nèi)聽難為聰也。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nèi)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shù)求,難以辭逐。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fā)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并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為患,生于好詭,逐新趣異,故喉唇糾紛;將欲解結(jié),務(wù)在剛斷。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zhuǎn)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氣力窮于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韻氣一定,故余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贊曰:標(biāo)情務(wù)遠(yuǎn),比音則近。吹律胸臆,調(diào)鐘唇吻。聲得鹽梅,響滑榆槿。割棄支離,宮商難隱。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